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同食
(1).吃同样的食物。左传·文公十六年:“自 庐 以往,振廪同食。” 杜预 注:“同食,上下无异饌也。”
(2).一同进食,共食。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朱家 ﹞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晋书·宣帝纪:“﹝ 魏武帝 ﹞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
《國語辭典》:侑食  拼音:yòu shí
1.劝食。《周礼。天官。膳夫》:「以乐侑食,膳夫授祭品尝食。」《礼记。玉藻》:「凡侑食不尽食,食于人不饱。」
2.陪伴尊长或宾客而食。
3.附祭。宋。苏轼〈议富弼配享状〉:「国朝祖宗以来,皆以名臣侑食清庙。」
《漢語大詞典》:侑祠
配享,以后死的功臣、贤哲附祭于祖庙。 宋 朱长文 《吴郡图经续记·祠庙》:“ 泰伯庙 ,在 閶门 内,旧在门外…… 延陵季子 侑祠焉。” 泰伯 是 春秋 吴 始立的国君, 延陵季子 ( 季札 )是他的二十代孙。
《漢語大詞典》:罍洗
古代祭祀或进食前用以洁手的器皿。罍盛清水,用枓取水洁手,下承以洗。 唐 白行简 《三梦记》:“ 刘 掷瓦击之,中其罍洗,破迸散走,因忽不见。”旧唐书·高丽传:“俗喜弈、投壶、蹴鞠,食用籩豆、簠簋、罍洗,颇有 箕子 之遗风。”宋史·礼志十一:“帝再拜,诣罍洗,登歌乐作,降阶,乐止。” 明 宋濂 《水北山居记》:“有能特立而不为所移者,殆所谓盆盎中之古罍洗也。”
《漢語大詞典》:中食
(1).进食之中。国语·晋语九:“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食而自咎也,曰:岂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叹。” 三国 魏 钟会 《生母张夫人传》:“﹝ 孙氏 ﹞愈更嫉妬,乃置药食中,夫人中食,觉而吐之。”
(2).指佛教徒于中午进斋食。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玉格:“忽见一寺,门宇炳焕,遂求中食。”释氏要览·中食《僧祇律》云:“时食,谓时得食,非时不得食。今言中食。以天中日午时得食,当日中,故言中食。”
(3).普通饮食。宋史·孝义传·郭琮:“凡母之所欲,必亲奉之。居常不过中食,絶饮酒茹荤者三十年,以祈母寿。”
《國語辭典》:绝食(絕食)  拼音:jué shí
断绝饮食。《周书。卷四五。儒林传。樊深传》:「坠崖伤足,绝食再宿。」《三国演义》第一三回:「杨奉寻得牛车一辆,载帝至大阳。绝食,晚宿于瓦屋中。」也作「绝粒」。
《漢語大詞典》:绝谷(絶穀)
1.断绝进食。《淮南子·修务训》:“今以为学者之有过而非学者,则是以一饱之故,絶穀不食,以一蹪之难,輟足不行,惑也。”
2.即辟谷。道家以为养身长生之术。汉武帝内传附录:“﹝ 李少君 ﹞少好道,入 泰山 採药,修絶穀遁世全身之术。”晋书·郗愔传:“﹝ 郗愔 ﹞与姊夫 王羲之 、高士 许询 ,并有迈世之风,俱栖心絶穀,修 黄 老 之术。”
《國語辭典》:野食  拼音:yě shí
1.在野外进食。唐。杜甫〈寄峡州伯华使君〉诗:「林居看蚁穴,野食待鱼罾。」
2.从野外取得的食物。
3.比喻本分以外所得的财物。
4.俗称已婚者在外寻求的感情关系。如:「打野食」。
《國語辭典》:马食(馬食)  拼音:mǎ shí
不用匙筷,以口就盛器而食。《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传》:「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分類:那样进食
《漢語大詞典》:食三
蚕经过三眠三度进食。谓已接近生命之终了。 宋 王十朋 《三月晦日与同舍送春于梅溪因序齿分韵》:“却因送别还惊我,我境如蚕已食三。”
《漢語大詞典》:问膳(問膳)
古礼,父母进食,人子侍侧,问膳食如何。语本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煖之节;食下,问所膳。” 郑玄 注:“问所食者。” 唐 王维 《恭懿太子挽歌》之二:“鸡鸣常问膳,今恨玉京留。” 宋 梅尧臣 《送弟赴和州幕》诗:“ 歷阳 况与吾庐近,春穀休言问膳难。”参见“ 问安视膳 ”。
《國語辭典》:问安视膳(問安視膳)  拼音:wèn ān shì shàn
语本《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本指向父母请安,并亲自侍奉父母进膳食。后以问安视膳泛指子女奉养父母的孝礼。《资治通鉴。卷二四五。唐纪六十一。文宗开成元年》:「温谏曰:『太子当鸡鸣而起,问安视膳,不宜专事宴安!』」
《漢語大詞典》:迪尝(迪嘗)
进尝,进食。《汉书·礼乐志》:“登成甫田,百鬼迪尝。” 颜师古 注:“迪,进也。尝谓歆饗之也。” 清 顾炎武 《十庙》诗:“无文秩新邑,人鬼咸迪尝。”
分類:进食
《漢語大詞典》:礼食(禮食)
古代国君赐臣下进食的一种礼遇。国语·晋语七:“反役,与之礼食。” 韦昭 注:“礼食,公食大夫之礼。”仪礼·士相见礼“若君赐之食,则君祭先饭,徧尝膳,饮而俟,君命之食,然后食” 汉 郑玄 注:“臣先饭,示为君尝食也。此谓君与之礼食。” 贾公彦 疏:“君与臣小小礼食,法仍非正礼食。正礼食则公食大夫是也。”
《漢語大詞典》:再食
(1).再次进食或连食两口。礼记·礼器:“﹝礼﹞有以少为贵者……天子一食,诸侯再,大夫、士三。” 郑玄 注:“一食、再食、三食,谓告饱也。” 孔颖达 疏:“食犹飱也。尊者常以德为饱,不在食味……诸侯再者,德降天子,故至再飱而告饱,须劝乃又食。” 孙希旦 集解:“愚谓食一口谓之一食,再谓连食二口,三谓连食三口。”
(2).指每日两餐。 明 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漢語大詞典》:谷气(穀氣)
(1).山谷之气。《淮南子·墬形训》:“谷气多痺,邱气多狂。”
(2).中医名词。指胃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谷气通於脾,雨气通於肾。”《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下〉》:“谷气下流。”注:“谷气者,即胃气也。”
食物之气。古人谓进食后积聚于人体者。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穀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初学记卷二七引 晋 杨泉 《物理论》:“穀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穀气,其人瘦而寿。养生之术,常使穀气少,则病不生矣。”
《漢語大詞典》:展钵(展鉢)
谓效僧人以钵盂进食。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山谷欲效佛氏献食:“近时士大夫乃多效浮屠家以鉢盂而食,食时谓之展鉢,无乃好奇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