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俚歌  拼音:lǐ gē
1.民间的通俗歌谣。唐。刘禹锡〈武陵书怀五十韵〉:「照山畬火动,踏月俚歌喧。」《聊斋志异。卷七。甄后》:「一日,有瞽媪牵黄犬丐食其家,拍板俚歌。」
2.一种流行于福建省莆田、仙游二县的曲艺。表演形式为一人站唱,并自击简板、梆鼓。唱腔属基本曲调反覆体。也称为「板鼓咚」、「咚鼓」、「咚鼓当」。
3.自己诗作的谦称。唐。刘禹锡〈插田歌。序〉:「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宋。苏轼 和王胜之诗三首之三:「要知太守怜孤客,不惜阳春和俚歌。」
《漢語大詞典》:今语(今語)
现代的通俗语言。 刘师培 文说二:“况讹言乱真,别有一因:怯书今语,勇效昔言。”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再版说明》:“古书中较难读的篇章词句,本编一般都译成今语。”
《漢語大詞典》:全相
旧时通俗话本、演义等绘有人物绣像及每回故事内容者,称“全相”。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元明传来之讲史上》:“ 日本 内阁文库藏 元 至治 (1321至1323年)间 新安 虞氏 刊本全相(犹今所谓绣像全图)平话五种。”
《漢語大詞典》:俗谈(俗談)
时下的通俗说法。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大破贼:“‘大破贼’,‘大’字是 晋 唐 口语……若‘太’字,则俗谈向无此例。断为刻本之譌。”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双行缠:“《乐府》‘双行缠’,盖妇人以衬袜中者,即今俗谈‘裹脚’也。”
分類:通俗俗说
《漢語大詞典》:全图(全圖)
(1).旧时线装本通俗小说,卷首有每回主要故事情节图画的,称“全图”。 鲁迅 《且介亭杂文·连环图画琐谈》:“ 明 清 以来,有卷头只画书中人物的,称为‘绣像’。有画每回故事的,称为‘全图’。”
(2).犹宏图。 殷夫 《我们的诗·前灯》:“展在面前是无限的前途,负在脊上是人类的全图。”
《國語辭典》:俗字  拼音:sú zì
一种异体字。流行于世俗,写法有别于正体字的另一种字体。
《国语辞典》:快览(快览)  拼音:kuài lǎn
一种通俗应用的常识汇编,因事分类,翻检极易,如商民快览、日用快览。
《國語辭典》:俚曲  拼音:lǐ qǔ
通俗浅近的歌曲。多为民间创作,文字浅近、风格质朴自然,亦有文人模仿民间俗曲体裁而写的作品,也称为「俚曲」。如清朝蒲松龄的〈磨难曲〉、〈寒林曲〉等十五部说唱长篇故事的俚曲作品等。
《漢語大詞典》:闲文(閒文)
亦作“闲文”。
(1).通俗作品;闲适诗文。红楼梦第一回:“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适趣闲文者甚多。”京剧《乌龙院》第四场:“这不是回书,这是朋友赠的闲文。”
(2).无关紧要的文字。 鲁迅 《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一》:“近两年来, 梅川君 正在大发《DonQuixote》翻译热,但愿不远的将来, 中国 能够得到一部可看的译本,即使不得不略去其中的闲文也好。”
《國語辭典》:俗话(俗話)  拼音:sú huà
流行通俗的语句。《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俗话说北方再婚,说是鬼妻,所以如此相应。」
《漢語大詞典》:吴体(吴體)
诗体之一种。语言通俗,取譬浅俚,有江南民歌风味,故称。 唐 杜甫 《愁》诗题下自注:“强戏为 吴 体。” 仇兆鳌 注引 黄生 曰:“ 皮 陆 集中亦有 吴 体诗,乃当时俚俗为此体耳。诗流不屑效之。 杜公 篇什既众,时出变调;凡集中拗律,皆属此体。” 宋 王观国 学林·大刀:“古乐府所载,如《藁砧》诗者数篇,其取譬皆浅俚,故撰诗者不显姓名,后人但以古诗称之。 江 右又谓之风人诗,有‘围棋烧败袄,看子故依然’之句。围棋者,看子也;烧败袄者,故衣然也。 鲍明远 诸集中亦有二篇,谓之 吴 体。盖自《雅》《颂》不作,迄於 魏 晋 南北朝 以来,浮靡愈甚,始有为此态者;悉取閭阎鄙媟之语,比类而为之。”按今本《鲍参军集》题作“吴歌”。
《國語辭典》:浅说(淺說)  拼音:qiǎn shuō
1.浅显易懂的说明。多用做书名或文章的题目。如:「文字学浅说」。
2.书名。明代陈紫峰撰,为论述八股文的专书。
《漢語大詞典》:释俗(釋俗)
谓用通俗的话解释。如:新名词要释俗。
分類:通俗解释
《漢語大詞典》:史话(史話)
(1).一种通俗讲述历史的书。如:《隋唐史话》《五代史话》
(2).泛指历史记录。 郭小川 《长江组歌·长江的浪花啊》:“看昨日的 长江 两岸,只留下社会发展的辉煌史话。”
《漢語大詞典》:俗歌
通俗浅显,便于民间流传的歌、谣、曲等。 晋 陆机 《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铭》:“俗歌揆日,人謡何暮。” 鲁迅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莫打鼓,莫打锣,听我唱个太平歌……’是钦颁的教育大众的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