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证 → 證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征要(徵要)
犹证据。要,核实之辞。《三国志·魏志·毛玠传》:“説臣此言,必有徵要。乞蒙 宣子 之辨,而求 王叔 之对。”
分類:证据核实
《漢語大詞典》:彰验(彰驗)
指明确的证据。晋书·陆云传:“ 云 为 孟玖 所怨,远近莫不闻。今果见杀,罪无彰验,将令羣心疑惑,窃为明公惜之。”
分類:明确证据
《漢語大詞典》:征据(徵據)
犹证据。宋书·范晔传:“卿与 谢综 , 徐湛之 、 孔熙先 谋逆,并已答款,犹尚未死,徵据见存,何不依实。”旧唐书·卢藏用传:“附会前史,变易旧经,依记空文,以为徵据。”
分類:证据
《漢語大詞典》:把凭(把憑)
凭证;证据。 郭沫若 《卷耳集·郑风女曰鸡鸣》:“我知道你是不会失信的,我把这荷包做把凭。” 高缨 《达吉和她的父亲》:“ 沙马 说:‘这怎么算把凭!’”
分類:凭证证据
《國語辭典》:无据(無據)  拼音:wú jù
没有根据、凭藉。唐。颜师古〈明堂议〉:「进退无据,自为矛盾。」宋。欧阳修 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词:「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
《國語辭典》:凭据(憑據)  拼音:píng jù
1.凭證、證据。《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太守道:『这等,你如何晓得?有甚凭据?』」《文明小史》第五三回:「有这两桩实在的凭据,人家有不相信的么?」
2.依凭、根据。唐。颜师古〈封禅议〉:「委巷浮说,不足凭据。」
《漢語大詞典》:显迹(顯跡)
(1).美善的德行。 汉 杨修 《答临淄侯笺》:“君侯忘圣贤之显迹,述鄙宗之过言,窃以为未之思也。”后汉书·循吏传序:“今缀集殊闻显迹,以为《循吏篇》云。”
(2).显现迹象。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上:“今 观世音 像率作妇人,故人间显迹梦兆,无復男子相者。”
(3).明显的迹象。《明律·名例一·处决判军》:“显迹证佐明白。”
(1).确凿的证据。《元典章·户部七·格前追徵钱粮禀例》:“失陷短少,虽经体覆,若无明白显跡,合无依例追徵。”
(2).显赫的业迹。指功名。 明 沈璟 《刘文龙传奇·赛红娘》:“我儿离家去求显跡,爹爹赠与你盘缠费。”
《國語辭典》:单辞(單辭)  拼音:dān cí
单方无从对證的言辞。《书经。吕刑》:「今天相民,作配在下,明清于单辞。」
《國語辭典》:凭信(憑信)  拼音:píng xìn
信赖、相信。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證》:「吾尝笑许纯儒,不达文章之体,如此之流,不足凭信。」《宋史。卷三六○。宗泽传》:「国家承平二百年,不识兵革,以敌国诞谩为可凭信,恬不置疑。」
《國語辭典》:明据(明據)  拼音:míng jù
显明的證据或根据。三国魏。曹植 王仲宣诔:「子犹怀疑,求之明据,傥独有灵,游魂泰素。」
《國語辭典》:节略(節略)  拼音:jié lüè
1.纲要、摘要。如:「这是演讲稿的节略,你不妨参考看看。」
2.简要、简略。如:「由于时间有限,他向大家节略陈述了事实一遍。」
3.一种外交文书。用书面略述事情的大要,其重要性次于照会。《儒林外史》第三六回:「因在袖里拿出一个节略来递与杜少卿,叫家人把那两封银子交与杜老爷家人带去。」
《國語辭典》:證明  拼音:zhèng míng
引證确实。《晋书。卷五○。曹志传》:「父子證明,足以为审。」《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你道这女儿三生,一生被害,一生索债,一生證明讨命,可不利害么?」
《國語辭典》:实据(實據)  拼音:shí jù
确实的證据。如:「真凭实据」。《红楼梦》第四九回:「你信云儿混说。他的那嘴,有什么实据。」
《漢語大詞典》:凭说(憑説)
辩白的证据。《宣和遗事》前集:“女子领了圣旨,口占一词道:……误到 玉皇 金殿砌,赐酒金杯满设。量窄从来,红凝粉面,尊见无凭説。假王金盏,免公婆责罚臣妾。”
分類:辩白证据
《國語辭典》:铁案(鐵案)  拼音:tiě àn
喻證据确凿、不能改变的案件。《老残游记》第一八回:「此案情形,据卑职看来,已成铁案,决无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