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之乎者也  拼音:zhī hū zhě yě
1.之、乎、者、也为文言文中常用的四个语助词。故以之乎者也指读书人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敦煌零拾。俚曲三种。叹五更》:「之乎者也都不识,如今嗟叹始悲吟。」
2.宋太祖亲自规划首都的外城,一日独与韩王赵普视察工程,走到南门,门额上题「朱雀之门」,太祖问为何不只写「朱雀门」,而多个「之」字,赵普答道:「『之』是语助词呀!」太祖笑道:「之乎者也,助得甚事?」典出宋。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中》。后用以讥讽读书人只知道咬文嚼字,而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儒林外史》第二二回:「一个生意人家,只见这些之乎者也的人来讲呆话,觉得可厌,非止一日。」也作「者也之乎」。
《國語辭典》:正人君子  拼音:zhèng rén jūn zǐ
品行端正的人。《明史。卷一七九。邹智传》:「愿陛下以宰相为股肱,以谏官为耳目,以正人君子为腹心。」《儒林外史》第一四回:「相与了这样正人君子,也不枉了。」
《國語辭典》:呜呼哀哉(嗚呼哀哉)  拼音:wū hū āi zāi
1.表示哀痛的感叹词。《礼记。檀弓上》:「鲁哀公诛孔丘曰:『天不遗耆老,莫相予位焉呜呼哀哉!尼父。』」也作「于呼哀哉」。
2.借指死亡。《初刻拍案惊奇》卷二:「程金便一把叉住喉咙,叉得手重,口又不得通气,一霎呜呼哀哉了。」《老残游记》第一五回:「谁知这个女婿去年七月感了时气,到了八月半边就一命呜呼哀哉死了。」
《漢語大詞典》:太平无象(太平無象)
谓太平盛世并无一定标志。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六年:“会上御 延英 ,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於此乎?’ 僧孺 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后以“太平无象”讽刺反动统治者粉饰升平。
《国语辞典》:童言无忌(童言无忌)  拼音:tóng yán wú jì
1.孩子说话本无节制,因此说错了也不必忌讳在意。如:「小孩无知,说起话来童言无忌,您老请别在意。」
2.对一些喜欢乱说话的成人的讽刺语。如:「他这人心宽念纯,童言无忌,往往连自己说错话了,还不知道呢!」
《漢語大詞典》:俨乎其然(儼乎其然)
十分严肃正经的样子。带有讽刺意味。 鲁迅 《伪自由书·文学上的折扣》:“刊物上登载一篇俨乎其然的象煞有介事的文章,我们就知道字里行间还有看不见的鬼把戏。” 孔厥 《新儿女英雄续传》第十六章:“听起来,那人坐在或站在正对面,俨乎其然地审问他。”
《漢語大詞典》:以刺世事
来讽刺当世之事。以,表示目的的连词。例如: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以刺世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漢語大詞典》:一甲一名
(1).科举一甲中的第一名,即状元。儿女英雄传第一回:“上天不负苦心,文章自有定论。将来殿试,那一甲一名也不敢必,也中个第三就好了!”
(2).泛指第一等,含讽刺意味。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九》:“大约别的都可以老,只有自己不肯老的人物,总该推 中国 老先生算一甲一名。”
《国语辞典》:魔音传脑(魔音传脑)  拼音:mó yīn chuán nǎo
1.形容噪音极度扰人。如:「那工厂的噪音就像魔音传脑般,令人快发疯了。」
2.讽刺人的声调尖锐或唠叨不已。如:「这小孩在飞机上哭闹了好一阵子,同机旅客历经了一场魔音传脑的震撼之旅。」
《国语辞典》:美得冒泡  拼音:měi de mào pào
嘲讽的话。讽刺人自以为是,想得太美。如:「你美得冒泡!我什么时候说过要请你看电影?」
《国语辞典》:古人影子  拼音:gǔ rén yǐng zi
讽刺他人的创作只会模仿而无创新。明。李梦阳〈驳何氏论文书〉:「子擿我文曰:『子高处是古人影子耳,其下者已落近代之口。』」
《国语辞典》:讽刺文字(讽刺文字)  拼音:fèng cì wén zì
泛指带有讽刺性质的文学作品。如:「讽刺文字往往戟指人性的盲点,令人哭笑不得。」
《国语辞典》:冷讥热嘲(冷讥热嘲)  拼音:lěng jī rè cháo
尖酸、刻薄的嘲笑和讽刺。清。袁枚〈牍外馀言〉:「故晋大夫七嘴八舌,冷讥热嘲,皆由于心之大公也。」也作「冷嘲热讽」。
《国语辞典》:见色忘友(见色忘友)  拼音:jiàn sè wàng yǒu
讽刺人因见到美色而忽略原有的友情。如:「你这个人看到女孩子就忘了老朋友,真是见色忘友!」
《国语辞典》:不吃烟火食(不吃烟火食)  拼音:bù chī yān huǒ shí
1.道家认为仙人超凡脱俗,辟谷不食或不吃熟食。后用来比喻具道气或仙气的人。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三折:「我穿著领布懒衣,不吃烟火食,淡则淡淡中有味。」
2.讽刺人自命清高,或不知民间疾苦而与社会、人群脱节。含有贬义。如:「那个人自命不凡,好像不吃烟火食,人缘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