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6—785 【介绍】: 唐幽州昌平人。朱泚弟。初与泚同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李怀仙部将,与朱希彩等共杀怀仙。后希彩为部下所杀,泚领节度,滔乃说泚入朝,诏以滔为节度使。德宗建中三年,与王武俊等叛唐,滔建国号冀,称王。次年,泚于京师称帝,立滔为皇太子,召趋洛阳。俄而泚败死,滔引回纥兵攻贝州,亦为王武俊、李抱真所败,乃走还幽州,上书待罪。卒于位。
全唐文·卷五百二十六
滔。幽州昌平人。兄泚。卢龙节度使。滔劝泚入朝。遂权知留后兼御史大夫。进检校司徒。领节度。赐德棣二州。封通义郡王。田悦叛。滔及王武俊李纳同谋。滔自号冀王。既而与武俊有隙。武俊击滔败。走还幽州。上书待罪。诏免之。贞元元年死。年四十二。赠司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9—1151 【介绍】: 宋延安人,字良臣,晚号清凉居士。家贫无产业,年十八以敢勇从军。徽宗宣和二年随王渊镇压方腊。钦宗即位,迁武节大夫,以千卒败李复数万兵。高宗建炎三年,苗傅、刘正彦反,世忠率所部发平江,苗、刘败遁,追擒之,送行在诛杀。授武胜昭庆军节度使、浙西制置使,守镇江。以八千众阻十万金兵渡江,与兀朮相持黄天荡达四十八日。绍兴初,镇压建安范汝为起事。四年,大破金人与刘豫之兵于大仪镇,时论以此举为中兴武功第一。六年,授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置司楚州。在楚十余年,屡挫伪齐及金兵,金人不敢犯。十一年,与岳飞、张俊同被召入朝,任枢密使,解除兵权。世忠诋排和议,疏桧误国。后罢为醴泉观使,自此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事,时跨驴携酒,纵游西湖。岳飞冤狱,世忠独诘桧曰:“‘莫须有’,何以服天下!”孝宗时追封蕲王,谥忠武。
全宋诗
韩世忠(一○八九~一一五一),字良臣,延安(今属陕西)人。徽宗宣和中从王渊讨方腊。高宗即位,授平寇将军,大败金兵于黄天荡。后为福建、江西、荆湖宣抚副使平范汝为乱。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击败金兵与刘豫入侵,授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置司楚州,十馀年金兵不犯楚。秦桧为枢密使,罢为醴泉观使,自此卧闲居家,自号清凉居士。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二)。孝宗朝追封蕲王,谥忠武。《宋史》三六四有传。今录诗二首。
词学图录
韩世忠(1089-1151) 字良臣。绥德(今属陕西)人。著名抗金将领。秦桧迫害岳飞,举朝无敢言者,独韩世忠面诘秦桧误国,为岳飞伸张。绍兴和议后,闭口不言兵,杜门谢客,以家乡清凉山为名,自号清凉居士。孝宗时追封蕲王,谥忠武。
全宋文·卷三九七二
韩世忠(一○八九——一一五一),字良臣,晚号清凉居士,延安(今陕西延安)人,一说绥德(今陕西绥德)人。年十八从军,从禦西夏,讨方腊。宣和中官至嘉州防禦使。建炎初赴行在平苗、刘之乱。四年以浙西制置使守镇江,获黄天荡大捷。绍兴初平范汝为之反,四年大破金兵于大仪镇,时论以此为中兴武功第一。历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赐号扬武翊运功臣,加横海、武宁、安化三镇节度使,进太保,封英国公,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秦桧收三大将兵权,拜枢密使,罢为醴泉观使,奉朝请,进封福国公。岳飞冤狱成,世忠独面诘秦桧。改潭国公,封咸安郡王。久之,改镇南、武安、宁国节度使。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进拜太师,追封通义郡王。孝宗朝封蕲王,谥忠武,配飨高宗庙庭。见孙觌《咸安郡王致仕赠通义郡王韩公墓志铭》(《鸿庆居士集》卷三六),《宋史》卷三六四《韩世忠传》。
《國語辭典》:通义(通義)  拼音:tōng yì
常则。《孟子。滕文公上》:「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
《国语辞典》:风俗通义(风俗通义)  拼音:fēng sú tōng yì
书名。东汉应劭撰。原书有二十三卷,今存十卷,附录一卷,其书考论典礼类白虎通义,纠正流俗类论衡。
《国语辞典》:白虎通义(白虎通义)  拼音:bái hǔ tōng yì
书名。汉班固撰,四卷。汉章帝于北宫白虎观,诏令诸儒考订五经的异同,由班固撰集议奏而成。也称为「白虎通」、「白虎通德论」。
《國語辭典》:通议(通議)  拼音:tōng yì
1.议论能贯通。如:「博学通议」。
2.共同议论。《后汉书。卷四三。朱晖传》:「于是诏诸尚书通议。」
3.职官名。清制文官正三品封通议大夫。
《國語辭典》:通义(通義)  拼音:tōng yì
常则。《孟子。滕文公上》:「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
《漢語大詞典》:通谊(通誼)
犹通义。战国策·赵策二:“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汉书·董仲舒传:“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明春二公论战:“人臣死绥,古今通谊,然必有济於国,始为可贵。”参见“ 通义 ”。
分類:通义
《國語辭典》:通义(通義)  拼音:tōng yì
常则。《孟子。滕文公上》:「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
《國語辭典》:往来(往來)  拼音:wǎng lái
1.去与来。《楚辞。宋玉。招魂》:「雄虺九首,往来鯈忽。」《三国演义》第六八回:「令陈武带领人马,往来江岸巡哨。」
2.交往、交际。《老子》第八○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魏书。卷五五。刘芳传》:「高肇之盛及清河王怿为宰辅,廞皆与其子侄交游往来。」
《國語辭典》:琐琐(瑣瑣)  拼音:suǒ suǒ
1.鄙陋、平庸。《诗经。小雅。节南山》:「琐琐姻亚,则无膴仕。」《北史。卷二一。崔宏传》:「但恐诸将琐琐,前后顾虑,不能乘胜深入,使不全举耳。」
2.形容声音细碎叨絮。唐。杜牧 送刘三复郎中赴阙诗:「玉珂声琐琐,锦帐梦悠悠。」《封神演义》第九三回:「既将军有猜疑之念,贫道又何必在此琐琐也?」
《國語辭典》:明夷  拼音:míng yí
《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离(☲)下坤(☷)上。象徵贤者不得志,忧谗畏讥。《易经。明夷卦》:「《彖》曰: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汉书。卷八五。谷永杜邺传。杜邺》:「日食,明阳为阴所临,〈坤卦〉乘〈离〉,〈明夷〉之象也。」
《漢語大詞典》:登来(登來)
犹得来,得之。《公羊传·隐公五年》:“公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 何休 注:“登,读言得。得来之者, 齐 人语也。 齐 人名求得为得来。作登来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 孔广森 通义:“登来之者,犹言得之也。” 清 袁枚 随园随笔·诸经:“《公》《穀》则……来曰登来。”
《國語辭典》:起火  拼音:qǐ huǒ
1.点燃、生火。宋。陆游 农家诗:「大布缝袍稳,乾薪起火红。」《红楼梦》第五三回:「一夜人声嘈杂,语笑喧阗,爆竹起火络绎不绝。」
2.发生火灾。《晋书。卷三四。列传。杜预》:「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老残游记》第一五回:「一言未了,只听得必必剥剥的声音,外边人声嘈杂,大声喊叫,说:『起火!起火!』」
3.冲天炮。《金瓶梅》第四二回:「乃是一枝起火,起去萃山律一道寒光,直钻透斗牛边。」
4.发怒、动气。如:「你先别起火,听我慢慢说!」《红楼梦》第六一回:「莲花儿赌气回来,便添了一篇话,告诉了司棋。司棋听了,不免心头起火。」
《漢語大詞典》:裕蛊(裕蠱)
《易·蛊》:“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 孔颖达 疏:“体柔当位,干不以刚,而以柔和能容裕父之事也。” 李镜池 通义:“想光大父亲的事业,但实行起来则遇到困难。”后因以“裕蛊”谓光大父业。 唐 权德与 《唐尚书度支郎中赠尚书左仆射正平节公裴公神道碑铭》:“纂积厚之绪业,貽克家之燕翼,流光裕蛊,为世师式。”一说,蛊,毒虫,以喻小人。因亦以“裕蛊”谓宽纵坏人。 宋 叶适 《祭徐文子侍郎文》:“何必裕蛊,愈削愈朘,可用解悖,能弥能纶。” 明 刘基 《伐寄生赋》:“信知斧鉞之神用,寧能裕蛊以生患耶?”参阅 高亨 《周易大传今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