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唐闻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字识通。以世赏授将仕郎,为台州郡曹,治狱以恕,持正不曲意以阿上,有所属委,稍不如法,辄辞职。太守刘光以是贤之。初罢临海令,以母高年,求丞上虞,移远次以便温凊。卒年四十九。
《韵府拾遗 东韵》:识通(识通)
后汉书桓谭传谭著书二十九篇号曰新论注九正经十识通
分类:识通
《漢語大詞典》:高崔
北魏 高允 和 崔浩 的并称。均以才识通博著称。 宋 秦观 《代中书舍人谢上表》:“职分四禁之严,事押六曹之重。必得或迟或速,文廉 枚 马 之长;知古知今,学擅 高 崔 之富。”参阅魏书·高允传《崔浩传》
《漢語大詞典》:达见(達見)
(1).明白透彻地预见。《三国志·吴志·孙权传》:“惟君天资忠亮,命世作佐,深覩历数,达见废兴。”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三:“ 庄生 、列子《楞严》《维摩詰》,鬼神於文者乎?其达见,峡决而河溃也,窈冥变幻而莫知其端倪也。”
(2).见识通达。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上:“ 泰 始至京师, 陈留 人 符融 见而嘆曰:‘高雅奇伟,达见清理,行不苟合,言不夸毗,此异士也。’”晋书·贾充传:“车骑将军 贾充 ,雅量宏高,达见明远,武有折衝之威,文怀经国之虑,信结人心,名震域外。”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 赵虚斋 建宅,《上梁文》末云:‘有花有酒,姑为过客之懽;无子无孙,尽是他人之物。’可谓见尽。 乐天 诗云:‘多少朱门锁空宅,主人到老不曾归。’ 虚斋 年高德劭,位官亦显矣,若归以花酒与过客相懽,尤达见矣。”
《漢語大詞典》:通赡(通贍)
(1).谓学识通达而丰富。魏书·房景先传:“昼则樵苏,夜诵经史,自是精勤,遂大通赡。”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贡举:“大抵非精博通赡之才,难以应乎兹选矣。”
(2).指诗文通畅富丽。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张衡 通赡, 蔡邕 精雅,文史彬彬,隔世相望。”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三七章三:“ 秦观 虽以词掩其古文,但其所作,却通赡可喜,富于风趣。”
《漢語大詞典》:通才硕学(通才碩學)
学识通达渊博的人。 郑观应 《致家塾潘教习论朱星源大小学书》:“一般自命开通之学生,粗得西学皮毛,輒满口名词,自詡为通才硕学……有不可一世之概。”
《国语辞典》:英明睿智  拼音:yīng míng ruì zhì
才干卓越而且智识通达有远见。如:「一个国家能否兴盛,端在是否能有英明睿智的领导人物。」
识通塞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乘观法之一。识别观智之通塞,使去塞而就通也。(参见:十乘观)
【三藏法数】
通即通达,谓菩提、涅槃、六度等法,其性虚通,而能显发实相之理,皆名为通。塞即蔽塞,谓生死、烦恼、六蔽等法,其性昏暗,以能蔽塞实相之理,不能显发,皆名为塞。若一槩言之,如前破法遍中所破诸惑为塞,能破之法为通。若别途言之,于能破观法复起爱著,亦名为塞。所谓于通起塞。此塞须破,于塞得通,此通须护,但破塞存通。如除膜养珠,破贼护将。由上破法遍中,修之未悟,复恐于通起塞,于塞无通,所以立此通塞一门,捡彼破法遍,令于塞得通,于通无塞,故名识通塞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烦恼者,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也。六蔽者,一悭贪、二破戒、三瞋恚、四懈怠、五散乱、六愚痴也。除膜养珠者,膜谓眼中所翳之膜,珠即眼中之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