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奸谲(姦譎)
亦作“奸譎”。 诡诈。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而 策妄 亦奏 第巴 奸譎,及所立新 达赖 之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贼情汇纂》:“识字无多,奸譎异常。”
分類:诡诈
《漢語大詞典》:解垢
诡诈之辞。庄子·胠箧:“知诈渐毒、頡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於辩矣。” 成玄英 疏:“解垢,诈伪也。” 陆德明 释文:“解垢,诡曲之辞。” 章炳麟 《訄书·订文》:“然则自大上以至今日,解垢益甚,为文以益緐,亦埶自然也。”
分類:诡诈
《漢語大詞典》:利巧
贪婪诡诈。语出礼记·表记:“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慙,贼而蔽。” 三国 魏 嵇康 《太师箴》:“利巧愈竞,繁礼屡陈。”晋书·刑法志:“利巧之怀日滋,耻畏之情转寡。”
分類:贪婪诡诈
《漢語大詞典》:诡行(詭行)
(1).诡秘地赶路。 唐 韩愈 《清边郡王杨燕奇碑文》:“其父为之请於戎帅,遂率诸将校之子弟各一人间道趋闕,变服诡行,日倍百里,天子嘉之。”
(2).诡诈的行为。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七·宋江原数:“以至淫辞诡行,饰诈眩巧,耸动人之耳目。” 清 吴伟业 《〈陶庵集〉序》:“乃曲学诡行,则又起而乘之……以欺当时,而误流俗。”
《國語辭典》:诡故(詭故)  拼音:guǐ gù
伪诈、假饰。三国魏。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虽瞿然自责,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
《漢語大詞典》:谲权(譎權)
诡诈权变。三国志·蜀志·秦宓传:“《洪范》记灾,发於言貌,何 战国 之譎权乎哉!”
分類:诡诈权变
《漢語大詞典》:谲狂(譎狂)
诡诈狂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江苏阜宁商人罢市知县被人民拘囚》:“本司误听荒唐之言,轻用譎狂之吏,致使 阜 邑百姓受害,诚无面以对苍生。”
《漢語大詞典》:诈人(詐人)
(1).诡诈的人。 汉 刘向 说苑·指武:“吾赖於文德,而不明武备;好行仁义之道,而不知诈人之心。” 汉 扬雄 《法言·渊骞》:“或问:‘ 仪秦 学乎 鬼谷 术,而习乎纵横言,安中国者各十餘年,是夫?’曰:‘诈人也,圣人恶诸。’”
(2).欺骗他人;讹诈他人。《水浒传》第八八回:“不想 王文斌 自己不识,且图诈人要誉,便叫前军擂鼓搦战。”《官场现形记》第五三回:“决不会凭空诈人的。而且欠钱还债,本是分内之事。”
《漢語大詞典》:僻诡(僻詭)
邪僻诡诈。 明 陈子龙 《储将才议》:“最僻诡不可用者,我借事诛之。”
分類:邪僻诡诈
《漢語大詞典》:狡诡(狡詭)
狡猾诡诈。 清 黄景仁 《夜饮孙吟秋斋头邻家火发》诗:“我谓 吟秋 毋狡诡,準拟今宵腐肠耳。” 清 黄景仁 《献县汪丞坐中观技》诗:“人心狡诡何不有,尔为此技真堂堂。”
分類:狡猾诡诈
《漢語大詞典》:诡邪(詭邪)
诡诈邪恶之人。 宋 周邦彦 《汴都赋》:“列兵连卒,呵夜警昼,异物不入,诡邪必究。”
分類:诡诈邪恶
《漢語大詞典》:诈辞(詐辭)
诡诈的言辞。鹖冠子·能天:“诈辞者沮物者也,圣人知其所饰。”《汉书·息夫躬传》“虚造诈諼之策” 唐 颜师古 注:“諼,诈辞也。”
分類:诡诈言辞
《漢語大詞典》:诡夺(詭奪)
用诡诈手段夺取。 三国 魏 曹丕 《与锺大理书》:“既有 秦昭 章臺 之观,而无 藺生 诡夺之誑。”新唐书·郭子仪传赞:“及大难略平,遭谗甚,诡夺兵柄,然朝闻命,夕引道,无纤介自嫌。”
分類:诡诈夺取
《漢語大詞典》:诡谀(詭諛)
诡诈阿谀。 唐 孙樵 《孙氏西斋录》:“ 崔察 贼杀中书令 裴 者何?诡諛梯乱,肇杀机也。” 宋 梅尧臣 《饮韩仲文家》诗:“正言訐诡諛,简礼去酬酢。”
分類:诡诈阿谀
《漢語大詞典》:诡图(詭圖)
诡诈的计谋。 唐 陈子昂 《为副大总管屯营大将军谢表》:“臣等仁亏圣略,智昧诡图,遂以熊羆之师,挫於犬羊之旅。” 吴组缃 《山洪》三十:“在这里,参谋官一再指点出来,说对敌人的这些诡图,我军已经作了妥善的布置,一天果然来犯,我们有把握叫他吃个大亏。”
分類:诡诈计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