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不悭贪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网经十戒之一。心无鄙吝,悉舍所有也。
无明父贪爱母
【佛学大辞典】
(杂语)贪爱长养诸业譬如母,无明发生诸惑譬如父。入楞伽经四曰:「贪爱名为母,无明名为父。」
四种贪
【佛学大辞典】
(名数)由贪爱之对境而别为四法:一显色贪,于他人之身分及青黄赤色等显现之色起贪著也。二形色贪,于长短矫媚等形相之色起贪著也。三妙触贪,于自他身分细软光滑等之触起贪著也。四承事贪,于他人之趋承服事折旋俯仰等起贪著也。此四者皆为相应淫贪心。退治之法则观四外不净。瑜伽师地论二十六曰:「若于青瘀或于脓烂或于变坏或于胀或于食啖,作意思惟,于显色贪令心清净。若于变赤作意思惟,于形色贪令心清净。若于其骨,若于其锁,若于骨锁作意思惟,于妙触贪令心清净。若于散坏作意思惟,于承事贪令心清净。如是四种名于淫贪令心清净。」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显色贪〕,谓于他人身分及青黄赤白等显现之色,而起贪著也。修行之人观色作青瘀胖胀等想,而生厌离,令心清净。
〔二、形色贪〕,谓于长短娇媚等形相之色,而起贪著也。修行之人,观此形相,作烂坏想,而生厌离,令心清净。
〔三、妙触贪〕,触即触著,谓于自他身分细软光滑等触,而起贪著也。修行之人,观此身分,作虫蛆想,而生厌离,令心清净。
〔四、承事贪〕,谓于他人趋承服事折旋俯仰等,而起贪著也。修行之人,观彼趋承服事,自作死想,犹如枯木,而生厌离,令心清净。
外贪欲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见他男女等而起之贪欲也。止观八上曰:「外贪欲起以不净助,内贪欲起以背舍助。」
有贪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上二界之贪烦恼也。有者上二界之定,及其依身。于上二界常起定贪多于内门而转,故立此名。外道于上二界起解脱之想,故为遮之而立此名。见俱舍论十九等。梵Bhavara%ga。
有贪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贪相应及贪所系属之心也。不与贪相应之馀善心及无覆心,名为离贪心。见俱舍论二十六。
色贪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上分结之一。(参见:结)附录。
【三藏法数】
谓于色界,爱乐净法,贪著禅味也。
多贪
【佛学大辞典】
(术语)贪欲心之多者。天台四教仪集注中曰:「多贪众生不净观。」
妙触贪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贪之一。
【三藏法数】
触即触著,谓于自他身分细软光滑等触,而起贪著也。修行之人,观此身分,作虫蛆想,而生厌离,令心清净。
倍离欲贪
【佛学大辞典】
(术语)欲界烦恼之总称曰欲贪。在凡夫之位欲界见修二惑九品中,断前六品者。谓为倍离欲贪,倍于断分离欲贪三品,故曰倍。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啰哦Ba%ga,染著五欲之境而不离也。例如贪爱贪欲等。唯识论六曰:「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俱舍论十六曰:「于他财物恶欲为贪。」瑜伽伦记七上曰:「贪之与爱,名别体同。」大乘义章二曰:「爱染名贪。」同五本曰:「于外五欲染爱名贪。」
【佛学常见辞汇】
多求无厌的意思。
贪水
【佛学大辞典】
(杂语)贪爱之情能吸引物,又滋长恶法如水。楞严经八曰:「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贪见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种见之一。贪著于自心顺情之境生种种之妄见者。
【三藏法数】
谓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顺情之境,耽染取著,而起诸见,是名贪见。
贪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毒之一。贪欲之烦恼,毒害有情之身心者。
【佛学常见辞汇】
三毒之一。(参见:三毒)
【三藏法数】
引取之心,名之为贪。若以迷心对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名贪毒。
三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三根:一、贪毒,引取之心,名为贪。以迷心对于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者。二、瞋毒,恚忿之心名为瞋。以迷心对于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者。三、痴毒,迷闇之心名为痴。心性闇钝,迷于事理之法者。亦名无明。此有二种,痴毒独起,名为独头无明。与贪毒共起,名为相应无明。贪毒等,必与痴毒相应而起也。智度论三十一曰:「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是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根本。」大乘义章五本曰:「此三毒通摄三界一切烦恼,一切烦恼能害众生,其犹毒蛇,亦如毒龙,是故喻龙名为毒。」止观五曰:「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同六曰:「心起三毒,即名三毒。」智度论十九曰:「一切三界无常,为三衰三毒火所烧。」涅槃经曰:「毒中之毒无过三毒。」
【佛学常见辞汇】
贪、瞋、痴。贪是贪爱五欲,瞋是瞋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瞋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与慧命,故名三毒。
【佛学次第统编】
对于种种之境,所感受者,于是起想。其想有三:
一、贪 对于顺境,所感乐受,而起贪欲之想,是谓之贪,贪者染著为性。
二、瞋 对于违境,所感苦受,而起瞋恚之想,是谓之瞋,瞋者憎恚为性。
三、痴 对于违顺诸境,苦乐诸受,而起与道理相违愚痴之想,是谓之痴,痴者迷暗为性。
此三谓之毒者,毒以沉毒为义,从喻得名。如毒蛇毒药,触必伤人,服必伤命。此三亦尔,能害众生,坏其善心,故名为毒也。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毒者毒害也。谓贪瞋痴皆能破坏出世善心,故名毒也。
〔一、贪毒〕,引取之心,名之为贪。若以迷心对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名贪毒。
〔二、瞋毒〕,忿怒之心,名之为瞋。若以迷心对一切违情之境,便起忿怒,是名瞋毒。
〔三、痴毒〕,迷惑之心,名之为痴。若于一切事理之法无所明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是名痴毒。
贪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使之一。贪欲之烦恼,驱使有情之身心者。
【佛学常见辞汇】
十使之一。(参见:十使)
【三藏法数】
引取之心名为贪。谓于一切物及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为贪使。
十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十大惑。亦曰十根本烦恼。此中分利钝二种。贪瞋痴慢疑五者,谓之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者,谓之五利使。(参见:五利使及五钝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贪欲,二瞋恚,三无明(又云愚痴),四慢,五疑,六身见(又云我见),七边见,八邪见,九见取见,十戒取见。一切诸使中以此十使为根本,故标出为十使,又曰十烦恼,十惑,十随眠。台宗称前五者曰五钝使,后五者曰五利使。依惑性之利钝而分之也。又以见思分别小乘俱舍之义,谓前四使通于见思二惑,疑以下之六使,唯为见惑。又大乘唯识之义,四使与身边二见之六使,通于见修,疑与邪取戒三见之四使,唯为见惑。见大乘义章六,法界次第上之上。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惑,或十根本烦恼,即一、贪,贪爱五欲;二、瞋,瞋恚无忍;三、痴,愚痴无明;四、慢,骄慢自大;五、疑,狐疑猜忌;六、身见,执取五蕴根身;七、边见,执取常断二见;八、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九、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十、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前五是五钝使,后五是五利使,使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流落于生死。
【佛学次第统编】
十使者,即十烦恼也。谓贪、瞋、痴、慢、疑、身、边、邪、取、戒之十也。台家分为五钝使、五利使。
一、五钝使 谓贪、瞋、痴、慢、疑也。
二、五利使 谓身、边、邪、取、戒也。
钝谓迟钝,谓此五种妄惑,由推身见等五种利使而生,对利而言,故名为钝。利即快利,谓此五种妄惑,动念即生,造次恒有也。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使即驱役之义。谓此贪等十使,皆能驱役行者心神,流转三界生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贪使〕,引取之心名为贪。谓于一切物及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为贪使。
〔二、嗔使〕,忿怒之心名为瞋。谓于一切违情之境,即起忿怒,是为瞋使。
〔三、痴使〕,迷惑之心名为痴,谓于一切事理,无所明了,妄生邪见,起诸邪行,是为痴使。
〔四、慢使〕,自恃轻他之心名为慢。谓由恃己种姓、富贵、才能,轻蔑于他,是为慢使。
〔五、疑使〕,迷心乖理名为疑。谓若修戒定等法,不别真伪,暗钝无明,犹豫无决,是为疑使。
〔六、身见使〕,谓于名色阴入界中妄计有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是为身见使。(阴即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也。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根尘相入,故名十二入也。界即六根、六尘、六识之十八界也。)
〔七、边见使〕,谓于断常中,执断非常,执常非断。但执一边,是为边见使。(断常者,谓外道妄计此身死已不生,故名断见;复计此身死已后当再生,故名常见。)
〔八、邪见使〕,谓邪心取理,不信因果,断诸善根,作一阐提行,是为邪见使。(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九、见取使〕,谓于非真胜法中,谬计涅槃,心生取著,及行道之时,虽入种种观门,而真明未发,谬计所得为真、为胜,心生取著,是为见取使。(真胜法者,谓佛之正法,为真、为胜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真明未发者,谓本性之明,未显发也。)
〔十、戒取使〕,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如外道妄持鸡狗等邪戒,执为正戒,是为戒取使。(鸡狗戒者,谓外道妄计前世从鸡狗中来,即独立、啖秽,而行苦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