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十进九退
【佛学大辞典】
(杂语)言佛道难行十人进修中有九人退堕也。五秘密轨曰:「若依显教修行者。久住三大无数劫。然后證成无上菩提。于其中间十进九退。」三昧耶戒序曰:「劫石高价难尽。弱心易退。十进九退。吾亦何堪。」
大精进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位于金刚界曼荼罗外廓之南方。贤劫十六尊之一。亦名勇猛或大勇猛。梵名输罗野。译言勇猛。密号称为不退金刚。肉色。右持一股戟。左拳安于腰。
心精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精进之一。(参见:精进)
【三藏法数】
谓心勤行善道,心心相续,无有间歇,是名心精进。
正精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正道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正确的努力,亦即努力修善断恶,为八正道之一。
【三藏法数】
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是名正精进。
身精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精进之一。(参见:精进)附录。
【三藏法数】
谓身勤修善法,昼夜行道,礼诵讲说,劝助开化,是名身精进。(劝助者,奖劝赞助也。开化者,说法开导,化度于人也。)
勇猛精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勇猛进修难行也。无量寿经上曰:「勇猛精进,志愿无倦。」法华经序品曰:「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
【俗语佛源】
「精进」一词,是梵语毗梨耶(Virya)的意译,有时也译为「勤」,意为勤修佛法,即毫不懈怠地修善止恶,利益众生。菩萨「六度」大行中,有「精进」一事,至为重要。如《维摩诘经·佛国品》谓:「精进是菩萨净土。」隋·江总《摄山栖霞寺碑》亦谓:「六和精进,十会允谐。」又《成唯识论》卷六指出:精进以「勇悍为性」,因此,经中亦作「勇猛精进」。如《无量寿经》卷上:「勇猛精进,志愿无。」又如《大般若经》中有精进菩萨,名「善勇猛」,后来,以精进、勇猛精进泛指刻苦学习,不断进步。如《朱子语类》卷四三:「善人只循循自守,据见定,不会勇猛精进。」(李明权)
【三藏法数】
勇猛精进者,谓菩萨发勇猛心,精进修习一切善法,化导众生,无有退转也。
第一牢强精进
【佛学大辞典】
(杂语)传心法要下:「问何者是精进?师云:身心不起。是名第一牢强精进。才起心向外求者,名为歌利王爱游猎去。心不外游,即是忍辱仙人。身心俱无,即是佛道。」
进如意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四如意足)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四如意足)
四如意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四神足。为三十七科道品中次四正勤所修之行品。四种之禅定也。前四念处中修实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进,精进智慧增多,定力小弱,今得四种之定以摄心,则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又名神足。如意者如意而得也。为六通中之身如意通。又总曰六通,是定所生之果也。足者所依之义,如身依足而立。又六通等之如意,依此四种之定而起,故名定为足,又神者灵妙之德,此定为能生灵妙果德之所依,故名足。智度论十九曰:「问曰:四念处四正勤中已有定,何以故不名如意足?答曰:彼虽有定,智慧精进力多,定力弱故,行者不得如意愿。四种定者:欲为主得定,精进为主得定,心为主得定,思惟为主得定。」然四如意足之称目,异说颇多,智度论及法界次第,列欲,精进,心,思惟,辅行七列欲,精进,一心,思惟,是同一也。俱舍论则列欲勤心观,四教仪则列欲念心慧。俱舍光记二十五曰:「此四者依加行而立名:一欲神足,欲于加行位起此定,依欲之力,故定引发而起。二勤神足,于加行位勤修此定,依勤之力,故定引发而起。三心神足,于加行位,一心专住依心之力,故定引发而起。四观神足,于加行位观察理,依观之力,故定引发而起。加行位中虽有多法,而此四法资益最胜,故从此四者而名。」俱舍论二十五曰:「何缘于定立神足名,诸灵妙德所依止故。(中略)神谓受用种种神境,分一为多,乃至广说。足谓欲等四三摩地,此中佛说定果名神,欲等所生等持名足。」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神足,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一、欲如意足,谓修道趣果的欲望增进。二、念如意足,谓念念一心,住于正理。三、进如意足,谓精进直前,功无间断。四、慧如意足,谓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佛学次第统编】
名四神足。前之四念处中,修实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进。精进智慧增长,定力小故。今得四种之定以摄心,则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
一、欲 欲如意足。欲者希向慕乐,庄严彼法,故名为欲。谓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乐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乐欲,所愿皆得,是为欲如意足。
二、念 念如意足。念者专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谓若非一心,观法断绝,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为念如意足。
三、进 精进如意足。精进者,无杂曰精,无间曰进。谓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故曰精进。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精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是为精进如意足。
四、慧 思惟如意足。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驰散也。谓凡所修习,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为思惟如意足。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一、欲如意足〕,欲者,希向慕乐,庄严彼法,故名为欲。谓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乐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乐欲,所愿皆得,是为欲如意足。(庄严彼法者,谓修希即心,令四念处身受心法之观成就也。)
〔二、念如意足〕,念者,专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谓若非一心,观法断绝;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为念如意足。
〔三、精进如意足〕,精进者,无杂曰精,无间曰进。谓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故曰精进。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精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是为精进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驰散也。谓凡所修习,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为思惟如意足。
【三藏法数】
谓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一、欲如意足,谓希慕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二、精进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如愿满足也。三、念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也。四、思惟如意足,谓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也。
进具
【佛学大辞典】
(术语)年满二十由沙弥进而受比丘之具足戒也。
【佛学常见辞汇】
谓沙弥的年纪满二十岁时,就可以进一步的受持比丘的具足戒。
进法阿罗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种阿罗汉之一。积功行,精进而将至不动阿罗汉之阿罗汉也。
【三藏法数】
谓能加功进行,至不动法,故名进法。
进学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说孝顺,仁慈,惠施等法。
胜进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道之第四。(参见:四道)
四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道者涅槃之道路也。乘此可到涅槃之城,故名道。道虽异,可以四种摄尽。一加行道,谓先于三贤四善根位加力而行三学之位也。二无间道,谓加行功德成就而发正智,正断烦恼之位也。不为惑而间隔,故曰无间道。三解脱道,无间道后而生一念之正智,正證悟真理之位也。为既解脱惑之正智。故名解脱道。四胜进道,解脱道后更进而定慧增长之们也。此中菩萨乘之无学,果德究竟圆满,谓之胜进道,二乘之见修无学三道,皆具此四道。见俱舍论二十五。
【佛学常见辞汇】
四条通向涅槃的道路,即一、加行道,谓先于三贤四善根位加力而行三学之位。二、无间道,谓加行功德成就而发正智,为正断烦恼之位,因不为惑而间隔,故名无间道。三、解脱道,无间道后而生一念之正智,为真正證悟真理之位,因是解脱烦恼之正智,故名解脱道。四、胜进道,解脱道之后更进一步,为定慧增长之位。
感进
【佛学大辞典】
(术语)感为感应,进为精进。精进习学之人,得佛之感应。感生于进,故曰感进。
精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勤。小乘七十五法中大善地法之一,大乘百法中善心所之一。勇猛修善法,断恶法之心作用也。唯识论六曰:「勤谓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辅行二曰:「于法无染曰精,念念趣求曰进。」慈恩上生经疏下曰:「精谓精纯无恶杂故,进谓升进不懈怠故。」华严大疏五曰:「精进,练心于法名之为精,精心务达目之为进。」维摩经佛国品曰:「精进是菩萨净土。」案汉书,召属县长吏,选精进掾史。注:精明而进趣也。此为精进二字之出处。
【佛学常见辞汇】
又叫做勤,即努力向善向上。
【三藏法数】
谓人直心向道,勤行众善,无有懈怠,是名精进。
【三藏法数】
精进者,谓修诸善道,精勤无怠,心心相续,不自放逸也。
【三藏法数】
谓修菩萨行,即当一心勇猛,安住止观,毋令退失。如经所说,系心观于真谛,设使头上火然,终不放舍,是名精进。(止观者,谓止息散乱,观照昏沉也。真谛者,谓谛审诸法皆即真空也。)
二种精进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身精进,如法致财而用于布施等。二心精进,断悭贪等之恶心而不使得入也。见智度论八十。
【佛学常见辞汇】
身精进和心精进。身精进是身体力行善法;心精进是勤断悭贪等之恶心。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一、身精进〕,谓身勤修善法,昼夜行道,礼诵讲说,劝助开化,是名身精进。(劝助者,奖劝赞助也。开化者,说法开导,化度于人也。)
〔二、心精进〕,谓心勤行善道,心心相续,无有间歇,是名心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