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趋 → 趍趨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趋合(趨合)
投合;应和。鬼谷子·忤合:“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
分類:投合应和
《漢語大詞典》:驰趋(馳趨)
犹奔走。 宋 梅尧臣 《依韵奉和永叔感兴》之四:“日出各驰趋,皆为利所迫。”
分類:奔走
《漢語大詞典》:骛趋(騖趨)
争相趋附。 严复 《〈古今文钞〉序》:“而海内学子之所騖趋,亦曰以是新术于吾之旧鵠最便。”
分類:趋附
《漢語大詞典》:翔趋(翔趨)
古代的一种礼容。上体稍前倾,张臂细步趋进。
分類:礼容步趋
《漢語大詞典》:指趋(指趨)
见“ 指趣 ”。
分類:指趋
《漢語大詞典》:指趣
亦作“ 指趋 ”。 意向;意图。《宋书·衡阳文王义季传》:“贼初起逸,未知指趋,故且装束,兼存观察耳。”南齐书·萧遥光传:“ 遥光 虑见杀,八月十二日晡时,收集二州部曲,於 东府门 聚人众,街陌颇怪其异,莫知指趣也。”周书·文帝纪上:“观其指趣,势必异图。”
分類:意向意图
《漢語大詞典》:指趣
亦作“ 指趋 ”。
(1).宗旨,意义。 汉 王充 论衡·案书:“《六略》之録,万三千篇,虽不尽见,指趣可知。” 汉 王充 论衡·自纪:“言姦辞简,指趋妙远。”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媿耳。” 宋 陆游 《施司谏注东坡诗序》:“若 东坡先生 之诗,则援据閎博,指趣深远。” 朱自清 《中国歌谣·复沓格》:“这完全是声的关系,为重迭而重迭,别无指趣可言。”
(2).犹志趣。旧唐书·李训传:“帝见其指趣,甚奇之。” 五代 齐己 《赠白处士》诗:“衣衫同野叟,指趣似禪师。”
《漢語大詞典》:趋士(趨士)
亦作“趍士”。 谓礼贤下士。战国策·齐策四:“ 齐宣王 见 颜斶 ,曰:‘ 斶 前!’ 斶 亦曰:‘王前!’ 宣王 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 斶 ,人臣也。王曰 斶 前,亦曰王前,可乎?’ 斶 对曰:‘夫 斶 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南史·张融传:“使 融 不为慕势,而令君为趍士,岂不善乎?”
分類:礼贤下士
《漢語大詞典》:趋履(趨履)
行步;行走。 清 魏源 《拟庐山石门涧诗》:“险夷易心目,奥旷殊趋履。二端孰从违,冥搜惑原委。”
分類:行步行走
《漢語大詞典》:腾趋(騰趨)
奔驰,疾跑。 宋 梅尧臣 《书南事》诗:“ 大梁 国南门,驛骑方腾趋。”
分類:奔驰
《漢語大詞典》:顺趋(順趨)
谓顺着地势而流赴某处。《梁书·诸夷传·干陁利国》:“百川洋溢,周回屈曲,顺趋大海。”
分類:着地地势
《韵府拾遗 虞韵》:怕趋(怕趋)
刘克庄诗怕趋丞相热宁忍后山寒
《漢語大詞典》:意趋(意趨)
(1).意图,意向。宋书·何承天传:“ 晦 以 湘州 刺史 张邵 必不同己,欲遣千人袭之, 承天 以为 邵 意趋未可知,不宜便讨。”
(2).旨趣。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 沧州 刘太史 ……与 飴山老人 、 莲洋山人 ,皆善友,而意趋各殊。”
《漢語大詞典》:志趋(志趨)
(1).小步行走。仪礼·聘礼:“宾入门皇,升堂让,将授志趋。” 王引之 经义述闻·仪礼:“志者,微也。《玉藻》曰:‘卷豚行,不举足。’不举足,则趋步微小,故曰志趋。”
(2).犹志趣。宋书·周朗传:“ 朗 少而爱奇,雅有风气,与 嶠 志趋不同。” 老舍 《赵子曰》第三:“ 赵子曰 仰着脸看喷出的烟,心中人生问题与自己的志趋的萦绕确是稀薄多了。”
《韵府拾遗 虞韵》:罕趋(罕趋)
旧唐书元稹庞严白居易传论自汉策贤良隋加诗赋罢中正之法委铨举之司由是争务雕虫罕趋函丈
《漢語大詞典》:岐趋(岐趨)
不正确的旨趣。明史·儒林传序:“有 明 诸儒,衍 伊 雒 之绪言,探性命之奥旨,錙銖或爽,遂启岐趋,袭谬承譌,指归弥远。” 清 刘大櫆 《赠张清少序》:“根之以六经,参之以诸史百子,以杜其岐趋,以稽其治乱成败兴坏之纪。”
分類:正确旨趣
《漢語大詞典》:趋教(趨教)
前往请教;就教。 明 徐渭 《与梅君书》:“稍凉敬当趋教,兼罄欲言。”儒林外史第二二回:“奉访尊寓不值,不胜悵悵!明早幸驾少留片刻,以便趋教。”
分類:前往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