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763,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153  154  155  156  157  159  160  161  162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若舟(别岸 )
释融照(慧光 )
释行全( 房 )
释行可(宜行 )
释道敐(法幢 杜 )
陈绍叔(克甫 浮邱 )
释惠勤( 禅觉 懒翁、功夫选 普济尊者 元惠 牙 )
释坱圠( 清谷 )
释正源(竺远 欧阳 )
花云( 东丘郡侯 )
释崇祖(不传 )
僧大圭(恒白 梦观道人、梦观 廖 )
僧清欲(南堂、了庵、南堂遗老 清欲 朱 )
释子成(彦美 妙明子 )
释无住( 无住 )

人物简介

元诗纪事
若舟,字别岸,槜李人。
槜李诗系·卷三十
《铁网珊瑚》载:元槜李释若舟诗一首,明僧弘秀集云:字别岸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别岸,槜李人。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 解义篇第二之二
释融照字慧光。世家越之南明。早岁受业于华藏。刻意修习天台教观于台之安国山及杭之天竺。后从渊叟湛法师居华亭延庆寺。力精教乘勤修禅定。燃膏继晷旦夕无间。故学由志臻。表于丛席职跻众右。四十祀矣名闻京师。诏嘉奖赐师号。每岁元日率众修金光明忏祝釐君上。说法之外力事忏摩。与诸众生扫除尘翳摄入善根。既老而弥勤。得其法者三人。曰居简曰宗矩曰宗权。皆法门之龙象也。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融照,字慧光,世家越之南明。早岁受业于华藏,刻意修习天台教观于台之安国山及杭之天竺。后从渊叟湛居华亭延庆寺,力精教乘,勤脩禅定,燃膏继晷,旦夕无閒。故学由志臻,表于丛席,职跻众右,四十祀矣。名闻京师,诏嘉奖,赐师号。每岁元日率众脩金光明谶,说法之外,力事忏摩,与诸众生扫除尘翳,摄入善根,既老而弥勤。得其法者三人,曰居简、曰宗矩、曰宗权,皆法门龙象。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行全,姓房氏,清河人也。生有宿慧,既长,受具戒于州之广教院。历游讲肄,通晓律义,创刻宗门《碧岩》、经律文字。往来奉高山中结茅晏坐,于天胜寨上默究玄理。兖州节度左副元帅张进遂,兴葺布金山之大云寺,请主席焉。全至,扇厥清风,法化大行,落发弟子二十有五人。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 解义篇第二之二
释行可号宜行。博综台宗精修止观。履践确实悟理圆融。一夕因听雨述偈曰。檐前滴滴甚分明。迷处众生唤作声。我亦年来多逐物。春宵一枕梦难成。未详其所终。
释道敐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道敐,字法幢,姓杜氏,云中人也,家传十善,世禀五常。始从龆龀,兼习儒典,天然聪辩,自性仁贤。年十五,历诸讲席,访道禅林,博达多闻,群推英悟。盖既精五教,旁通百家,名利不染,爱恶非交,如是者亦有年。既而厌处都城,肆志岩壑,累载悴勤,探穷藏奥,抉择枢要,默识于心,剖析义理,若指诸掌。尝云:“大小之教,不出显密两途,皆證圣要津,入真妙道,览其文体,若异归乎?正理则同,而学者妄生异议,昧此通方。”于是寻源讨本,分细辨微,错综灵编,纂集玄旨,号曰《显密圆通成佛心要》,文成二卷,略分四门:一曰显教,二曰密教,三曰显密双辨,四曰庆遇述怀。词则简约,义复该弘,盖欲会四教俱归圆宗,收五密咸入独部。庶使显教者,不以空有禅律自违,而遗究竟之理。密教者,非仅坛印字声为法,而知秘奥之宗。其有造于后学,诚非浅鲜。宣政学士陈觉既为之序,其弟子性嘉乃镌刻之,复为后序,文并优胜,与书俱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金沙人,字克甫,号浮邱。幼好学,弱冠博览群书,洞达性理,至老不倦。卒年七十一。有《浮邱集》。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惠勤 懒翁 谥禅觉道号普济尊者 初名元惠。宁海府人。俗姓牙氏。具膳官令瑞之子。母郑氏。灵山郡人。郑梦见金色隼。飞来啄其头。忽坠卵。五彩烂然入怀中。因而有娠。以延祐庚申生。癸卯入九月山。遣内侍金仲孙请还。乙巳三月。诣阙乞退。始得宿愿。游龙门元寂诸山。丙午入金刚山。丁未秋住清平寺。其冬掜宝岩。以指空袈裟手书授师曰。治命也。己酉再入台山。庚戌春。司徒达睿。奉指空灵骨。来厝于桧岩。师礼师骨。因赴召。结夏广明寺。秋初还桧岩。九月即功夫选也。师所居室曰江月轩。丙辰五月。寂然而游。年五十七。法腊三十八。 玄陵在位之二十年庚戌。秋九月十日。召师入京。十六日就师所寓广明寺。大会两宗五教诸山衲子。试其所自得。号曰功夫选。上亲幸视为。师拈香毕。升法座。乃言曰。破却古今之窠臼。扫尽凡圣之踪由。割断衲子命根。抖擞众生疑网。操纵在握。变通在机。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其揆一也。在会诸德。请以实答。于是以次入对。曲躬流汗。皆曰未会。或理通而碍于事。或狂甚而夫于言。一句便退。上若不豫色。然幼庵修禅师后至。师历问三句三关。会罢还桧岩。 偶念指空三山两水之记。欲移锡桧岩。会以召赴是寺法会。得请居焉。师曰。先师指空。盖尝指画重营。而燬于兵。敢不继其志。乃谋于众。增广殿宇。工既告毕。丙辰四月。大设落成之会。台许以为。桧岩密迩京邑。士女往还。昼夜络绎。或至废业禁之。便于是有旨。移住营源寺。逼迫上道。师适疾作。舆出三门。至池边。自导舆者。从涅槃门出。大众咸疑。失声号哭。师唇曰。贤力努力。无以余故中辍也。吾行当止于骊兴耳。至汉江。谓护送官卓詹曰。吾疾剧。乞舟行溯流。七日方至骊兴。又谓卓曰。欲少留。俟病间即行。卓勉从之。寓神勒寺。五月十五日。卓又督行急。师曰。是不难。吾当逝矣。是日辰时。寂然而逝。郡人望见五色云盖山顶。既火之洗骨。无云而雨者。方数百步。得舍利一百五十五粒。祷之分为五百五十八。四众得之灰中。以自秘者。莫知其数。神光照耀。三日乃已。释达如。梦见龙盘绕台下。其状如马。及以丧舟还桧岩。无雨水涨。皆骊龙之助云。八月十五日。树浮屠于寺之北崖。顶骨舍利。厝于神勒寺。示其所终也。覆以石钟。戒其无敢讹也。事开于朝。 年甫冠。邻友亡。问诸父老曰。死何之。皆曰所不知也。中心痛悼。走入功德山。投了然师祝发。师曰。汝为何事出家。对以超三界利群生。且请开示。曰汝之来。此是何物耶。曰此能言能听者能来尔。但未知修进之术。曰吾亦如汝犹未之知。可往求之有馀师。至正甲申至桧岩。昼夜独坐。忽得开悟。寻师中国之志决矣。戊子三月至燕都。参指空。答问契合。十年庚寅正月。空集众下语。无能对者。师出众吐数语。三拜而出。空西天百八代祖也。是春南游江浙。秋八月参平山。山问。曾见何人。曰西天指空。日用千釰。山云。且置指空千釰。将汝一釰来。师以坐具提山。山倒在禅□□□贼煞我。师曰。吾釰也能杀人能活人。乃扶起。山以雪岩所传及庵衣拂子表信。辛卯春。抵宝陀洛迦山。拜观音。壬辰至伏龙山。参千岩。适集江湖千馀人选入室。岩问所自。师既答。岩云。父母未生前。从甚处来。师曰。今朝四月初二日。岩许之。是岁北还。再参指空。空授以法衣拂子梵书。于是游涉燕代山川。萧然一闲道人也。名闻于内。乙未秋。奉圣旨住大都广济寺。丙申十月望。设开堂法会。帝遣院使也先帖木儿。赐金烂袈裟币帛。皇太子。以金烂袈裟象牙拂子来锡。师受袈裟问众曰。湛然空寂。本无一物。粲兮烂兮。从何而出。众无对。徐曰。九重宫金口中。乃披。拈香祝圣升座。横按拄杖。下数语便下。戊戌春。辞指空。得授记东还。且行且止。随机说法。庚子入台山居焉。辛丑冬。上遣内詹事方节。迎入京。请说心要。赐满绣袈裟水精拂子。公主献玛琉拂子。太后亲施布施。请住神光寺。固辞。上曰。于法吾亦退矣。不得已即行。十一月。红贼蹂躏京畿。举国南徙。僧徒震惧请避贼。师曰。唯命是保。贼何能为。数日请益急。是夕梦一神人。面有黑志。俱衣冠作礼曰。众散贼必灭寺。愿固师志。明日至土地神。座视其貌。则梦所见也。贼果不至。 平生未尝习世俗文字。有请题咏。操茟立书。若不经意。理趣深远。晚好黑戏山水。逼道栦。呜呼。道既通。多能也宜哉(并李穑撰禅觉塔铭)。 懒翁。母梦见金色隼。飞来啄头。忽坠卵。五彩烂然。入怀中。因有娠(生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坱圠子。姓蒋。号清谷。不知何许人。年二十五。涉猎经史。言辞简邃。髼首垢面。动静不羁。至正初。抵松江。坐大古圜室。已则历市廛𦍕狂。人呼为风子。一夕。叩府人沈蒲团门。家人拒之。不肯去。且告之曰。将蒲团来坐我。沈异之。撱一蒲团导。诣蔬圃草蓬中宴坐。沈徐䁥启之。有所省发。辄委俗倾身。服役为弟子。繇是。人多崇尚。争施与。因以其地为庵。即所号为扁。乃融然一室。足不踰阃者三年。尝有问者曰。近思录定。然后始有光明。是金丹否。答曰。贤且去味中庸。又尝手诗示沈。云。万紫千红总是春。何须饶舌问东君。哑人得梦向谁说。竖起空拳指白云。又云。不偏不倚立于中。不著西边不著东。超出东西南北外。一毫头上钓苍龙。一日进沈曰。吾乘化尽矣。若等勉之。言绝而蜕。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正源。字竺远。姓欧阳。南康人也。生之夕。梵僧见梦于其母。具戒后。参虚谷陵公。公以龙潭灭纸炬语问之。师对以焦石可破层冰。公曰。破后奚为。应之曰。探索乃知。公诘曰。所知者何事。方思对其语。公遽举杖击之。师悚然默喻。由是智开识融。外内无碍。而人归之矣。出世。凡五主巨刹。皆方镇大臣。遣使者所邀致。位尊而不以为荣。德盛而守之以谦。居道场。增室庐之未备。主径山。掩乱兵之遗骼。在灵隐。楼阁皆为煨烬。惟师所居独存。类有神以相之者。以元至正二十一年六月。示寂。寿七十又三。塔全身于径山。弟子分瘗爪发于道场。舍利丛然乎其间。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正源,字竺远,姓欧阳氏。世居南康,盖欧阳文忠之苗裔也。生之夕,母感梵僧入梦,知非凡俗。稍长即归禅院,鱼钟清彻,心性俱驯。年二十七,始受具戒。大辩与虚谷陵以道德名冠东南,源往参之,皆得其法而去。初见陵时,以龙潭灭纸炬语问之,源应之曰:“焦石可破层冰。”曰:“破后奚为?”复应之曰:“探索乃知。”陵诘曰:“所知者何事?”方思属对,陵遽举杖击之,悚然默喻。由是智开识融,外内无碍,雄谈慧辩,动静皆空。叩之者无穷,归之者有容,近者化而信,远者慕而宗。又能饰之以文,持之以勤,位尊而不以为荣,德盛而守之以谦。所居道场,培修增饰,佛殿僧寮,悉臻完备。主径山时,乱兵所至,遗骼暴露,衋焉闵之,尽为焚瘗。其在灵隐,屡经兵燹,楼阁煨烬,唯居室独存,若有神相,其建功动物,可见如此。元帝闻其贤,锡以“佛慧慈照普应禅师”之号。五主名蓝,皆方镇大臣遣使邀致,盖法之孚于人者深也。元至正二十一年六月二十六日,预告期至,书偈而化。寿七十有二,得法弟子广化、圆伊等,分爪发于道场,舍利丛生,灵异显著。越明年,奉遗骨藏径山,而徵宋文宪濂为之铭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22—1360 【介绍】: 明开国时凤阳府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从朱元璋于临濠,将兵略地,屡建奇功,累擢行枢密院判,守太平。陈友谅来攻,城陷被执,不屈死。吴元年追封东丘郡侯。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崇祖,字不传,出林氏,亦闽人也。年二十,剃落受具。元统癸酉,出主广明,至正十三年,始主当山。闻誉远著,卿相礼重,由是声彻禁中,朝廷特赐玺书,褒美护持,更赐紫衣,并号曰“慧镫普照”。故寺门有曲,皆得理而直之,白云廨院为寇所焚,崇祖重建之,规模视昔有加,一时盛称之。以至正癸卯年示寂,入祖塔。如山寂于至正乙未二月七日,入南山仁寿寺塔,盖所自建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僧。泉州晋江人,字恒白,号梦观道人。俗姓廖。得法于妙恩。博极群书,为文简严古雅,诗尤有风致。顺帝至正中居泉州紫云寺。有《梦观集》。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妙恩禅师)其法嗣大圭颂曰。碧眼庞眉解魇人。容求单位笑欣欣。一朝添五百閒汉。大屋泼天开紫云。师将示寂。偈曰。不用剃头。不须澡浴。一堆红𦦨。千足万足。既火。舍利如雨而下。圭亦有行解。博极儒书。尝曰。不读东鲁论。不知西来意。为文简严古雅。诗尤有风致。自号梦观道人。著梦观集。及紫云开士传。纸贵一时。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二
释大圭,字恒白,号梦观。姓廖氏,晋江人也。父曰休庵,家世儒学。圭初亦习帖括,苦志勤学。稍长,善属文,有声于时。父忽诏之曰:“吾为佛不果,吾以汝舍佛,汝其毋违。”圭乃礼开元广漩得度。凡三历职,而至分座秉拂,宣政院檄主承天,谢不起,客有劝之者,示以偈云:“几年学得舞腰肢,到处身将竿木随。底事逢场羞作戏,只愁笑倒邓禅师。”又云:“水牯还生水牯儿,入田不放鼻头低。秋来禾麦多成稗,空负先农一把犁。”乃相视一笑而罢。尝筑室开元之西,曰“梦观堂”。吟咏自怡,素性爽特,学博识端,为文似柳,为诗似陶。吴鉴称其为圆机之士,能贯儒释而一之,真知言哉。所著有《梦观集》、《紫云开士传》,今读其书,自唐迄元,传七十二人,以匡护始,以契祖终。祖之嗣曰始照,曰崇会,其行事皆有可传。而圭乃自记曰:“照,吾尝侍其旁,掌其记。会,吾尝分其坐,知之固甚详。然必为之传,则私而谀矣。故系其名于祖传,以俟作者传之。”于戏!可想见圭之为人。

人物简介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号了庵,别号南堂遗老,临海人。得度径山至正间主灵岩光福本觉诸刹
皇明名僧辑略
师讳清欲。字了庵。南堂其号也。姓朱氏。台之临海人。住开福本觉灵岩三刹。有三会语录也。
释子成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二
释子成,字彦美,别号妙明子,霸陵人。出家于渭南洪福寺遇鱼岩老人祥公处得法,阐扬大乘经论。元至正间,诏封传大乘戒,赐“紫闰大国师”。其性爱书史、喜翰墨、乐游学、好著述,每与贤士大夫诗词唱和,一联一句,落在丛席,人多传之。如《鹦鹉诗》云:“学得人言字字明,便能巧语为通情。不知身在樊笼里,犹向堂前弄舌轻。”《昼寝》云:“梦魂不管擎书手,一帙南华堕枕边。”《闲游》云:“家家明月谁无分,处处青山我有缘。”《水心亭》云:“绿芰青荷香满池,环亭冷浸碧琉璃。高轩矮榻无纤暑,卧看清波浴鹭鸶。”其长篇短偈,例皆如此,尤能洞明本宗佛法。白水乡贡屈蟠与县大夫张昂,请注《心经》,五日而成,万二千言,辞理精当,叹为难能。又尝缀述《本色法事文集》,仅二百首,语句雄丽,旨意浑成。同侣得之,珍秘不出,抑为艰得,无意多传。后以兵火数惊,避居终南石室,契此山林,怡我禅性。尝与来客,问难诘折,事尽终始,遂录成轴,名曰《折疑论》,首之以序问,终之以会名,凡二十篇,言简而理当,文约而义丰,涵泳六经,略备诸子。每一篇之中,其引类證,断决折疑,理甚明白。今见传本金台大慈恩寺,西域师子比丘为之述注。
释无住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无住。不知生缘何所。尝往来西华县中。自名无住。人亦呼为无住。尝居寿圣寺。瞑目独坐。旬日不食。书门曰。来时不知何处来。去时不知何处去。不复见风道。人髡发行步。踉跄不知所从来。茫茫烟水归何处。至正间。寓提城寺。逢人则指天画地。言天下当乱。有时倒卧泥潦中如醉人。群儿逐之。大笑或大哭。人问祸福辄奇验。与之钱不受。与之食则大嚼。数升立尽。或不顾而去。尝偃卧中庭。夜半雪深三尺。周身无雪。酣睡三日乃起。一日忽遁去。邑人遇之襄阳城中。托致声住持某公。计之即去之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