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龙文(龍文)  拼音:lóng wén
1.龙形花纹。《史记。卷八二。田单列传》:「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汉。班固 两都赋:「宝鼎见兮色纷缊,焕其炳兮被龙文。」
2.骏马的名称。《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下。乌孙国》:「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
3.比喻神童。《北齐书。卷三四。列传。杨愔》:「此儿驹齿未落,已是我家龙文。」
《國語辭典》:徽章  拼音:huī zhāng
佩戴在身上用以识别身分、职业、阶级的标志,大多以金属制成。如:「童军徽章」、「纪念徽章」。
《漢語大詞典》:倚马(倚馬)
靠在马身上。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桓宣武 北征, 袁虎 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 袁 倚马前令作。手不輟笔,俄得七纸,絶可观。”后人多据此典以“倚马”形容才思敏捷。 唐 吴融 《灵池县见早梅》诗:“栖身未识登龙地,落笔元非倚马才。” 明 徐渭 《渔阳三弄》:“奇禽瑞兽虽嘉兆,倚马雕龙却祸芽。” 清 李渔 《怜香伴·香咏》:“对客挥毫不构思,自矜倚马男儿。”
《国语辞典》:心閒  拼音:xīn xián
身上无事而自在悠閒。唐。韩愈〈与崔群书〉:「心閒无事,然后外患不入。」《红楼梦》第六○回:「不如等冷一冷,老太太、太太心閒了。」
《國語辭典》:身手  拼音:shēn shǒu
技艺或武艺。唐。杜甫〈哀王孙〉诗:「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也称为「身法」。
《國語辭典》:寄托(寄託)  拼音:jì tuō
1.委托、付托。《三国志。卷四○。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李严》:「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身责重,思得良伴。」
2.依托、安身。《楚辞。东方朔。七谏。谬谏》:「列子隐身而穷处兮,世莫可以寄托。」
3.文学家寄情托兴,借题发挥。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学词途径》:「初学词求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宣,斐然成章。」
4.法律上指当事人一方以物交付他方,他方允为保管之契约行为。
《國語辭典》:寄生  拼音:jì shēng
1.依附他物生活。《管子。八观》:「有地君国,而不务耕艺,寄生之君也。」《楚辞。东方朔。七谏。初放》:「便娟之脩竹兮,寄生乎江潭。」
2.生物学上指依附于他种生物之活体上,吸收其寄主之养分,供自身生存者,如植物之桑寄生、动物之蛔虫寄生于人体。
《國語辭典》:毫毛  拼音:háo máo
1.人类或鸟兽身上所生的细毛。《荀子。赋》:「精微乎毫毛,而大盈乎大寓。」
2.比喻极小或很少的部分。《庄子。山木》:「故朝夕赋敛,而毫毛不挫。」《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二三十两是朝奉的毫毛,小人得了却一生一世受用不尽了。」
《国语辞典》:著身  拼音:zhuó shēn
穿在身上。如:「这件衣服一著身,便觉质料十分柔软、舒适。」
《漢語大詞典》:绿毛
(1).绿色羽毛。 唐 王建 《伤邻安鹦鹉词》:“十日不饮一滴浆,泪渍緑毛头似鼠。”
(2).指黑色头发。 唐 薛能 《舞者》诗:“緑毛釵动小相思,一唱南轩日午时。”
(3).指仙人身上的绿色毛发。相传 汉 刘根 得道后,体生绿毛。 唐 曹松 《赠道人》诗:“閬苑驾将雕羽去,洞天赢得緑毛生。”参见“ 緑毛仙 ”。
(4).喻指绿色的针叶。 宋 苏轼 《松》诗:“依依古仙子,鬱鬱緑毛身。”
《漢語大詞典》:绿毛仙
据 宋 范成大 吴郡志·古迹·毛公坛记载: 汉 刘根 在 洞庭山 中得道成仙,身生绿毛,人称 毛公 。后人亦称之为“緑毛仙”、“緑毛叟”。 唐 皮日休 《以毛公泉一瓶献上谏议因寄》诗:“ 刘根 昔成道,兹坞四百年。毿毿被其体,号为緑毛仙。” 宋 苏轼 《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构一草堂》诗:“应逢緑毛叟,扣户夜抽簪。” 明 高启 《毛公坛》:“尝闻緑毛叟,变化犹神龙。”
《國語辭典》:上身  拼音:shàng shēn
1.身体的上半部。《文明小史》第一六回:「腰下垂了两副白绸子的扎腰,上身穿一件三寸不到小袖管的长袖马褂。」
2.招引到自己身上。如:「这不关你的事,别惹祸上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九回:「我便揽了这件事上身,直到此刻才得办妥了。」
3.衣服初穿在身上。如:「新装上身,顿觉精神百倍!」
《漢語大詞典》:六印
(1).谓六国相印。史记·苏秦列传:“且使我有 雒阳 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隐賑而封。” 唐 李白 《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诗:“ 洛阳 苏季子 ,剑戟森词锋。六印虽未佩,轩车若飞龙。” 金 元好问 《天门引》:“丈夫何意作 苏秦 ,六印才堪警儿女。”
(2).六将军印。史记·封禅书:“是时上方忧 河 决,而黄金不就,乃拜 大 ( 欒大 )为五利将军。居月餘,得四印,佩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印…… 大 见数月,佩六印,贵震天下。” 司马贞 索隐:“谓五利将军、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为四也。更加乐通侯及天道将军印,为六印也。”
(3). 唐 时官马身上的六种印记。 唐 杜甫 《瘦马行》:“细看六印带官字,众道三军遗路旁。”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诂笺二:“ 杜 《瘦马行》:‘细看六印带官字。’考唐六典:凡在牧马,以小官字印印右膊,以年辰印印右髀,以监名印印尾侧。二岁以飞字印印左髀膊。细马次马以龙形印印项左。送尚乘者,印三花及飞字印,外又有风字印。官马赐人者,以赐字印。配诸军及充传送驛者,以出字印。印凡八,此云六印,意赐、配者不在数耳。”
《漢語大詞典》:香腻(香膩)
(1).形容女子的肌肤芬香滑腻。 前蜀 韦庄 《伤灼灼》诗:“桃脸曼长横緑水,玉肌香腻透红纱。”
(2).指女子身上的污垢。 清 洪升 《长生殿·窥浴》:“轻盈臂腕消香腻,绰约腰身漾碧漪。”
(3).形容味香,滑溜。 茅盾 《秋收》一:“讲到芋头, 小宝 也还有几分喜欢;加点儿盐烧熟了,上口也还香腻。”
《國語辭典》:迁怒(遷怒)  拼音:qiān nù
把怒气发泄在不相干的人、事、物上。《论语。雍也》:「不迁怒,不贰过。」《红楼梦》第五九回:「凡见了这一干人,心中又畏又让,未免又气又恨,亦且迁怒于众。」
《漢語大詞典》:鸣环(鳴環)
(1).指身上佩带的环珮碰击有声。 南朝 梁 王淑英 妇《赠答》诗:“妆铅点黛拂轻红,鸣环动珮出房櫳。”
(2).古人衣带上所系的环形佩玉。 唐 崔颢 《卢姬篇》:“君王日晚下朝归,鸣环珮玉生光辉。”
(3).指出任外使的官员回归朝廷。 明 唐顺之 《奉敕视军情升通政司右通政谢表》:“建牙责重,敢忘枕甲於师中,恋闕情深,犹冀鸣环於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