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去鲁迟迟
  
圣之清
 
迟迟去鲁


《孟子注疏》卷十上〈万章章句上〉~76~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國語辭典》:迟迟(遲遲)  拼音:chí chí
1.行走缓慢的样子。《诗经。邶风。谷风》:「行道迟迟,中心有违。」
2.舒缓。《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
3.从容不迫的样子。《礼记。孔子閒居》:「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
《國語辭典》:意迟迟(意遲遲)  拼音:yì chí chí
懒散倦怠的样子。元。马致远〈耍孩儿。近来时买得匹蒲梢骑套。七煞〉:「懒设设牵下槽,意迟迟背后随。」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一折:「倩东风扶策我这困身躯,懒设设梳云掠月,意迟迟傅粉施朱。」
《国语辞典》:春日迟迟(春日迟迟)  拼音:chūn rì chí chí
形容春天漫长。《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唐。皇甫枚《飞烟传》:「春日迟迟,人心悄悄。」
分类:春天漫长
《國語辭典》:靡靡  拼音:mǐ mǐ
1.迟缓。《诗经。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晋。王赞〈杂诗〉:「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2.草随风倒伏相依的样子。《文选。宋玉。高唐赋》:「薄草靡靡,联延夭夭。」
3.颓废淫荡。《韩非子。十过》:「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聊斋志异。卷二。凤阳士人》:「音声靡靡,风度狎亵。」
4.尽。《文选。陆机。叹逝赋》:「亲落落而日稀,友靡靡而愈索。」
5.细好。《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閒徙倚于东厢兮,观夫靡靡而无穷。」
《國語辭典》:靡靡之音  拼音:mǐ mǐ zhī yīn
靡靡,颓废淫荡。靡靡之音是指商纣时颓废淫荡、使人沉溺享乐而忽略国事,进而导致亡国之乐曲。见《韩非子。十过》。《聊斋志异。卷四。罗刹海市》:「马即起舞,亦效白锦缠头,作靡靡之音。」后指令人颓废、丧志的音乐。如:「常听靡靡之音,会让人放纵或意志消沉。」也作「糜糜之音」、「靡靡之乐」。
《漢語大詞典》:涝朝(澇朝)
方言。谓晨雾迟迟不开。 宋 陈造 《房陵》诗之二:“政使痛餘刚制酒,一盃要敌涝朝寒。”自注:“晨起雾,久乃开,土人目曰涝朝。”
《漢語大詞典》:悬罪(懸罪)
谓应当加罪而迟迟不处理。韩非子·亡徵:“藏怒而弗发,悬罪而弗诛,使羣臣阴憎而愈忧惧。”
《漢語大詞典》:拖债
欠债迟迟拖延不还。例如:不许拖债。
《漢語大詞典》:需滞(需滯)
指授职后迟迟不能赴任。 清 魏源 《明代食兵二政录叙》:“然而东南之漕运困於输将,中外之仕途困於需滞,沿边之军餉詘於度支者,何哉?”
《國語辭典》:三德  拼音:sān dé
1.三种品德。《书经。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2.具有至德、敏德、孝德的三长老。《大戴礼记。曾子本孝》:「任善不敢臣三德。」汉。戴德。注:「三德,三老也。」
《國語辭典》:玉振金声(玉振金聲)  拼音:yù zhèn jīn shēng
比喻才德兼备,学识渊博。参见「金声玉振」条。《梁书。卷二五。徐勉传》:「网罗经诰,玉振金声,义贯幽微,理入神契。」唐。杨烱〈从弟去溢墓志铭〉:「至如白雪回光,清风度曲,崔亭伯真龙之气,扬子云吐凤之才,莫不玉振金声,笔有馀力,远心天授,高兴生知,尽江海之良图,得烟霞之秘算。」
分類:文章道德
《國語辭典》:金声玉振(金聲玉振)  拼音:jīn shēng yù zhèn
为孟子称赞孔子圣德兼备,正如奏乐,以钟发声,以磬收乐,集众音之大成。语本《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后用以比喻才德兼备,学识渊博。唐。张说〈邠王府长史阴府君碑铭〉:「史门文宗,国子儒允,克家踵武,金声玉振。」也作「玉振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