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缠令(纏令)  拼音:chán lìng
唱赚曲中有引子尾声的为「缠令」。金、元时被广泛运用。如董西厢中有醉落魄缠令、点降唇缠令等。
《漢語大詞典》:道赚(道賺)
犹唱赚。古时的一种说唱艺术。 王国维 《宋元戏曲考·宋之乐曲》引 宋 陈元靓 《事林广记·遏云要诀》:“夫唱赚一家,古谓之道赚。”
分類:说唱艺术
《漢語大詞典》:闹说(鬧説)
谓大声说唱。《西游补》第十三回:“ 行者 看罢,又见臺上人闹説《南柯梦》,倒不济,只有‘孙丞相’做得好。”
《漢語大詞典》:驭说(馭説)
古代说唱技艺的一种。
分類:说唱技艺
《漢語大詞典》:有话即长,无话即短(有話即長,無話即短)
旧时艺人在说唱中的习用语。谓故事内容有必要多说的就讲得详细,否则就从简。后泛指有材料有内容就可多写多说,否则就少写少说。《水浒传》第一一四回:“有话即长,无话即短。且説中路大队军兵前队 关胜 ,直哨到 东新桥 ,不见一个南军。”《金瓶梅词话》第一回:“有话即长,无话即短,不觉过了一月有餘。” 茅盾 《在中长篇小说座谈会上的讲话》:“一篇作品字数的多少,本来不能硬性规定,有话即长,无话即短。”亦作“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洪秀全演义》第七回:“且説 洪秀全 、 胡以晃 、 韦昌辉 、 洪仁发 四人,离了 桂平 县城,正是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奔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一日到了 金田 。”
《国语辞典》:竹板书(竹板书)  拼音:zhú bǎn shū
一种民间曲艺。说唱者一手打呱嗒板,一手打节子板,配合节拍自说自唱。
《國語辭典》:四明南词(四明南詞)  拼音:sì míng nán cí
一种曲艺。用宁波方言说唱的弹词。由一人自弹三弦说唱,一人敲扬琴伴奏,或有增至五人以上,加用琵琶、二胡、笙、箫等。有文书、武书之别。前者重说白,后者重唱工,唱词以七字句为基础,文词较艰深。流行于浙江宁波和上海等地。也称为「四明文书」。
《漢語大詞典》:依玛堪(依瑪堪)
赫哲族曲种。无乐器伴奏的说唱形式。依靠口头流传。有长篇、中篇、短篇三种曲目,书目相传有四十余部。流行于我国 黑龙江省 的赫哲族聚居区。
《漢語大詞典》:咬嚼吞吐
指演员的发音吐字,念白说唱。
《国语辞典》:杭州评词(杭州评词)  拼音:háng zhōu píng cí
流行于杭州、馀杭等地的说唱艺术。由南词演变而来,盛行于清末民初。表演时以胡琴伴奏,说唱内容通常为才子佳人的故事。
《国语辞典》:扬州弹词(扬州弹词)  拼音:yáng zhōu tán cí
一种以扬州方言说唱的民间艺术。初为一人说唱,用三弦伴奏;后演变为二人说唱,以说表为主,弹唱为辅,多自弹自唱。传统书目题材为长篇,现代者则以短篇居多。
《国语辞典》:唱题目(唱题目)  拼音:chàng tí mù
宋代的一种说唱伎艺,艺人在表演当场指物赋诗,称为「唱题目」。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九。合生》:「始自王公稍及闾巷,即是合生之原起,自唐中宗时也。今人亦谓之『唱题目』。」也称为「合生」。
《国语辞典》:挑闪(挑闪)  拼音:tiāo shǎn
一种民间的说唱艺术。如宋代的讲史,元代的平话以及评话、弹词等。宋。罗烨《醉翁谈录。卷一。小说引子》:「小说者流,出于机戒之官,遂分百官记录之司。由是有说者纵横四海,驰骋百家。……或名演史,或谓合生,或称舌耕,或作挑闪,皆有所据,不敢谬言。」也称为「说书」。
《國語辭典》:字正腔圆(字正腔圓)  拼音:zì zhèng qiāng yuán
形容说话时咬字清晰,发音正确。如:「他话说得字正腔圆,十分清晰。」
《国语辞典》:打鼓说书(打鼓说书)  拼音:dǎ gǔ shuō shū
一种说唱艺术。用唱腔的方式讲说民间故事。一般的演唱方式,兼有说与唱,以唱为主。唱的人一手打鼓一手打板,另外一个人弹著三弦伴奏,后来有的添上二胡和琵琶等乐器。也称为「大鼓书」、「连珠快书」、「鼓子词」、「鼓词」、「鼓儿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