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伊尹志
 
伊尹负鼎
 
尹屈烹饪
 
汤举伊尹
  
相关人物
伊尹(名挚,又名阿衡)


《史记》卷三《殷本纪》
「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伊尹去汤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入自北门,遇女鸠、女房,作《女鸠女房》。」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孙子兵书》:「伊尹名挚。」

例句

空怀伊尹心,何补尧舜治。 唐彦谦 宿田家(第十四句缺一字)

进无负鼎说,退惭补衮诗。 崔湜 景龙二年余自门下平章事削阶授江州员外司马寻拜襄州刺史春日赴襄阳途中言志

丛觞祝尧寿,合鼎献汤厨。 张说 奉和圣制爰因巡省途次旧居应制

殷王期负鼎,汶水起垂竿。 李白 送梁四归东平

三叹承汤鼎,千欢接舜壶。 贺知章 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谟字

如何负公鼎,被敚笑时人。 陈子昂 感遇诗三十八首

言谢垂钩隐,来参负鼎职。 骆宾王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并序)

挂瓢馀隐舜,负鼎尔干汤。 骆宾王 秋日送尹大赴京(并序)

《國語辭典》:负鼎(負鼎)  拼音:fù dǐng
传说商时的伊尹原来是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为一庖人。他背负鼎俎,以滋味游说汤,汤因而任以为相。后来伊尹助汤灭了夏桀。见《史记。卷三。殷本纪》。
《国语辞典》:负鼎之愿(负鼎之愿)  拼音:fù dǐng zhī yuàn
鼎,古代传国之宝器。「负鼎之愿」比喻担负辅佐君王大任的愿望。《后汉书。卷二四。马援列传》:「及定节立谋,以干时主,将怀负鼎之愿,盖为千载之遇焉。」
《漢語大詞典》:牛鼎
(1).可容一牛的鼎。语本《淮南子·诠言训》:“夫函牛之鼎沸,而蝇蚋弗敢入。” 高诱 注:“函牛,受一牛之鼎也。”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王一见他们的冷笑,便觉自己受愚,回顾武士,想命令他们就将那欺君的莠民掷入牛鼎里去煮杀。”
(2).谓饭牛负鼎。指 伊尹 负鼎勉 汤 称王和 百里奚 饭牛车下之事。后以“牛鼎”借指远大的抱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伊尹 负鼎而勉 汤 以王, 百里奚 饭牛车下而 繆公 用霸,作先合,然后引之大道。 騶衍 其言虽不轨,儻亦有牛鼎之意乎?” 司马贞 索隐:“吕氏春秋云‘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鸡’,是牛鼎言 衍 之术迂大,儻若大用之,是有牛鼎之意。” 明 归有光 《与沈敬甫》之七:“《水利论》具有前人之论,特为疏剔之。意望当事者行其言,以惠东南之民,非有牛鼎之意也。”
(3).鼎名。其足饰形似牛首。 宋 吕大临 考古图·牛鼎:“深八寸六分,径尺有八寸,容一斛。按,今礼图所载牛羊豕鼎,各以其首饰其足,此鼎之足以牛首为饰,盖牛鼎也。”金史·礼志一:“进熟:奠玉币讫,降还小次。有司先陈牛鼎三、羊鼎三、豕鼎三、鱼鼎三,各在鑊右。”
《漢語大詞典》:汤厨(湯廚)
相传 伊尹 曾为 有莘氏 媵臣,负鼎俎,以滋味悦 汤 。事见史记·殷本纪。后以“汤厨”指美味。 唐 张说 《奉和爰因巡省途次旧居应制》:“丛觴祝 尧 寿,合鼎献 汤 厨。”
《國語辭典》:伊尹  拼音:yī yǐn
人名。名挚,商初的贤相。相传汤伐桀,灭夏,遂王天下。汤崩,其孙太甲无道,伊尹放诸桐宫,俟其悔过,再迎之复位。卒时,帝沃丁葬以天子之礼。
《國語辭典》:汤鼎(湯鼎)  拼音:tāng dǐng
1.相传商伊尹曾负鼎俎为商汤烹食,因得见商汤以陈述王道,商汤乃委任以国政。见《史记。卷三。殷本纪》。后遂用汤鼎作为对宰相的颂词。唐。贺知章〈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谟字〉诗:「三叹承汤鼎,千欢接舜壶。」
2.一种煮茶的器皿。宋。陆游 雨中睡起诗:「松鸣汤鼎茶初熟,雪积炉灰火渐低。」宋。范成大〈刺濆淖〉诗:「突如汤鼎沸,翕作茶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