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达意(達意)  拼音:dá yì
表明意思。《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序》:「六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漢語大詞典》:言不达意(言不達意)
亦作“ 言不逮意 ”。 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 宋 程颐 《与吕大临论中书》:“窃恐辞命不明,言不逮意,致高明或未深喻,輒露所见,求益左右。”明史·广西土司传二·思明:“以译者言不达意,復为书晓之。”
《國語辭典》:辞不达意(辭不達意)  拼音:cí bù dá yì
所用的言词无法确切表达心意。如:「他太紧张,说起话来辞不达意。」也作「词不达意」、「辞不意逮」。
《漢語大詞典》:辞不达义(辭不達義)
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语本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十二:“语言糊涂曰辞不达义。”亦作“ 辞不达意 ”。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崔木因妓得家室:“但恐小子不才,辞不达意。”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自序》:“所记皆寻常世俗杂务,且其辞不达意者,间亦有之。” 陈梦家 《论简朴》:“当然有些人辞不达意并不是为了说话故意要花藻,而是由于思路不清,缺乏条理和逻辑性。”
《國語辭典》:词不达意(詞不達意)  拼音:cí bù dá yì
所用的言词无法适切表达心意。宋。释惠洪《石门文字禅。高安城隍庙记》:「盖五百年而书功烈者词不达意,余尝叹息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大凡译技艺的书,必要是这门技艺出身的人去译,还要中西文字兼通的才行。不然,必有个词不达意的毛病。」也作「辞不达意」、「辞不意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