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三弦书(三弦书)  拼音:sān xián shū
一种说唱艺术。流行于河南,初为一人腿缚节子,怀抱三弦自弹自唱,后发展为一至三人演唱,演唱者自击小铜钹或八角鼓,旁有三弦或坠胡伴奏。
《漢語大詞典》:格萨尔王传
藏族民间说唱体英雄史诗。叙述雄狮国王格萨尔的一生。共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格萨尔诞生在奇异的环境中。第二部分描述格萨尔率领军队南北征战,降伏妖魔。第三部分描写格萨尔年老传位,重返天国。诗中熔铸了神话、传统民歌、格言和生动的民间语言。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國語辭典》:对口词(對口詞)  拼音:duì kǒu cí
当面对證。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二折:「我和你顶砖头对口词,我也不怕你。」也作「对嘴」。
《漢語大詞典》:鼓舌扬唇(鼓舌揚唇)
转动舌头,张开嘴唇。形容开口说唱。 元 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鼓舌扬唇,唱一年家春尽一年家春。”
《國語辭典》:缠达(纏達)  拼音:chán dá
宋代唱赚曲中曲调的配制法。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唱赚在京师日,有缠令、缠达:有引子、尾声为『缠令』;引子后只以两腔互迎,循环间用者,为『缠达』。」也称为「缠踏」。
《國語辭典》:缠令(纏令)  拼音:chán lìng
唱赚曲中有引子尾声的为「缠令」。金、元时被广泛运用。如董西厢中有醉落魄缠令、点降唇缠令等。
《國語辭典》:唱书(唱書)  拼音:chàng shū
以弦、琴为伴奏,说唱演义小说中的故事。
《漢語大詞典》:唱文书(唱文書)
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 夏曾佑 《小说原理》:“其穷乡僻壤之酬神演剧,北方之打鼓书, 江 南之唱文书,均与小説同科者。”
《國語辭典》:唱赚(唱賺)  拼音:chàng zhuàn
宋代的一种说唱艺术。以兼慢曲、曲破、大曲、小唱、耍令、蕃曲、叫声诸家的腔谱,故难度极高。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唱赚在京师日,有缠令、缠达。有引子、尾声为『缠令』;引子后只以两腔互迎、循环间用者,为『缠达』。」
《國語辭典》:搊弹词(搊彈詞)  拼音:chōu tán cí
一种说唱艺术。参见「弹词」条。
《國語辭典》:黔剧(黔劇)  拼音:qián jù
流行于贵州省贵阳、毕节、安顺、遵义等地区的戏曲剧种。由曲艺文琴(一种用扬琴伴奏的说唱形式)发展而成。初期称为「文琴戏」,西元一九五八年始定名为「黔剧」。
《國語辭典》:数来宝(數來寶)  拼音:shǔ lái bǎo
一种流行于北方各地的曲艺。由一人或两人手执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髀骨一边打拍,一边说唱。最初艺人沿街说唱,都是见景生情,即兴编词。后进入小型剧场演出,说唱内容方面有所变化,部分艺人演唱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
《国语辞典》:江湖艺人(江湖艺人)  拼音:jiāng hú yì rén
行走四方,专靠特技、说唱、动物表演等来维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