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过堂(過堂)  拼音:guò táng
1.犯人到公堂上受审。《红楼梦》第九七回:「哥哥的事上司已经准了误杀,一过堂就要题本了,叫咱们预备赎罪的银子。」
2.佛教用语。僧众一起在斋堂用午餐。
《國語辭典》:兴讼(興訟)  拼音:xīng sòng
提起诉讼、打官司。如:「待人处世,以和为贵,若非对方欺人太甚,不要轻易兴讼。」也作「兴词」。
《漢語大詞典》:田讼(田訟)
有关田产的诉讼。新唐书·百官志四下:“户曹司户参军事,掌户籍……婚姻、田讼、旌别孝悌。”宋史·职官志三:“左曹分案三:曰户口……曰农田,掌农田及田讼。”
分類:田产诉讼
《國語辭典》:投词(投詞)  拼音:tóu cí
向上级投递状词。《大宋宣和遗事。元集》:「蔡京自拜相后,有巨商大贾六七辈,赴阙投词,言:章相公开边时及曾相公罢边时,共借讫三千七百万贯,至今未见朝廷支偿。」
《漢語大詞典》:坐狱(坐獄)
(1).指诉讼双方互相辩论。左传·襄公十年:“ 王叔 之宰与 伯舆 之大夫 瑕禽 坐狱於王庭, 士匄 听之。” 杜预 注:“狱,讼也。周礼: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故使宰与属大夫对争曲直。” 杨伯峻 注:“坐狱,两造对讼。亦单言曰坐。”
(2).入狱;坐监狱。 宋 赵叔向 《肯綮录·紫姑伸狱》:“﹝库官辈﹞初不知 飞 坐狱及死于除夕也。” 孙犁 《白洋淀纪事·秋千》:“你们村里就有过两位坐狱被杀的共产党员。”
《漢語大詞典》:讼田(訟田)
为争田地而诉讼。后汉书·逸民传·高凤:“太守连召请,恐不得免,自言本巫家,不应为吏,又诈与寡嫂讼田。遂不仕。”南史·齐竟陵文宣王子良传:“时有 山阴 人 孔平 诣 子良 讼嫂市米负钱不还。 子良 叹曰:‘昔 高文通 与寡嫂讼田,义异於此。’乃赐米钱以偿 平 。”
分類:田地诉讼
《漢語大詞典》:讼端(訟端)
诉讼之事端。 宋 吕陶 《奏乞放坊场欠钱状》:“或虚指债负,妄起讼端,横赖论索。” 元 张养浩 《牧民忠告·约束》:“诸吏曹勿使纵游民间,纳交富室,以泄官事,以来讼端,以啟倖门也。”镜花缘第十二回:“细访贵乡兴讼之由,始知其端不一:或因口角不睦,不能容忍;或因财产较量,以致相争。偶因一时尚气,鸣之於官,讼端既起,彼此控告无休。”
分類:诉讼事端
《漢語大詞典》:诉人(訴人)
提起诉讼的人。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张质》:“又曰:‘案牘分明,诉人不远。府命追勘,仍敢詆欺!’取枷枷之。 质 又曰:‘诉人既近,请与相见。’”
《漢語大詞典》:五辞(五辭)
亦作“ 五词 ”。 谓诉讼时原告被告双方的述词。《书·吕刑》:“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 孔颖达 疏:“凡断狱者,必令囚之与证,两皆来至,囚证具备,取其言语……乃据辞定罪,与众狱官共听其辞,观其犯状,斟酌入罪,或入墨、劓,或入宫剕。”一说,犹言五听。 孙星衍 疏:“五辞,即五听也。《周礼·小司寇》职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清 潘柽章 《虎林军营唱和》:“ 吴关 一路作羈纍,棘木庭前听五词。”
《漢語大詞典》:三曹
(1).文学史上对 三国 魏 曹操 及其子 曹丕 、 曹植 的合称。 明 胡应麟 诗薮·古诗上:“取乐府之格於两 汉 ,取乐府之材於三 曹 ,以三 曹 语入两 汉 调,而浑融无迹,会於《骚》《雅》。” 清 王士禛 带经堂诗话·外纪·答问:“三 曹 乐府,多以起句首二字命题。”
(2).指诉讼中的原告、被告、证人。审案时,三方的人同时到场,进行对证,谓之“三曹对案”。《西游记》第十回:“ 秦广大王 即差鬼使催请陛下,要三曹对案。”《冷眼观》第二四回:“我倘死而有知,好与他在阎王殿前三曹对案,也省得日后再有倚命自误的人。”
《國語辭典》:讼事(訟事)  拼音:sòng shì
诉讼案件。也称为「讼案」。
《漢語大詞典》:两辞(兩辭)
(1).诉讼双方的话。书·吕刑:“民之乱,罔不中听狱之两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 曾运乾 正读:“两辞,两造之讼辞也。”
(2).不一致的话,不相同的话。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义奴:“末鞠 信甫 。 信甫 曰:‘杀人者,某也,孤实不知,守亦无贿。既被锻鍊无完肤,终无两辞。’”
《國語辭典》:亲供(親供)  拼音:qīn gōng
1.旧称官吏亲自书写的履历表。《儒林外史》第三六回:「过几日,病好了,到京去填写亲供回来,亲友东家,都送些贺礼。」
2.法律上指被告亲口承认的供辞。
《漢語大詞典》:理讼(理訟)
审理诉讼。后汉书·百官志五:“每县、邑、道,大者置令一人,……禁姦罚恶,理讼平贼。”魏书·世祖太武纪上:“平政理讼,公卿之所司存。”
《漢語大詞典》:冤讼(冤訟)
(1).谓为他人申诉冤枉。汉书·王莽传上:“在国三岁,吏上书冤讼 莽 者以百数。” 颜师古 注:“言其合管朝政,不当就国也。”
(2).冤屈的案件诉讼。《宋书·袁粲传》:“尚书令可与执法以下,就讯众狱,使冤讼洗遂,困弊昭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