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念歌  拼音:niàn gē
1.用吟唱歌谣来表达意念。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八二。靖康中帙》:「正见公在郊台边,被害时,神色不动,仰天长叹,念歌一首。只记临后两句:『道矫首向天兮天卒无言,忠臣死难兮死亦何愆。』」《西游记》第五○回:「后边跟一个年幼的僮仆,折一枝腊梅花,自坡前念歌而走。」
2.以说唱形式传递情思的一种艺术。
《漢語大詞典》:着作(著作)
(1).用文字表达意见、知识、思想、感情等。文选·班固〈答宾戏〉:“取舍者,昔人之上务;著作者,前烈之餘事耳。” 吕向 注:“著作,谓述作文史也。”后汉书·延笃传:“ 桓帝 以博士徵,拜议郎,与 朱穆 、 边韶 共著作 东观 。” 清 刘大櫆 《〈严遥青诗集〉序》:“ 文王 、 周公 繫, 孔子 成春秋,皆以大圣人之才,躬亲著作。” 鲁迅 《准风月谈·“商定”文豪》:“然而,著作一世,藏之名山,以待考古团的掘出的作家,此刻早已没有了。”
(2).著作的成品。明史·李东阳传:“为文典雅流丽,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王西庄之贪:“余自信文名可以传世,至百年后,口碑已没而著作常存。” 丁玲 《悼念茅盾同志》:“ 茅盾 同志著作等身,我将再好好地去读,并永远向他学习。”
(3).见“ 著作郎 ”。
《漢語大詞典》:哑谈(啞談)
谓只以手势和表情传情达意。 许地山 《缀网劳蛛·商人妇》:“我和那主妇在屋里指手画脚做哑谈。”
《国语辞典》:千里犹面(千里犹面)  拼音:qiān lǐ yóu miàn
形容传达意见真实无误,即使相距千里,却好像面对面相谈一般。语本《旧唐书。卷六六。房玄龄传》:「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
《国语辞典》:会道能说(会道能说)  拼音:huì dào néng shuō
善于运用言辞表情达意。元。无名氏《渔樵闲话》第三折:「但熟甜瓜软处偏捏,蜡鎗头会道能说。」也作「能说惯道」。
《国语辞典》:非语文传播(非语文传播)  拼音:fēi yǔ wén chuán bò
以非语言文字的方式或线索来表达意思,如面部表情、手势、姿势、语调等表达态度、思想的传播方式。
《国语辞典》:版面设计(版面设计)  拼音:bǎn miàn shè jì
对于书报杂志等每一页进行设计,使得文字或图书能够适当分配而表达意念。
《國語辭典》:拆字格  拼音:chāi zì gé
一种修辞法。分拆字词,以表达意思。如「明」拆为日、月;「岚」拆为山、风;「李」拆为木、子等。
《國語辭典》:打手势(打手勢)  拼音:dǎ shǒu shì
用手势表达意思。元。无名氏《货郎旦》第二折:「(净扮梢公上云)官人娘子,我这里是摆渡的船,你每快上来。(外旦和净打手势科)」《儒林外史》第二三回:「天井里一个老道人坐著缝衣裳,问著他,只打手势,原来又哑又聋。」
《漢語大詞典》:辞不达义(辭不達義)
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语本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十二:“语言糊涂曰辞不达义。”亦作“ 辞不达意 ”。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崔木因妓得家室:“但恐小子不才,辞不达意。”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自序》:“所记皆寻常世俗杂务,且其辞不达意者,间亦有之。” 陈梦家 《论简朴》:“当然有些人辞不达意并不是为了说话故意要花藻,而是由于思路不清,缺乏条理和逻辑性。”
《漢語大詞典》:轻敲缓击(輕敲緩擊)
比喻婉转地表达意思和说明问题。《天雨花》第二一回:“且待四个宫人到,轻敲缓击试他们。”
《國語辭典》:书不尽言(書不盡言)  拼音:shū bù jìn yán
语本《易经。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指内心的意思,难以用文字完全表达。《三国演义》第二六回:「书不尽言,死待来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