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50,分30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仙机
石犀
伏犀
饮虹
疫鬼
承露盘
解除
辟兵符
角犀
度厄
显圣
看相
伥鬼
游灵
马面
《國語辭典》:仙机(仙機)  拼音:xiān jī
神仙所透露的预言、暗示。《红楼梦》第九四回:「况且我听见说这块玉原有仙机,想来问得出来。」
《漢語大詞典》:石犀
石刻的犀牛。古代迷信,以为置于岸边可镇压水怪。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 秦孝文王 以 李冰 为 蜀 守……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 唐 岑参 《石犀》诗:“向无尔石犀,安得有邑居?” 元 袁桷 《送巨德新四川省郎中》诗之二:“筹边旧式传铜马,弔古新诗问石犀。”
《漢語大詞典》:伏犀
指人前额至发际骨骼隆起。旧时迷信者以为显贵之相。后汉书·李固传“ 固 貌状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龟文” 唐 李贤 注:“匿犀,伏犀也。谓骨当额上入髮际隐起也。”旧唐书·方伎传·袁天纲:“ 马侍御 伏犀贯脑,兼有玉枕,又背如负物,当贵不可言。”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此子顶圆眼秀,人中端正,山根直接印堂,合伏犀贯顶法,宜令读书。”
《漢語大詞典》:饮虹(飲虹)
喝水的虹。古人迷信,以为虹是有生命的怪物。语本汉书·燕剌王刘旦传:“是时天雨,虹下属宫中,饮井水,井水竭。” 北周 王褒 《玄圃濬池临泛奉和》:“石壁如明镜,飞桥类饮虹。” 唐 钱起 《山中春仲寄汝上王恒颍川沉冲》诗:“座隅泉出洞,竹上云起岭。飢貁入山厨,饮虹过药井。”
《國語辭典》:疫鬼  拼音:yì guǐ
致病的恶鬼。古人迷信,以为病疫是由鬼怪作祟所致,故称病媒为「疫鬼」。汉。王充《论衡。订鬼》:「瑞顼氏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
《漢語大詞典》:承露盘(承露盤)
汉武帝 迷信神仙,于 建章宫 筑 神明台 ,立铜仙人舒掌捧铜盘承接甘露,冀饮以延年。后 三国 魏明帝 亦于 芳林园 置承露盘。汉书·郊祀志上:“其后又作 柏梁 、铜柱、承露僊人掌之属矣。” 颜师古 注:“《三辅故事》云: 建章宫 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
《國語辭典》:解除  拼音:jiě chú
1.消除。《后汉书。卷五七。杜栾刘李刘谢列传。谢弼》:「蕃身已往,人百何赎!宜还其家属,解除禁网。」
2.祈神以消除灾祸。汉。王充《论衡。解除》:「世信祭祀,谓祭祀必有福。又然解除,谓解除必去凶。」《后汉书。卷六○下。蔡邕列传》:「臣自在宰府,及备朱衣,迎气五郊,而车驾稀出,四时至敬,屡委有司,虽有解除,犹为疏废。」
3.法律关系成立后,发生解除事由时,有解除权之一方可以解除法律关系,使已发生之法律关系失去效力。
《漢語大詞典》:辟兵符
古代迷信指可避兵器伤害的符箓。三国志·魏志·董卓传“ 布 诛 肃 ”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 辅 恇怯失守,不能自安。常把辟兵符,以鈇鑕致其旁,欲以自彊。” 清 吴伟业 《宫扇》诗:“旧内谩悬长命缕,新宫徒贴辟兵符。”
《漢語大詞典》:角犀
额角入发处隆起,有如伏犀。古代迷信以为显贵贤明之相。亦借指贤明者。国语·郑语:“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 韦昭 注:“角犀,谓顶角有伏犀。丰盈,谓颊辅丰满,皆贤明之相。” 唐 李翱 《祭故福建独孤中丞文》:“君齿少我,髮鬢都玄,丰盈角犀,气茂神全,当臻上寿,福祉昌延。”参见“ 匿犀 ”、“ 伏犀 ”。
《漢語大詞典》:度厄
旧时迷信,认为人有灾难,可以禳除逃过,谓之度厄。太平广记卷一引 晋 葛洪 神仙传·老子:“人生各有厄会,到其时,若易名字,以随元气之变,则可以延年度厄。” 隋 杜台卿 玉烛宝典卷一:“元日至於月晦,民并为酺食渡水,士女悉湔裳酹酒於水湄,以为度厄。”
《國語辭典》:显圣(顯聖)  拼音:xiǎn shèng
神佛或已死的圣人,现出形貌示人。《三国演义》第七七回:「于是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后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民。」《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谁想今日果是观世音显圣,诛了妖邪!」
《國語辭典》:看相  拼音:kàn xiàng
1.探察。《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懒龙说罢,先到混堂把身子洗得洁净,再来到船边看相动静。」
2.看中、觊觎。《荡寇志》第一二回:「两处的强人,时常有心看相这几处村庄。」
3.指以观察面貌而断吉凶祸福。如:「他偶尔替人看相。」
4.体面、面子。《大宋宣和遗事。亨集》:「朕恐街市小民认的,看相不好,故来迟也。」
《國語辭典》:伥鬼(倀鬼)  拼音:chāng guǐ
传说中被老虎咬死的人所变成的鬼。明。张自烈《正字通。人部》:「又世传虎齧人,人死,魂不敢他适,辄隶事虎,名伥鬼。」
《漢語大詞典》:游灵(遊靈)
迷信指离开人体浮散游荡的灵魂。 晋 张华 《章怀皇后诔》:“眇眇游灵,将焉所之?”
《國語辭典》:马面(馬面)  拼音:mǎ miàn
1.设在城堡短墙上的战棚。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一。官政一》:「其城不甚厚,但马面极长且密,予使人步之,马面皆长四丈,相去六七丈。」也称为「马面战棚」。
2.地狱中的鬼卒。《景德传灯录。卷一一。陇州国清院奉禅师》:「释迦是头狱卒,祖师是马面阿旁。」《儒林外史》第四三回:「又叫家丁妆了一班牛头马面,魔王夜叉,极狰狞的怪物。」
3.马的脸部或头部,亦指像马首之状。如:「牛头不对马面」。《北史。卷五四。列传。斛律金》:「光字明月,马面彪身,神爽雄杰,少言笑,工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