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避兵
(1).谓躲避战乱而移居他处。 汉 焦赣 《易林·无妄之谦》:“东行避兵,南去不祥。” 唐 唐彦谦 《毘陵道中》诗:“百年只有百清明,狼狈今年又避兵。” 明 冯梦龙 《风流梦·杜宝移镇》:“因报马连催,虏信紧急,打发家眷往 临安 避兵。” 丰子恺 《辞缘缘堂》:“将避兵 桐庐 ,留别 杭州 诸友。”
(2).谓避开敌军。《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破敌未堪息战马,避兵又必赖良谋。” 凌力 《星星草》第十五章:“人皆说捻子善避兵,又怕打不着;我要说:不怕打不着,只怕打不胜。”
(3).谓避免兵器所伤。 唐 马总 意林卷四:“肉芝是万岁蟾蜍,头上有丹书八字,五月五日中时取之,以足画地则水流,带之左手则避兵。”
《漢語大詞典》:辟兵
(1).躲避兵器伤害。文子·上德:“兰芷以芳,不得见霜。蟾蜍辟兵,寿在五月之望。” 杜道坚 缵义:“案《万毕术》:蟾蜍五月中杀涂五兵,入军阵而不伤。”新唐书·越王贞传:“以 韦庆礼 为司马,署官五百。然胁诱无鬭志,家童皆佩符以辟兵。”
(2).防避兵灾。艺文类聚卷四引 汉 应劭 《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綵丝繫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闹榭》:“辟兵逢綵缕,却鬼得丹砂。”
《漢語大詞典》:辟兵符
古代迷信指可避兵器伤害的符箓。三国志·魏志·董卓传“ 布 诛 肃 ”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 辅 恇怯失守,不能自安。常把辟兵符,以鈇鑕致其旁,欲以自彊。” 清 吴伟业 《宫扇》诗:“旧内谩悬长命缕,新宫徒贴辟兵符。”
《國語辭典》:逃兵  拼音:táo bīng
1.私自脱离军伍部队的士兵。如:「他在服役期间逃跑,成了逃兵,被捉回之后,受到军法审判。」
2.比喻离开工作岗位的人。如:「他自从开餐厅作生意之后,就成了新闻界的逃兵。」
《漢語大詞典》:私解
谓私自逃避兵役。解,脱。韩非子·显学:“境内必知介而无私解,并力疾鬭,所以禽虏也,而以上为暴。”
《漢語大詞典》:逃反
指因躲避兵乱、匪患等灾祸而逃往他处。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九段:“头十月, 美国 鬼子打到家门口了, 阿志妈妮 备上牛鞍子,搭上粮食行李,要去逃反。” 孙犁 《澹定集·〈幸存的信件〉序》:“在武斗期间,他的爱人不顾家中其他财物,背负着这些书籍信件逃反,过度劳累,以致流产。”
《國語辭典》:跑反  拼音:pǎo fǎn
为躲避兵乱而逃往别处。也作「逃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