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朔裔
北方边远地区。《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三国 魏 曹丕 《连珠》:“是以 申胥 流音於南极, 苏武 扬声於朔裔。”魏书·张衮传:“时 刘显 地广兵强,跨有朔裔。” 北魏 崔鸿 十六国春秋·后燕·慕容垂:“王师不利,北境之民或因此轻动,请奉詔辑寧朔裔。”
《漢語大詞典》:蛮夏(蠻夏)
蛮夷与华夏。泛指边远地区和中原地区。文选·李康〈运命论〉:“以 仲尼 之行也……驱骤於蛮夏之域,屈辱於公卿之门。” 李善 注:“蛮,谓 蔡 楚 也……夏,谓 宋 卫 也。”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愠彼蛮夏,蠢尔弗恭。”
《漢語大詞典》:魅乡(魅鄉)
指荒凉的边远地区。 前蜀 杜光庭 《贺德音表》:“魅乡迁客,俱从释宥之恩;囹圄縲囚,尽举宽明之典。”
《漢語大詞典》:北徼
北部边境;北方边远地区。新唐书·天文志一:“ 河 源自北纪之首,循 雍州 北徼,达 华阴 ,而与地络相会。” 宋 苏轼 《登州谢两府启》:“眷此东州,下临北徼,俗近 齐 鲁 之厚,迹皆 秦 汉 之陈。”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俄国 偏居北徼,风气较晚。”
《漢語大詞典》:戎荒
古指西方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宋书·沈昙庆传:“时殿中员外将军 裴景仁 助戍 彭城 ,本傖人,多悉戎荒事。”
《漢語大詞典》:徕远(徠遠)
(1).招抚边远地区臣民。《汉书·武帝纪》:“盖 孔子 对 定公 以徠远, 哀公 以论臣, 景公 以节用,非期不同,所急异务也。” 颜师古 注引 臣瓒 曰:“论语《韩子》皆言 叶公 问政於 孔子 , 孔子 答以悦近徠远。”按,语出论语·子路“近者説,远者来”。
(2). 清 代理藩院设有徕远司,掌管边远地区事宜。 清 梁章钜 称谓录·理藩院司官:“《皇朝通考》:理藩院掌藩部封授、朝覲、贡献、黜陟、徵发之政,控驭抚绥,以固邦翰焉,其属有六清吏司:曰典属……曰徠远。”清史稿·职官志二:“徠远掌 回部 扎萨克、伯克岁贡年班,番子、土司亦如之;并典外裔职贡。”
《國語辭典》:炎土  拼音:yán tǔ
南方或炎热偏僻的地方。南朝梁。江淹〈待罪江南思北归赋〉:「况北州之贱土,为炎土之流人。」
《漢語大詞典》:远土(遠土)
远国异土。指边远地方。墨子·尚同中:“天子三公既已立矣,以为天下博大,山林远土之民,不可得而一也,是故靡分天下。” 宋 梅尧臣 《桃花源》诗序:“闻君能诗,多为公卿大夫讽诵,愿得一章,夸咤远土。”
《漢語大詞典》:裔民
流放到边远地方的凶民。国语·周语中:“且夫 阳 岂有裔民哉?夫亦皆天子之父兄甥舅也,若之何其虐之也?” 韦昭 注:“裔民,谓凶恶之民放在荒裔者也。”
《漢語大詞典》:郊鄙
城郊边远地区。 南朝 梁 萧统 《七契》:“盖闻地美养禾,君人爱士,泽被无垠,光照郊鄙。” 梁启超 《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二:“邑地者,都会之地,工商所辐輳也。野地者,郊鄙之地,农业所利用也。”
《國語辭典》:发配(發配)  拼音:fā pèi
1.古代刑法,罪犯被判充军或流徙。《福惠全书。卷二九。邮政部。稽查徒犯》:「有官吏豪棍犯赃而发配者,上司差押,连文解到,本州县具收管。」
2.古时丫环被遣送出嫁,称为「发配」。《红楼梦》第七○回:「虽有几个应该发配的,奈各人皆有缘故。」
《漢語大詞典》:流戍
有罪过的人被遣送到荒远地区守边。 南朝 梁 江淹 《恨赋》:“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 陇 阴。”《好俅传》第二回:“据刑部断案,本当夺爵赐死,姑念先臣勋烈,不忍加刑,着幽闭养闲堂三年,以代流戍。”
《漢語大詞典》:偏伯
边远地方的长官。吕氏春秋·季冬:“吾闻西方有偏伯焉,似将有道者。今吾奚为处乎此哉?”
《漢語大詞典》:绝区(絶區)
1.指道路断绝之险地。文选·枚乘〈七发〉:“向虚壑兮背槁槐,依絶区兮临迴溪。” 李周翰 注:“絶区,谓危絶之地。”
2.极边远地区。 南朝 宋 颜延之 《白鹦鹉赋》:“有白鸚鵡焉,被素履玄,性温言达,九译絶区,作玩天府。”
《漢語大詞典》:边蛮(邊蠻)
指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宋书·自序传:“边蛮畏服,皆纳赋调。”北齐书·李愍传:“ 梁 遣其 南司州 刺史 任思祖 、 随郡 太守 桓和 等率马步三万,兼发边蛮,围逼 下溠戍 。”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即同为人类,等是男身,而生落边蛮,僻居山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