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05,分67页显示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23 24 25 26 下一页
潘柄(字 谦之 世称 瓜山先生 )
王思谦
程以谦(字 子益 )
郭谦仲
释体谦
释道谦(号 密庵、众妙园 游 )
陈思谦(字 退之 )
陈恭(字 谦光 号 卑山 )
韦谦( 开国公 )
章至谦(号 清隐道士 )
项子谦
黄谦(字 德柄 )
宋贶(字 益谦 )
李流谦(字 无变、无双 号 澹斋 )
其它辞典(续上)
樊谦斋潘柄(字 谦之 世称 瓜山先生 )
王思谦
程以谦(字 子益 )
郭谦仲
释体谦
释道谦(号 密庵、众妙园 游 )
陈思谦(字 退之 )
陈恭(字 谦光 号 卑山 )
韦谦( 开国公 )
章至谦(号 清隐道士 )
项子谦
黄谦(字 德柄 )
宋贶(字 益谦 )
李流谦(字 无变、无双 号 澹斋 )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兴福篇
体谦。永嘉人。苦行僧也。外形体。耐饥寒。喜为难事。入庐山住静。刀耕火种数年。后下山云游。至筠州。为众信拥留曰。和尚安往。新街大缘。惟师圣人。金口而木舌。众生之愿也。师忻然应命曰。此吾事耳。自某年始募。至某年工毕。而筠州新街成。运至虚无物之心。行极苦难成之行。德感如呼。缘归若响。总计募金钱一千万。召工凿山陶土。得石与砖。若干千万。砌成大道北断于江。其南西缭于阛阓。凡若干万尺。横渠暗窦。为桥以通之。凡若干所。喜舍之士。以道计者。自五百尺至百尺。凡若干人。以钱计者。自三十万至一万。凡若干人。一万而下不可胜计。所得钱不以纤毫自私。皆寄某氏之帑。朱出墨入。悉某氏主之。麻衣草履。以董重役。暮宿甄舍。饥食于施者家。余襄公南征。见师于马首。为记其事曰。彼上人者。弊衣粝食。苦其行而外其利。又能得开信同心。成此利益。使夫趋官曹游旅肆者。出泥滓入清净之境。真奉佛事。励戒行而好方便者也。志之无愧词。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谦,号密庵,俗姓游,建宁(今属福建)人。住开善寺。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八首。全宋文·卷四二○九
道谦,号密庵,俗姓游,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少出家,谒佛果,从宗杲,二十年无所省发。得友人宗元启发,言下大悟。后主建宁府开善寺。编有《普觉宗杲禅师语录》(存)、《大慧宗门武库》(存)等。见《嘉泰普灯录》卷一八,《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四等。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道谦本郡人。未详氏族。初依佛果无所入。妙喜奉旨住径山。谦亦在侍。令往长沙通书于张紫岩。乃自谓。参禅二十年尚无个入处。又有此行。岂不荒废了矣。将辞友人宗元。叱曰不可。岂以在路参禅不得耶。汝去吾与俱往。一日在途泣曰。一生参禅无得力处。今奔波若此何得相应。元曰。尔但将诸方参得悟得并圆悟妙喜与尔说得底。都不要理会。途中我可替者尽替。汝只有五事替不得。须自承当。曰何为五事。元曰。著衣吃饭屙屎放尿驮个死尸路上行。谦于言下大彻。不觉手舞足蹈。元曰。汝此回方可通书。吾先归矣。后半载返双径。妙喜于山门外亭一见便曰。建州子这回自别也。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本郡人。初依佛果。无所入。妙喜奉旨住径山。谦亦在侍。令往长沙。通书于张紫岩。乃自谓参禅二十年。尚无个入处。又有此行岂不荒废乎。将辞。友人宗元。叱曰不可。岂以在路参禅不得耶。汝去。吾与俱往。一日在途泣曰。一生参禅。无得力处。今奔波若此。何得相应。元曰。你但将诸方参得。悟得。并圆悟妙喜与你说得底。都不要理会。途中我可替者。尽替汝。只有五事替不得。须自承当。曰何为五事。元曰。著衣吃饭。屙屎放尿。驮个死尸路上行。谦于言下大彻。不觉手舞足蹈。元曰。汝此回方可通书。吾先归矣。后半载返双径。妙喜于山门外亭。一见便曰。建州子。这回自别也。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谦。建州游氏子。家世业儒。幼聪慧。读书辄成诵。早失恃怙。叹曰。为人子者。不及甘旨之养。当从浮屠氏。学出世法。以报罔极。遂落发谒佛果。无所省发。后随妙喜庵。居泉南。及喜领径山。师亦侍行。未几。令师往长沙。通紫岩居士张公书。师自以参禅二十年。无入头处。更作此行。决定荒废。意欲无行。友人宗元者。叱曰。不可在路便参禅。不得也去。吾与汝俱往。师不得已而行。在路泣语元曰。我一生参禅。殊无得力处。今又途路奔波。如何得相应去。元告之曰。你但将诸方参得底悟得底。圆悟妙喜。为你说得底。都不要理会。途中可替事。我尽替你。只有五件事。替你不得。你须自家支当。师曰。五件者何事。愿闻其要。元曰。著衣吃饭。屙屎放尿。驼个死尸路上行。师于言下领旨。不觉手舞足蹈。元曰。你此回方可通书。宜前进。吾先归矣。师见张公。张公喜甚。书自信二字为赠。师笑而受之。回径山。妙喜见而喜曰。建州子。你这回别也。后还里住开善。声光大震。将化。侍者请偈。师笑曰。万法本空。三界非有。死生于何处安著。忍为骇俗态乎。师行峻而气和。接物优容。不言自化。亦宗门之杰出者也。 宗元。亦建州人。依妙喜最久。分坐说法。张公帅三山。虚数院迎之。不就。归里结茆。号众妙园。垂语云。这一些子。恰如撞著杀人汉相似。你若不杀了他。他便杀了你。未详所终。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道谦,建宁人,未详氏族。初依佛果无所入,妙喜住径山,谦亦在侍。令往长沙通书于张紫岩,乃自谓:“参禅二十年,尚无个入处,又有此行,岂不荒废乎?”将辞之,同寮宗元叱曰:“不可,岂以在路参禅不得耶!汝去吾与俱往。”一日,在途泣曰:“一生参禅无得力处,今奔波若此,何得相应?”元曰:“你但将诸方参得、悟得,并圆悟妙喜与说得底,都不要理会。途中我可替者尽替汝,只有五事替不得,须自承当。”曰:“何为五事?”元曰:“著衣、吃饭、遗矢、放尿,驮个死尸路上行。”谦于言下大彻,不觉手舞足蹈。元曰:“汝此回方可通书,吾先归矣。”后半载返双径,妙喜于山门外亭一见便曰:“建州子,这回自别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漳州龙溪人,字退之。学问该博,教授后学,尝魁乡荐。朱熹深器之,妻以女。有《春秋三传会同》、《列国类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陈恭,字谦光,号卑山。官至宝章阁待制(《甬上宋元诗略》卷八)。今录诗三首。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章至谦,号清隐道士(《洞霄诗集》卷七)。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宋贶,字益谦,当涂(今属安徽)人。高宗建炎间以荫补将仕郎,为新安尉,知上元县,监左藏库。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为军器监主簿,十四年,由司农寺正迁金部员外郎。十八年,权户部侍郎,兼权枢密都承旨。十九年,知临安府。二十四年,知建康府,改知平江府。二十六年,责授果州团练使,梅州安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一、一五一、一五七、一六○、一六六、一六七、一七五)。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起知镇江府,逾年致仕(《嘉定镇江志》卷一五)。卒年七十九。事见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一○。全宋文·卷四○九一
宋贶,字益谦,当涂(今安徽当涂)人。建炎中,以父奉使金国,殁于王事,补将仕郎、新安尉,遂家于新安。高宗朝历知上元县、监左藏库、为军器监主簿、司农丞、金部郎、权给事中、户部侍郎、兼枢密院都承旨,以权吏部尚书知临安府,为言者论列,谪居梅州。孝宗即位,召赴行在,除集英殿修撰知京口,未几奉祠。后复官职致仕,转光禄大夫。卒年七十九,赠开府仪同三司。见《新安文献志》卷九三《宋尚书贶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3—1176 【介绍】: 宋汉州绵竹人,或云德阳人,字无变,号澹斋。李良臣子。以荫补将仕郎。历雅州教授。虞允文宣抚全蜀,召置幕下,颇有赞画。官终潼川府通判。以文学知名。有《澹斋集》。全宋诗
李流谦(一一二三~一一七六),字无变,号澹斋,德阳(今属四川)人。良臣子。高宗绍兴中以父荫补将仕郎,授成都灵泉尉,秩满,调雅州教授。虞允文宣抚蜀,招置幕下。寻以荐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出通判潼州府。孝宗淳熙三年卒,年五十四。遗著由子廉矩编次为《澹斋集》八十九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八卷(其中诗八卷)。事见本集附录其兄益谦所撰《行状》及子廉矩《跋澹斋集后》。 李流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澹斋集》为底本。另从《永乐大典》辑得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全宋文·卷四八九八
李流谦(一一二三——一一七六)字无双,号澹斋,绵竹(今四川省绵竹)人,良臣子。以文学知名,尤酷嗜诗,尽取唐以来名辈之作,采其句之杰伟者,类而集之,名《诗林摘奇》。以荫补将仕郎,调成都府灵泉县尉、雅州教授。虞允文宣抚四川,置之幕下,颇有赞画。改奉议郎,通判潼川府。淳熙三年卒,年五十四。见《澹斋集》附录《李澹斋行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