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遗嘱(遺囑)  拼音:yí zhǔ
1.遗言。人在生前或临终嘱咐处理后事的言辞。如:「国父遗嘱」。也称为「遗言」。
2.预先处置身后事务或财产的文书,单独表示意思的行为,至死后方发生效力者,称为「遗嘱」。
《漢語大詞典》:遗嘱继承
死者生前用遗嘱规定继承人及其继承遗产份额的法律行为。遗嘱指定继承遗产的人是遗嘱继承人。我国法律规定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也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
《国语辞典》:密封遗嘱(密封遗嘱)  拼音:mì fēng yí zhǔ
于遗嘱上签名后,将其密封,于封缝处签名,指定二人以上的见證人,向公證人提出,陈述其为自己之遗嘱。如非本人自写并应陈述缮写人之姓名住所。由公證人于封面记明该遗嘱提出的年月日及遗嘱人所为之陈述,与遗嘱人及见證人同行签名。
《国语辞典》:公證遗嘱(公證遗嘱)  拼音:gōng zhèng yí zhǔ
指定二个以上的见證人,在公證人前口述遗嘱意旨,由公證人笔记、宣读、讲解,经遗嘱人认可后,记明年月日,由公證人、见證人及遗嘱人共同签名;遗嘱人不能签名者,由公證人将其事由记明,使按指印代之。
《国语辞典》:代笔遗嘱(代笔遗嘱)  拼音:dài bǐ yí zhǔ
由别人代为记录的遗嘱。这种遗嘱由遗嘱人指定三人以上的见證人,遗嘱人口述内容,见證人中之一人笔记、宣读,经遗嘱人认可后,记明年月日及代笔人之姓名,由见證人全体及遗嘱人同行签名。遗嘱人不能签名者,应捺指印代之。
《國語辭典》:治命  拼音:zhì mìng
疾病未笃、神智清明时的合理遗命。《左传。宣公十五年》:「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國語辭典》:遗命(遺命)  拼音:yí mìng
人死前所遗留下来的遗言或命令。《大宋宣和遗事。亨集》:「师卒后,其徒如其遗命,扛舁棺木出所分葬地,果然地自发坼。」《三国演义》第三二回:「吾受父亲遗命,立我为主,加兄为车骑将军。」
分類:遗命遗嘱
《漢語大詞典》:遗旨(遺旨)
(1).谓遗却精深的旨意。文选·左思〈魏都赋〉:“虽选言以简章,徒九復而遗旨。” 李善 注:“言虽选言简章,徒至九復,而犹遗其精旨也。”
(2).指前人精深的旨意。晋书·慕容翰载记:“上成先王遗旨,下谢山海之责。”宋书·谢灵运传:“析旷劫之微言,説像法之遗旨。” 宋 刘克庄 《哨遍》词:“嗟此意谁论,其言甚壮, 孔 颜 犹有遗旨。”
(3).遗言;遗嘱。《宋书·孝义传·余齐民》:“ 齐民 至性由中,情非外感,淳情凝至,深心天彻,跪讯遗旨,一慟殞亡。”
(4).犹遗诏。晋书·何充传:“及帝崩, 充 奉遗旨,便立太子,是为 穆帝 。”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后妃:“自孟夏弗豫,有遗旨,金银珠玉不许自随。” 唐 柳宗元 《礼部为文武百寮请听政表》之三:“伏以万机至重,遗旨难违,再献表章,上尘旒扆。”
《國語辭典》:遗留(遺留)  拼音:yí liú
遗下、留下。《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你父亲临终时节,遗留与我一纸合同文书,应有家私田产,都在这文书上。」
《國語辭典》:遗嘱(遺囑)  拼音:yí zhǔ
1.遗言。人在生前或临终嘱咐处理后事的言辞。如:「国父遗嘱」。也称为「遗言」。
2.预先处置身后事务或财产的文书,单独表示意思的行为,至死后方发生效力者,称为「遗嘱」。
《漢語大詞典》:遗语(遺語)
(1).临终之言;遗嘱。《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吾死之后,愿弟得存,忽尔天道开通,为父讎寃杀 楚 。’遗语已讫,便即杀之。” 宋 洪迈 《夷坚支志甲·荐福如本》:“迨旦,数僧来诣 王氏 ,具説 本老 遗语。”
(2).前人留下的话。 宋 苏辙 《真兴寺阁》诗:“遗语谢世俗,钓鱼当钓鼇。” 清 罗安 《嘲朝山》诗:“时人奉仙灵,请述 撝堂 遗语君且听。” 章炳麟 《文学说例》:“然《士丧礼》言‘妇人侠牀’,注‘妇人谓妻妾子姓也’,此则语无区别,与 蒲斯门 种勿殊,盖 庖戏 儷皮以前之遗语云尔。”
《國語辭典》:遗笔(遺筆)  拼音:yí bǐ
临死前所写的文字。
分類:遗墨遗嘱
《國語辭典》:遗嘱(遺囑)  拼音:yí zhǔ
1.遗言。人在生前或临终嘱咐处理后事的言辞。如:「国父遗嘱」。也称为「遗言」。
2.预先处置身后事务或财产的文书,单独表示意思的行为,至死后方发生效力者,称为「遗嘱」。
《漢語大詞典》:遗诫(遺誡)
亦作“ 遗戒 ”。
(1).犹遗嘱。 汉 王符 潜夫论·述赦:“昔大司马 吴汉 老病将卒, 世祖 问以遗戒。”后汉书·祭遵传:“临死遗诫牛车载丧,薄葬 洛阳 。”北史·韩子熙传:“卒,遗戒不求赠諡,其子不能遵奉,遂至干謁。” 唐 白居易 《唐故虢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崔公墓志铭》:“公之将终也,遗诫诸子。”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一:“且死,遗戒丧车速发。”参见“ 遗嘱 ”。
(2).指前人遗下的训诫。 汉 张衡 《归田赋》:“感 老氏 之遗诫,将迴驾乎蓬庐。”后汉书·明帝纪:“圣恩遗戒,顾重天下,以元元为首。”三国志·魏志·赵王干传:“初封诸侯,训以恭慎之至言,辅以天下之端士,常称 马援 之遗诫。”宋史·李继和传:“ 继隆 罢兵柄,手録 李勣 遗戒授 继和 ,曰:‘吾门不坠者在尔矣。’”
《國語辭典》:遗嘱(遺囑)  拼音:yí zhǔ
1.遗言。人在生前或临终嘱咐处理后事的言辞。如:「国父遗嘱」。也称为「遗言」。
2.预先处置身后事务或财产的文书,单独表示意思的行为,至死后方发生效力者,称为「遗嘱」。
《漢語大詞典》:遗属(遺屬)
即遗嘱。《晋书·隐逸传·宋纤》:“臣受生方外,心慕太古。生不喜存,死不悲没,素有遗属,属诸知识。” 明 李诩戒庵老人漫笔·疗奇疾事:“因索笔写遗属,书一夫字。” 清 杜登春 《童心犯难集》:“﹝ 夏完淳 ﹞寄遗属数纸而别,余泣数行下。”参见“ 遗嘱 ”。
指死者留下的亲属。《人民日报》1984.2.29:“特别是他曾多方打听、寻找烈士们的遗属,尽力帮助解决一些困难。”《中篇小说选刊》1983年第1期:“望你们按政府的条文规定,享受烈士遗属的待遇即可。”
《國語辭典》:遗嘱(遺囑)  拼音:yí zhǔ
1.遗言。人在生前或临终嘱咐处理后事的言辞。如:「国父遗嘱」。也称为「遗言」。
2.预先处置身后事务或财产的文书,单独表示意思的行为,至死后方发生效力者,称为「遗嘱」。
《漢語大詞典》:遗告(遺告)
遗嘱;遗诫。魏书·礼志三:“伏愿抑至慕之心,从遗告之重。” 宋 张耒 《所居堂后北篱下获二蛇》诗:“巳月不杀蛇,昔贤有遗告。”
分類:遗嘱
《漢語大詞典》:遗祝(遺祝)
犹遗嘱。 宋 钱愐 钱氏私志:“﹝明节 刘后 ﹞临终戒左右云:‘我有遗祝在领中上,候我气絶,奏官家亲自来解。’语毕而终。”《前汉书平话》卷下:“太后病患一向沉重,内门不开,遗祝 吕禄 :且教替我设朝。”
分類:遗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