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豫且制
 
豫且困
 
豫且网
 
鱼服困
 
鱼服诉

相关人物
豫且


《艺文类聚》卷九十六〈鳞介部上·龙〉~662~
《说苑》曰:吴王欲从民饮酒。子胥谏曰:「不可。昔日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白龙上诉天帝。天帝曰:『当是之时,若安置而形。』对曰:『我化为鱼,固人之所射也。豫且何罪?今君弃万乘之位,而从布衣之士饮酒,臣恐有豫且之患。』王乃止。」

简释

鱼服困:指落难,或运气不佳而遇到灾祸。清赵翼《淮阴钓台》:“与哙伍怜鱼服困,假齐王伏狗烹灾。”

典故
渔人犯白龙
 
白龙豫且制

相关人物
伍员(字子胥)
 
豫且


汉·刘向《说苑》卷九《正谏》
吴王欲从民饮酒,伍子胥谏曰:「不可。昔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白龙上诉天帝。曰:『当是之时,若安置而形?』白龙对曰:『我下清泠之渊,化为鱼。』天帝曰:『鱼固人之所射也,豫且何罪!』夫白龙,天帝贵畜也;豫且,宋国之贱臣也。白龙不化,豫且不射。今弃万乘之位而从布衣之士饮酒,臣恐其有豫且之患矣。」王乃止。

例句

白龙改常服,偶被豫且制。 李白 枯鱼过河泣

且贪原兽轻黄屋,宁畏渔人犯白龙。 钱起 汉武出猎


《周易注疏》卷六〈丰〉~26~
《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彖》曰:丰,大也。明以动,故丰。「王假之」,尚大也。「勿忧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象》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初九,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象》曰:「虽旬无咎」,过旬灾也。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象》曰:「有孚发若」,信以发志也。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沫,折其右肱,无咎。《象》曰:「丰其沛」,不可大事也。「折其右肱」,终不可用也。九四,丰其蔀,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象》曰:「丰其蔀」,位不当也。「日中见斗」,幽不明也。「遇其夷主」,吉行也。六五,来章有庆誉,吉。《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上六,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象》曰:「丰其屋」,天际翔也。「窥其户,阒其无人」,自藏也。
《周易》卷二〈豫〉~48~
《豫》:利建侯行师。《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初六,鸣豫,凶。《象》曰:「初六鸣豫」,志穷凶也。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六三,盱豫,悔,迟有悔。《象》曰:「盱豫不悔」,位不当也。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六五,贞疾,恒不死。《象》曰:「六五贞疾」,乘刚也。「恒不死」,中未亡也。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长也?
典故 
形容变尽
  
斩空衣
  
漆身吞炭
 
炭欲吞
 
豫让击衣
  
豫让声消

相关人物
豫让
 
赵襄子


《战国策》卷十八《赵策一》
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捍,曰:「欲为知伯报雠!」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雠,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其友谓之曰:「子之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智则否。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豫让乃笑而应之曰:「是为先知报后知,为故君贼新君,大乱君臣之义者无此矣。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且夫委质而事人,而求弑之,是怀二心以事君也。吾所为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 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襄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襄子乃喟然叹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为计,寡人不舍子。」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死之日,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例句

中夜自将形影语,古来吞炭是何人。 周匡物 及第后谢座主

豫让斩空衣,有心竟无成。 李白 东海有勇妇

漆身恩未报,貂裘弊岂嫌。 雍裕之 四色

典故
田豫俭素

相关人物
田豫


《三国志》卷二十六《魏书·田豫传》
「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刘备之奔公孙瓒也,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备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景初末,增邑三百,并前五百户。正始初,迁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豫清俭约素,赏赐皆散之将士。每胡、狄私遗,悉簿藏官,不入家;家常贫匮。虽殊类,咸高豫节。」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略》:「鲜卑素利等数来客见,多以牛马遗豫;豫转送官。胡以为前所与豫物显露,不如持金。乃密怀金三十斤,谓豫曰:『愿避左右,我欲有所道。』豫从之,胡因跪曰:『我见公贫,故前后遗公牛马,公辄送官,今密以此上公,可以为家资。豫张袖受之,答其厚意。胡去之后,皆悉付外,具以状闻。于是诏褒之曰:『昔魏绛开怀以纳戎赂,今卿举袖以受狄金,朕甚嘉焉。』乃即赐绢五百匹。豫得赐,分以其半藏小府,后胡复来,以半与之。」

例句

田豫俭素,李恂清约。 李瀚 蒙求

典故 
畏豫且

相关人物
庄子
 
豫且


《庄子集释》卷九上〈杂篇·外物〉~933~
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曰:「予自宰路之渊,予为清江使河伯之所,渔者余且得予。」元君觉,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君曰:「渔者有余且乎?」左右曰:「有。」君曰:「令余且会朝。」明日,余且朝。君曰:「渔何得?」对曰:「且之网得白龟焉,其圆五尺。」明日,余且朝。君曰:「渔何得?」对曰:「且之网得白龟焉,其圆五尺。」君曰:「献若之龟。」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杀龟以卜吉。」乃刳龟,七十二钻而无遗筴。仲尼曰:「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筴,不能避刳肠之患。如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虽有至知,万人谋之。鱼不畏网而畏鹈鹕。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

例句

有志酬毛宝,无心畏豫且。 李群玉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白居易 放言五首

老龟被刳肠,不如无神灵。 白居易 答桐花

典故
相关人物
豫让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豫让〉~259~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醳去之。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简释

豫让:指义上舍身报主。明张煌言《岛居八首》之六:“豫让桥应近,田横岛正宽。”

典故

《庄子》外篇·卷七上《山木》
「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唐·成玄英疏:「楠梓豫章,皆端直好木也。」
《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
《上林赋》「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楠豫章。」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温)活人云『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

例句

小小豫章甲,纤纤玉树姿。 孟郊 子庆诗

豫樟深出地,沧海阔无津。 杜甫 上韦左相二十韵

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 杜甫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國語辭典》:白龙鱼服(白龍魚服)  拼音:bái lóng yú fú
天帝的贵畜白龙,因化身为鱼而被渔父豫且射中的故事。见汉。刘向《说苑。卷九。正谏》。后比喻贵人微服出行,遭到危险。《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相公白龙鱼服,隐姓潜名,倘或途中小辈不识高低,有毁谤相公者,何以处之?」也作「白龙微服」。
《國語辭典》:丰亨豫大(豐亨豫大)  拼音:fēng hēng yù dà
形容君德隆盛,国家富强。《宋史。卷四七二。奸臣传二。蔡京传》:「时承平既久,帑庾盈溢,京倡为丰亨豫大之说,视官爵财物如粪土,累朝所储扫地矣。」
《國語辭典》:吞炭  拼音:tūn tàn
比喻不惜牺牲性命以报效主恩。参见「漆身吞炭」条。唐。周匡物 及第后谢座主诗:「中夜自将形影语,古来吞炭是何人。」
《國語辭典》:吞炭漆身  拼音:tūn tàn qī shēn
比喻不惜牺牲性命以报答主恩。参见「漆身吞炭」条。《三国志。卷二八。魏书。毋丘俭传》南朝宋。裴松之。注:「斯义苟立,虽焚妻子,吞炭漆身,死而不恨也。」
分類:豫让
《漢語大詞典》:击衣(擊衣)
春秋 末 晋 人 豫让 事 智伯 , 智伯 甚尊宠之。及 智伯 为 赵襄子 等所灭, 豫让 立志必为报仇而死,以报 智伯 。乃变名姓为刑人,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两次行刺 赵襄子 ,未成而自杀。自杀前,要求 赵襄子 给衣服而击之,以示报仇之意。“ 襄子 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 豫让 。 豫让 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 智伯 矣!’”事见史记·刺客列传。后因以“击衣”为报仇的典实。 清 吴兆骞 《赠孔叟》诗:“击衣不得心自哀,置铅无成目空矐。”
分類:豫让尊宠
《漢語大詞典》:漆身
(1).以漆涂身。 战国 晋 豫让 为 智伯 复仇事。战国策·赵策一:“ 豫让 又漆身为厉,灭鬚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为厉披髮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司马贞 索隐:“﹝厉﹞音赖,癩病也。言漆涂身,生疮如病癩。” 明 陆垹 《篑斋杂著》:“知同漆身,义比采薇。” 清 刘震 《易水歌》:“报仇更比漆身苦,两人后先得死所。”
(2).以漆涂尸。为保存尸体的方法之一。太平广记卷九六引《纪闻录》:“﹝ 僧伽大师 ﹞至 景龙 四年三月二日,於 长安 荐福寺 端坐而终。 中宗 即令於 荐福寺 起塔,漆身供养。俄而大风歘起,臭气徧满於 长安 。”
《漢語大詞典》:豫让桥(豫讓橋)
即 汾桥 。 豫让 为 智伯 报仇,欲刺 赵襄子 于 汾桥 畔,故亦称 汾桥 为 豫让桥 。 汾桥 ,在 并州 晋阳县 (今 太原 )东一里。 清 龚自珍 《自春徂秋》诗之五:“既窥 豫让桥 ,復瞰 軹深井 。” 柳亚子 《吊刘烈士炳生》诗:“ 田横岛 上人如梦, 豫让桥 边泪如泉。”参见“ 豫让 ”。
分類:豫让报仇
《國語辭典》:豫让(豫讓)  拼音:yù ràng
人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晋人。初事范中行氏,不为重用,又事知伯,知伯以国士待之。后知伯为赵襄子所灭,让漆身为癞,吞炭为哑,使人不复识其形状,欲刺赵襄子,为知伯复仇,事不成而死。
分類:豫让家臣
《漢語大詞典》:刳肠(刳腸)
剖腹摘肠。庄子·外物:“ 仲尼 曰:‘神龟能见梦於 元君 ,而不能避 余且 之网,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筴,不能避刳肠之患。’” 宋 苏轼 《岐亭》诗之二:“刳肠彼交病,过分我何得。”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第十章:“稍遇矢石、锋鏑、鎗礮、毒烟,即刳肠断头,血溅原野,肢挂林木,或投河相压。”
分類:剖腹乙部
《國語辭典》:豫让(豫讓)  拼音:yù ràng
人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晋人。初事范中行氏,不为重用,又事知伯,知伯以国士待之。后知伯为赵襄子所灭,让漆身为癞,吞炭为哑,使人不复识其形状,欲刺赵襄子,为知伯复仇,事不成而死。
分類:豫让家臣
《國語辭典》:豫章  拼音:yù zhāng
1.神话传说中的树木。汉。东方朔《神异经。东荒经》:「东方荒外有豫章焉。此树主九州,其高千丈,围百尺。本上三百杖,本如有条枝,敷张如帐,上有玄狐黑猿。枝主一州,南北并列,面向西南。有九力士操斧伐之,以占九州吉凶。」
2.位于昆明池中的亭台。《文选。张衡。西京赋》:「豫章珍馆揭焉中峙,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