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枯窘  拼音:kū jiǒng
枯竭窘困。如:「近日文思枯窘,虽久坐书桌前,却无法完篇。」
分類:枯竭贫乏
《漢語大詞典》:学生腔(學生腔)
指词汇贫乏、呆板无生气的言语、文风。 毛泽东 《反对党八股》:“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么?”
《國語辭典》:行尸走肉  拼音:xíng shī zǒu ròu
会走动却没有魂魄的躯体。比喻一个人徒具形骸,缺乏生气,庸碌无为。晋。王嘉《拾遗记》卷六:「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幼学琼林。卷二。身体类》:「谫劣无能,谓之行尸走肉。」也作「行尸走骨」、「行尸视肉」、「走骨行尸」、「走肉行尸」。
《国语辞典》:寡闻少见(寡闻少见)  拼音:guǎ wén shǎo jiàn
见闻孤陋,学识贫乏。《汉书。卷八一。匡衡传》:「盖聪明疏通者戒于大察,寡闻少见者戒于雍蔽。」也作「寡见鲜闻」、「寡见少闻」。
《国语辞典》:寡见少闻(寡见少闻)  拼音:guǎ jiàn shǎo wén
见闻孤陋、学识贫乏。如:「你可真是寡见少闻,居然连柴契尔夫人也没听过?」也作「寡见鲜闻」、「寡闻少见」。
《国语辞典》:寡见鲜闻(寡见鲜闻)  拼音:guǎ jiàn xiǎn wén
见闻孤陋、学识贫乏。《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俚人不识,寡见鲜闻。」也作「寡见少闻」、「寡闻少见」。
《国语辞典》:工业殖民地(工业殖民地)  拼音:gōng yè zhí mín dì
为救济失业贫乏,将失业者移居于某一指定地方,使其从事某种劳动。
《漢語大詞典》:瘠义肥辞(瘠義肥辭)
内容贫乏而辞句堆砌冗长。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捶子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徵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三节:“以 宋 颜延之 为代表的一派骈文,偏重辞采,非对偶不成句,非用事不成言,形体是很美观的,但冗长堆砌,意少语多(所谓‘瘠义肥辞’),也是这一派的通病。”
《漢語大詞典》:寒腹短识(寒腹短識)
形容人知识贫乏,见识短浅。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五:“今人寒腹短识,輒不自量造语,余耻之。”
《國語辭典》:嘲风咏月(嘲風詠月)  拼音:cháo fēng yǒng yuè
文人吟咏风月一类的作品。元。乔吉《扬州梦》第三折:「知音吕借意儿嘲风咏月,有体段当场儿攧竹分茶。」也作「嘲风弄月」。
《漢語大詞典》:浅阙(淺闕)
谓识见肤浅而贫乏。吕氏春秋·任数:“以浅闕博居天下,安殊俗,治万民,其説固不行。”
《漢語大詞典》:罄困
贫乏至极。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吾徒匹夫,加之罄困,家有 长卿 壁立之贫,腹怀 翳桑 絶粮之馁。”
分類:贫乏至极
《漢語大詞典》:贫悭(貧慳)
贫乏艰涩。 清 朱之瑜 《与源光国启》之八:“欲达中心感刻,无如下笔贫慳。”
分類:贫乏艰涩
《國語辭典》:家无担石(家無擔石)  拼音:jiā wú dàn shí
家中一点馀粮也没有。形容生活极为贫穷困苦。《三国志。卷一三。魏书。华歆传》:「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也作「家无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