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谐谈(諧談)
戏谑的言谈。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而且欣赏他脸上的哭或笑,口头的硬语与谐谈。”
分類:戏谑言谈
《漢語大詞典》:谐畅(諧暢)
亦作“ 谐鬯 ”。 和谐流畅。鬯,通“ 畅 ”。南史·褚彦回传:“ 彦回 援琴奏《别鵠》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 明 高启 《匡山樵歌引》:“其词语精鍊,音调谐畅。”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一:“学填词,先学读词。抑扬顿挫,心领神会。日久,胸次鬱勃,信手拈来,自然丰神谐鬯矣。”
分類:和谐流畅
《漢語大詞典》:嬉谐(嬉諧)
犹戏谑。明史·方伎传·张三丰:“善嬉谐,旁若无人。”
分類:戏谑
《漢語大詞典》:谐会(諧會)
(1).和合,协调。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总论》:“古曰诗颂,皆被之金竹。故非调五音,无以谐会。”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然 唐 人填曲,多咏其曲名,所以哀乐与声,尚相谐会。”
(2).会合,巧合。 唐 陆贽 《奉天论李晟所管兵马状》:“臣初奉使諭旨,本缘粮赐不均,偶属移军,事相谐会。”
《漢語大詞典》:谐际(諧際)
交接,接触。新唐书·房琯传:“与 吕向 偕隐 陆浑山 ,十年不谐际人事。” 冯煦 《宝应朱绍甫广文传》:“余事师久,与丈若 绍父 数共谐际。”
分類:交接接触
《漢語大詞典》:谐赏(諧賞)
犹玩赏。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在兹城而谐赏,传古今之不灭。” 南朝 梁 刘孝绰 《酬陆长史倕》诗:“况復心所积,兹地多谐赏。”
分類:玩赏
《漢語大詞典》:谐允(諧允)
(1).协调允当。新唐书·崔祐甫传:“及 祐甫 ,则荐举惟其人,不自疑畏,推至公以行,未踰年,除吏几八百员,莫不谐允。”
(2).允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去此六十里,有 吴村 卫氏 ,年十八矣,高其价,故未售也。君重啗之,必合谐允。”
《漢語大詞典》:谐韵(諧韻)
押韵。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诗教下:“《渔父》之辞,未尝谐韵而入於赋。” 章炳麟 《与杨树达书》:“三百篇之谐韵,盖与今之南北曲同,以平上错杂相谐,不得谓古无上声也。”
分類:押韵
《漢語大詞典》:谐附(諧附)
(1).犹依附。后汉书·循吏传·刘矩:“ 矩 性亮直,不能谐附贵埶。”新唐书·王叔文传:“﹝ 叔文 ﹞阴结天下有名士,而士之欲速进者,率谐附之。”
(2).谐和比附。新唐书·吕才传:“如 张 王 为商, 武 庾 为羽,是以音相谐附;至 柳 为宫, 赵 为角,则又不然。”
《漢語大詞典》:缉谐(緝諧)
和睦。宋书·刘道济传:“比传人情不甚缉谐,当以法御下,深思自警,以副本望。”北齐书·李稚廉传:“ 稚廉 缉谐将士,军民乐悦。”
分類:和睦
《漢語大詞典》:谐比(諧比)
(1).和谐亲近。新唐书·吴兢传:“﹝ 吴兢 ﹞少厉志,贯知经史,方直寡谐比,惟与 魏元忠 、 朱敬则 游。”
(2).谓按韵排比。 元 戴表元 《昌国应君〈类书蒙求〉序》:“然亦皆编析成言以待问,谐比虚词以眩举。”
《漢語大詞典》:谐诙(諧詼)
诙谐。 柳亚子 《夜梦陶公醒而赋此》:“闻道网罗无羽翼,如何谈笑有谐詼?”
分類:诙谐
《漢語大詞典》:谐奏(諧奏)
和协地演奏。《金史·乐志下》:“备乐在庭,八音谐奏。”
分類:和协演奏
《漢語大詞典》:谐妙(諧妙)
诙谐精妙。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近与接谈,言语谐妙。心爱敬之。”
分類:诙谐精妙
《漢語大詞典》:谐噱(諧噱)
诙谐发噱。 唐 褚亮 《十八学士赞·军谘祭酒苏世长》:“军諮谐噱,超然辨悟。正色于庭,匪躬之故。”
分類:诙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