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通事  拼音:tōng shì
1.朝觐聘问的外交事务。《周礼。秋官。掌交》:「掌邦国之通事,而结其交好。」
2.替人传达请谒的事。
3.处理事务。南朝梁。武帝 赠谥裴子野诏:「文史足用,廉白自居,劬劳通事,多历年所。」
4.翻译外国语言的人员或官吏。《文明小史》第四五回:「通事翻给奥斯哥等三人听了,三人连连点首。」
《國語辭典》:通事舍人  拼音:tōng shì shè rén
职官名。东晋至唐代设有此官,掌呈递奏章、传达诏命,或朝见引纳殿庭等事。唐代以善词令者为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七:「玄宗闻其名,差一个通事舍人姓裴名晤,驰驿到恒州来迎。」
分類:官名诏命
《國語辭典》:通事官  拼音:tōng shì guān
职官名。负责翻译工作。《红楼梦》第五二回:「有人说他通中国的诗书,会讲五经,能作诗填词,因此我父亲央烦了一位通事官,烦他写了一张字,就写的是他作的诗。」
分類:官名翻译
《国语辞典》:理番通事  拼音:lǐ fān tōng shì
职官名。清朝设立,负责掌管台湾山区内土著的事务。
《国语辞典》:交通事故  拼音:jiāo tōng shì gù
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行驶中发生的意外事件。今多指陆上车辆肇祸所造成的伤亡及损害。如:「驾驶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语辞典》:交通事件裁决所(交通事件裁决所)  拼音:jiāo tōng shì jiàn cái jué suǒ
编制于直辖市交通局下,处理有关违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之争议、违规裁罚、肇事鉴定等业务的行政组织。如:台北市交通事件裁决所、新北市交通事件裁决处。
《漢語大詞典》:露天通事
旧时 上海 称略通日常会话用语、水平低下的西语翻译。 胡祖德 《沪谚外编·新词典》:“露天通事:蹩脚翻译也。稍諳西语,终日游行街市,见西人向内地商店购物事,即插身其间,为之通译,并得其回扣者也。”
《國語辭典》:血脉(血脈)  拼音:xiě mài
1.体内血液流通的经路。《后汉书。卷八二。方术传下。华佗传》:「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文选。枚乘。七发》:「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
2.血统。《梁书。卷五○。文学传下。刘杳传》:「王僧孺被敕撰谱,访杳血脉所因。」唐。罗隐 寄酬邺王罗令公诗五首之三:「敢将衰弱附强宗,细算还缘血脉同。」
《漢語大詞典》:奸状(姦狀)
亦作“奸状”。亦作“姧状”。
(1).诈伪的情状。东观汉记·明帝纪:“遣謁者考实,具知姧状, 世祖 异焉。”《隋书·许善心传》:“今殆一月,方始翻覆,姦状分明,此何可捨。”
(2).指男女私通事。《魏书·刑罚志》:“ 容妃 等姦状,罪止於刑,并处极法,準律未当。” 唐 李浚 松窗杂录:“前旬月有教授书生私通於侍婢最宠者,会擒得姦状以闻於 説 , 説 怒甚,将穷狱於京兆尹。”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女至 德州 ,人詰得奸状,牒送回籍,杖而官卖。”
《國語辭典》:老悖(老誖)  拼音:lǎo bèi
年老糊涂,不通事理。《汉书。卷七一。隽疏于薛平彭传。疏广》:「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与凡人齐。」宋。周必大 敷文阁直学士陈公神道碑:「予虽老悖,尚能追记大略,乃序而铭之。」
《漢語大詞典》:愚蔽
愚钝,不通事理。后汉书·郎顗传:“臣 顗 愚蔽,不足以答圣问。”礼记·哀公问“寡人虽无似也” 唐 孔颖达 疏:“ 哀公 谦退,言己愚蔽,无能似类贤人也。”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取士上:“由前则空疏者絀,由后则愚蔽者絀,亦变浮薄之一术也。”
《漢語大詞典》:贯变(貫變)
谓通事物变化之理。 宋 刘敞 《辞不受详定官制敕》:“ 欧阳修 、 吴奎 ,皆学该今古,穷极贯变,欲定大典,非其人不可。” 宋 吕陶 《贺苏内翰启》:“恭惟某官,道造本元,才周贯变,语默繫时之休戚,出处为国之重轻。” 宋 洪适 《又迎新守赵监丞启》:“德备忱恂,独乐 东平 之善;学该贯变,尽读 河间 之书。”
分類:通事物变
《國語辭典》:方头(方頭)  拼音:fāng tóu
不识时务的人。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七。方头》:「俗谓不通时宜者为方头,陆鲁望诗云,头方不会王门事,尘土空缁白纻衣。」也作「头方」。
《漢語大詞典》:交子务(交子務)
宋 代掌管纸币流通事务的机关。 大观 元年改称“钱引务”。宋史·食货志下三:“转运史 薛田 、 张若谷 请置 益州 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参见“ 交子 ”。
《國語辭典》:交子  拼音:jiāo zi
宋代民间通行的纸币。为世界最早发行的纸币。《宋史。卷一八一。食货志下三》:「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
《国语辞典》:不分晓(不分晓)  拼音:bù fēn xiǎo
不通事理、不懂事。《董西厢》卷四:「红娘,你好不分晓,甚把我拦截?」也作「没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