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763,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158 159 160 161 162 164 165 166 167 下一页
释道谦(字 巽中 号 牧庵 )
释能义(字 无言 号 损庵 )
乌斯法王(别称 葛哩麻乌斯 )
僧普持(字 宝藏 )
释普智(字 无儗、无碍 号 一枝叟 )
丘福( 淇国公 )
僧道衍(字 斯道 广孝 恭靖 )
易珉(号 丘园懒人 )
释居顶(字 元极 )
僧善启( 杨 字 东白 号 晓庵 )
僧了改(字 凝然 )
僧一如( 孙 字 一庵 号 退翁 )
哈立麻(世称 尚师 )
朱允炆(别称 明建文帝、明惠帝、释应能、明惠宗 恭闵惠皇帝 世称 建文帝、建文君 允炆 )
其它辞典(续上)
僧洪莲( 吴 字 独芳 )释道谦(字 巽中 号 牧庵 )
释能义(字 无言 号 损庵 )
乌斯法王(别称 葛哩麻乌斯 )
僧普持(字 宝藏 )
释普智(字 无儗、无碍 号 一枝叟 )
丘福( 淇国公 )
僧道衍(字 斯道 广孝 恭靖 )
易珉(号 丘园懒人 )
释居顶(字 元极 )
僧善启( 杨 字 东白 号 晓庵 )
僧了改(字 凝然 )
僧一如( 孙 字 一庵 号 退翁 )
哈立麻(世称 尚师 )
朱允炆(别称 明建文帝、明惠帝、释应能、明惠宗 恭闵惠皇帝 世称 建文帝、建文君 允炆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66—1456 【介绍】: 明僧。太原人,俗姓吴,字独芳。幼孤,事母孝,母没后出家,戒行卓越。永乐中诏选注大明三藏法数,校大藏经典,既成,辞还归山卒。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洪莲。字独芳。山西太原吴氏子。赋性严敏。孩提时已若成人。出家饶益寺。二十具戒。见休云。蒙印可。授以信衣。入天龙洞结足。刺十指血书。写五大部经。又于名仙洞。立曼怛啰座。设𦦨口食。赈济幽类者三年。晋王闻之。延致问道。奉衣馔。请住鸿祐寺。自是声德遐播。永乐中。奉旨。笺注大明三藏法数。较勘藏经。又命入香殿。与进法主。问答楞严大旨。又命于海印寺。较写三藏。前后从事。皆得圣心。继承仁宣二庙恩眷。除僧录司右讲经。正统七年。转左讲经。以年老。上谢事之请。遂免师朝参。职事如故。至景泰七年七月四日。端坐书偈而逝。上闻悲悼。命礼官致祭。赠净梵翊教禅师。寿九十一。僧腊七十一。茶毗得舍利百颗。敕归西山万佛寺。造塔安厝。师资貌魁特。襟度豁如。议论磊落。一出于正。解行兼全。以身任道。故得列圣。礼遇殷至。景泰四年。日本僧入贡。其僧。本国大禅伯也。少所与可。独服膺于师。偕来者。各有所问。言人人殊。师应答如流。皆得所请。叹未曾有而退。其辩才服人。又如此。聊述应迹粗槩。以备传。其潜德密行。与證悟所及。可想见于语言之外也。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九
释道谦,字巽中,一号牧庵,南昌人。生质明敏,幼离麈溷,学通内外,妙彻真如。元季住杭之报国寺。明初诏至京师,泐公方主天界,分座演法,寻授左阐教,住灵谷。洪武二十九年十一月,示微疾,端坐而逝。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能义。字无言。别号损庵。四明象山高氏子。颖悟聪敏。年十三出家智门寺。精行业。稍长。见复原报公于径山。公默识之。授以楞严。讲诵通贯。旋主藏于雪窦。恍然有得。作偈。有扫空文字五千卷。流出胸襟一盖天。复原深嘉许之。洪武中。住馀杭普宁。岿刹竿而皈。四众久而退席。隐居径山之蒙堂。永乐丙戌。太宗皇帝。命僧录司。遴选精通楞严经旨者。以师应诏。师为说以进。上览之。心甚契合。乙未。纂修永乐大典。命师总释典之纲。极承眷顾。既而灵谷定岩戒公。延师为上座。模范后学。定岩示寂。灵谷席虚。仁宗皇帝在青宫。儗师补其处。令入朝。上见师道容。喜甚。除僧录左觉义。赐锦衣一袭貉裘煖帽靴袜。并钞二百锭。遣中官送回南京。于钟山第一禅林。举唱宗乘。缁素悦服。未几复入朝。升左讲经。寓庆寿寺疾作。上闻赐医药。中使相望于道。集众说偈曰。已住阎浮七十年。皇恩如海浩无边。如今撒手西归也。万里无云月正圆。掷笔而逝。上览偈为之感叹。赐谕祭。命工部作龛。茶毗于平则门外。上有五色云现。拾骨得舍利数十颗。弟子请回钟山。仁宗践位。复遣祭命。以灵骨舍利归径山。建塔于寂炤祖垄之傍。师梵貌清整。人见而意消。善韵语。应制和御韵。送大宝法王。有云有时论到无言处。心融神会尧眉开。颇为人传诵云。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九
释能义,字无言,四明人。本世家子,素志清苦,不事华丽,旁无长物,以一钵自随。居钟山閒房,非行谊高洁者不与之接。日惟禅定为事,暇则与学侣演说经藏要义。成祖雅重之,召对无虚月,每入大内,即命讲说楞严大义。居灵谷,授僧录,以奉诏北来,卒于庆寿僧舍。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葛哩麻乌斯。藏人也。道怀冲漠。神用叵测。声闻于中国。永乐间。我太宗文皇帝。遣使西土迎之。至金陵道启圣衷诰。封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师性耽静隐。不任嚣烦。奏辞。游五台上眷注殷勤。留之不获。乃赐銮舆旌幢之仪。遣中使卫送于五台大显通寺。更敕内监杨升。重修其寺。兼修育王所置佛舍利塔。以饰法王之居。先是上与法王幸灵谷寺。为皇考妣。设荐祀法坛。感塔影金光之瑞。及法王入台山。上眷恋不能释然。因思前瑞。再幸灵谷。上嘿有所祷。是日睹瑞相倍前。丁亥四月上遣使。致书于台山大宝法王大善自在佛。其书略曰。朕四月十五日。与弘济大师诣灵谷。观向所见塔影。文彩光明。珍奇妙好。千变万态。十倍于前。虽极丹青之巧。言论之辩。莫能图说其万一。(云云)。此皆如来大宝法王大善自在佛。道超无等。德高无比。具足万行。阐扬六通。化导群品。实释迦佛。再现世间。而乃显兹灵应。不可思议。朕心欢喜。难以名言。略此相报。如来亮之。明年辞上。入灭火化。是年。函谷关吏。见法王翩翩西逝。贻上所赐玉玦回奏。上惊叹不已。敕太监杨升。塑像于显通法堂。以永瞻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08 【介绍】: 明僧。字宝藏。参万峰悟旨,住圣恩。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解义篇第二之三
释普智。字无儗。别号一枝叟。浙江临平褚氏子。出家于钱塘龙井寺。依东溟日法师授天台性具之学。优于讲说。历四大道场门风大振。晚年开演于松江延庆寺。遂为终老专修净业寒暑不辍。永乐戊子正月二日微疾。会众端坐面西念佛而逝。尝集注阿弥陀经一卷。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普智,字无碍,别号一枝叟,临平褚氏子。出家于钱塘龙井寺,依东溟日授天台性具之学,优于讲说,历四道场,风教远施。晚岁演法于松江延庆寺,因以终焉。专脩净业,寒暑不辍。永乐戊子正月二日微疾,会众端坐面西念佛而逝。尝集注《阿弥陀经》一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09 【介绍】: 明凤阳府人。起于卒伍,事燕王藩邸,授燕山中护卫千户。燕王起兵靖难,与朱能等首夺九门。成祖即位,累官太子太师,封淇国公。永乐七年以大将军出塞攻鞑靼,轻敌深入,被俘遇害。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斯道,族姓姚氏,长洲人。幼名天僖,出家妙智庵。洪武中,以高僧徵,寻应选,侍燕邸,住持庆寿寺。永乐初,论靖难功,为僧录左善世,加太子少师,复姓,赐名广孝。卒赠荣国公,谥恭靖。有逃虚子集。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八七
易珉,号丘园懒人。鹤山人。洪武、永乐间人。《鹤山玉桥易氏族谱》有传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九
又居顶,字元极,黄岩人。幼学出世法,聪慧过人,得西邱之正传,性相双融,行解兼至。初住四明翠山,次迁婺之双林,所至振兴。洪武间,选赴京师,召对称旨,授僧录,住灵谷说法传经,其道大行。成祖亦屡加恩赍。永乐间无疾而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僧。苏州府长洲人。俗姓杨,字东白,别号晓庵。官家子弟。少即通释典,兼习诸史百家言。永乐间应召与修《永乐大典》,校《大藏经》。赐金缕僧伽黎。时名人多与之为方外交。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东白,长洲人。住持苏州永定寺复主松江延庆永乐中授僧纲司副都纲与修大典后偕德完怀瑾自京还吴有江行唱和诗集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解义篇第二之三
释善启字东白别号晓庵。姑苏长洲杨氏子。世为宦族。甫能言即通释典如旧熟。父母异之。知是法器舍入永茂院出家。无几薙染受具。屏迹龙山研穷大藏。百氏诸史无不精究。永乐戊子出世郡之延庆寺。明年应召纂修永乐大典并校大藏经。赐金缕僧伽黎。一时名人若沈民望王汝玉钱原溥辈皆为方外交。或辩儒释之异。师曰。无论圣人理同且各为其教。又曰。东鲁垂道西竺见性皆莫先于厚本。故吾侪虽离父母而养生送死率皆从厚。与兄弟极友爱。正统癸亥示寂。塔于龙山。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善启。字东白。晓庵其号。姓杨氏。苏之长洲人。杨故簪组。累世家吴之支硎山。值兵徙北郭。父永年。母陆氏。师甫能言通佛典。父母异之。命入无量寿院。礼永茂为落发师。既长。屏迹龙山。穷日夜力于经史百氏不辍。声誉隐然起。少师姚公广孝。善世洽公南洲。皆器重之。而典记于洽公者甚久。永乐元年。主苏之永定。六年。主松之延庆。逾年擢本府副都纲。住南禅寺。寻应召纂修永乐大典。预校大藏经。赐金缕袈裟一袭。时三殿灾。诏求直言。师上疏陈利病。不报。一时名人。如沈民望。王希范。王汝玉。陈嗣初。钱溥。赵宗文。皆与师为方外交。尝遇牡丹盛开。邀集题赏。钱塘瞿宗吉。雄于词赋。师与对垒。常用一韵往复百首。词锋益锐。海内传焉。此师之绪馀也。正统八年十一月八日卒。距洪武三年十一月十五日。世寿七十五。僧腊六十。即示寂之岁。弟子等奉柩。归葬于旧隐龙山。遵治命也。钱文通公溥。铭其塔。叙曰。夫以交之深者知必至也。言之夥者情必厚也。昔宣德间。大理卿胡公槩。巡抚东吴。威声大振。于师独加敬礼。时溥方冠。欲应乡举谒公。师忽见而喜之。遂入白于公。得预乡举。然溥亦始聆论议。察其动止。毅然一儒者。繇是往还[款-士+止]洽。数日不见。必折简招之。简类欧语。作字有帖意。见必肃衣。焚香啜茗。坐语移时。去则且谈且送。或闭户发箧。出古人真迹。对阅评品。诗文皆不务蹈袭以为奇。至论儒释之辩曰。且各为其教。又曰。东鲁垂道。西竺见性。皆莫先于厚本。故虽离父母。养生送死。一务从厚。与兄弟极友。爱抚诸侄。教养兼至。交四方宿儒名缁必以诚。未尝见惰容。然非其人。亦未尝与交此。韩子谓墨名而儒行者也。溥也荷师期待既久。倘以馀齿。无负于斯世。则亦无负于所知矣。 (何氏丛说云。钱文通。小时即有文誉。郡中有一僧。名善启。号晓庵。有诗名能书。乃十大高僧之流亚也。永乐中召至京师。修大典。后为僧官。住南禅。周文襄公为巡抚。甚重之。每公事稍暇。即往南禅。与启公谈语。时钱文通为秀才。亦与启公交款。一日学中散堂。过谒启公。以蓝衫置栏栒上。继而文襄适至。屏当不及。文襄问之。启公因称文通之才。文襄即请相见。索其旧作。观之。大加赏识。遂为相知○何氏言巡抚。是周。钱自云是胡。当是两时。胡前而周后)。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善启,字东白,别号晓庵,长洲杨氏子。世为宦族,甫能言,教诵弥陀如旧习。父母异之,知是法器,舍入永茂院,无几,薙染受具。屏迹龙山,研穷大藏,百氏诸史,无不精究。永乐戊子,出世延庆寺,明年应召纂脩《永乐大典》,并校《大藏经》,赐金缕僧伽黎。一时名人若沈民望、王汝玉、钱原溥辈皆为方外交。或辩儒释之异,启曰:“无论,圣人理同,且各为其教。”又曰:“东鲁垂道,西竺见性,皆莫先于厚本,故吾侪虽离父母,而养生送死率皆从厚,与兄弟极友爱。”正统癸亥示寂,塔于龙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13 【介绍】: 明僧,字凝然。嗣法万安,出世少室。时佛事云兴,一二传持祖脉者,冷然格外。故少室及圣恩诸祖,语录不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僧。浙江上虞人。俗姓孙,字一庵,号退翁。十三岁出家,居杭州上天竺寺。永乐中奉命编辑《禅宗语录》,后又辑《法华科注》、《大明法数》等书。屡授至僧录司右阐教。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一如。字一庵。既老别号退翁。上虞孙氏子也。年十三辞父母。𨽻长庆为僧。从具庵玘公。于吴山宝奎寺。砺志所业。祁寒盛暑不少懈。一义之未彻。一疑之未释。必究竟乃已。攻苦𠿉淡。逾久逾笃。遂深造阃奥洪武十八年。出世住松江崇庆。进住苏之北禅。缁素归化者日众。二十七年。南洲洽公。掌僧录司。兼主大报恩寺。延师为都讲。时清理释教。庶务丛脞。洽公酬应上下。而讲演不废。盖资于师为多。二十八年住杭州天竺灵山寺。三十一年。住上竺。益以振宗启后为己任。而从学者益众。永乐初。退处大报恩寺。以法华如来奥旨所寓。非学者所易入。乃集众说为之注。太子少师姚公。为序之。且称如公两浙一人。上尝览之。奖谕再三。加以厚赉。十二年被召。纂修大藏经。而师总其事。授僧录司右觉义。既升右阐教。洪熙元年三月。示寂于京师海印寺。春秋七十有四。坐六十一夏。阇维。舌本不坏。塔而藏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乌斯藏人。僧人,藏人称为尚师。永乐四年征至京,延见奉天殿,宠赍优渥。五年,建普度大斋于灵谷寺七日,为帝、后荐福。封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给印诰制如诸王。又建斋五台山。六年辞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77—1402 【介绍】: 明朝皇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子。洪武二十五年,以父标死,被立为皇太孙。三十一年,太祖死后即位。次年,改元建文。用齐泰、黄子澄计削藩。建文元年,叔燕王朱棣起兵,以“靖难”为名。四年,燕兵渡江破京师。帝在宫中自焚死,传说谓从地道出走为僧,流浪各地,其说难信。原无谥,清乾隆时追谥“恭闵惠皇帝”。黄鹤楼志·人物篇
朱允炆(1377~?) 即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至1402年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称明惠宗。在位期间颇有作为,史称“建文新政”。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永乐皇帝)攻破南京,朱允炆失去皇位,失踪后下落成谜。据清初傅维麟所撰《明书· 忠节传》之《程济、叶希贤、杨应能传》记载,宣德七年(1432)“五月,师(即朱允炆)至武昌,登黄鹤楼、仙枣亭,有‘何年化鹤归’之句”。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解义篇第二之三
释应能伪姓杨氏。实建文君也太祖之嫡孙懿文太子之长子封皇太孙。讳允炆。生时顶颅颇偏太祖抚之曰半边月儿。及读书甚聪颖。一夕懿文太子与侍太祖命咏新月诗。太子吟云昨日严陵失钓钩。谁人移上碧云头。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遍九洲。太孙吟云。谁将玉指甲。掐作天上痕。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太祖览之不悦。盖未得团圆影落江湖皆非吉兆。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大渐。乃授以一小箧。封钥甚密。戒于急难方开。是年五月十六日即位。年二十有三。明年改元建文。召方孝孺为翰林侍讲。直文渊阁日讲周官礼。变更太祖旧制。于是诸王多不逊服。乃曲加恩礼。侍读太常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议削诸王之权谋者先燕。命侍郎张炳都指挥使谢贵察燕动静。遂逼燕起靖难师。南讨黄齐。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破金川门。帝纵火焚宫。启太祖遗箧视之。得杨应能度牒剃刀袈裟缁服。遂削发自御沟出遁云游四方。自湖湘入蜀。云南复闽入广西横州南门寿佛寺。居十五年。升座演法归者甚众。所至成大法席。人不知是帝也。复往南宁居一萧寺。衲子云集师为随缘开示。一众欢然。久之至思恩州。立于当道值知州出。从者呵之。师言。我是建文皇帝也。自滇历闽至此。今老矣。欲送骸骨归帝乡。巡按御史闻于朝赐号老佛。命驿送至京师。乃赋诗云。流落江湖四十秋。归来不觉雪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影暗。昭阳殿里雨声愁。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及至京。朝廷未审虚实。以太监吴亮曾经侍膳。使审之。师见亮即呼曰。汝非吴亮耶。曰不是。师曰。我昔御便殿。曾弃片肉于地。汝伏地餂食之。何得忘也。亮稽首大恸。已而取入西内供养。竟卒于宫中。 系曰。建文君既继大统之二。应与贤佐之臣兢兢格守太祖之成法而补其未逮。则文皇帝亦安于藩邸矣。乌有靖难兵破金川门哉。为其一旦误用方黄辈。讲周官行井田。变更旧制威逼亲王文皇乌能坐视大宝隳于侏儒而束手待缚耶。今数百年国家之鼎盛天下之治平者诚赖靖难之一旅耳。建文事弇山集深言其既罹难必无出家之理。既出家必无还宫之事。杨应能牒是冒之也。斯据国朝典故皇明通载及宪章录思恩志等说录之。固于僧传是不可缺。君子详焉。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伪姓杨。实建文君也。太祖之嫡孙。懿文太子之长子。封皇太孙。讳允炆。生时顶颅颇偏。太祖抚之曰。半边月儿。及读书甚聪颖。一夕懿文太子与侍。太祖命新月诗。太子吟云。昨日严陵失钓钩。谁人移上碧云头。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遍九洲太孙吟云。谁将玉指甲。掐破上天痕。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太祖览之不悦。盖未得团圆。影落江湖。皆非吉兆。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大渐。乃授以小箧。封钥甚密。戒于急难方开。是年五月十六日即位。年二十有三。明年改元建文。召方孝孺。为翰林侍讲。直文渊阁。日讲周官礼。变更太祖旧制。于是诸王多不逊服。乃曲加恩礼。侍读太常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议削诸王之权。谋者先燕。命侍郎张炳。都指挥使谢贵。察燕动静。遂逼燕起靖难师。南讨黄齐。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破金川门。帝纵火焚宫。启太祖遗箧视之。得杨应能度牒。剃刀。袈裟缁服。遂削发。自御沟出遁。云游四方。自湖湘入蜀云南。复闽。入广西。横州南门寿佛寺。居十五年。升座演法。归者甚众。所至成大法席。人不知是帝也。复往南宁。居一萧寺。衲子云集。师为随缘开示。一众欢然。久之至思恩州。立于当道。值知州出。从者呵之。师言我是建文皇帝也。自滇历闽至此。今老矣。欲送骸骨归帝乡巡按御史闻于朝。赐号老佛。命驿。送至京师。乃赋诗云。流落江湖四十秋。归来不觉雪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影暗。昭阳殿里雨声愁。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及至京。朝廷未审虚实。以太监吴亮曾经侍膳。使审之。师见亮即呼曰。汝非吴亮耶。曰不是。师曰我昔御便殿曾弃片肉于地。汝伏地餂食之。何得忘也。亮稽首大恸。已而取入西内供养。卒于宫中。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应能,姓杨氏,或曰即建文君也,太祖之嫡孙,懿文太子之长子,封皇太孙,名允炆,生时顶颅颇偏,太祖抚之曰:“半边月儿。”及读书甚聪颖,一夕懿文太子与侍太祖,命咏新月诗,太子吟云:“昨日严陵失钓钩,谁人移上碧云头。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遍九洲。”太孙吟云:“谁将玉指甲,掐作天上痕。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太祖览之不悦,盖未得团圆,影落江湖皆非吉兆。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大渐,乃授以一小箧对钥甚密,戒于急难方开。是年五月十六日即位,年二十有三,明年改元建文,召方孝孺为翰林侍讲,直文渊阁,日讲周官礼,变更太祖旧制,于是诸王多不逊服,乃曲加恩礼。侍读太常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议削诸王之权,谋者先燕,命侍郎张炳、都指挥使谢贵察燕动静,遂逼燕起靖难师,南讨黄、齐。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破金川门,帝纵火焚宫,启太祖遗箧视之,得杨应能度牒、剃刀、袈裟、缁服,遂削发自御沟出遁,云游四方。自湖湘入蜀,历滇闽,复入广西横州南门寿佛寺,居十五年,升座演法,归者甚众,所至成大法席。复往南宁居一萧寺,衲子云集,能为随缘开示,一众欢然。久之,至思恩州,立于当道,值知州出,从者呵之,能言:“我是建文皇帝也,自滇历闽至此,今老矣,欲送骸骨归帝乡。”巡按御史闻于朝,赐号“老佛”,命驿送至京师。乃赋诗云:“流落江湖四十秋,归来不觉雪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影暗,昭阳殿里雨声愁。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及至京,朝廷未审虚实,以太监吴亮曾经侍膳,使审之。能见亮即呼曰:“汝非吴亮耶?”曰:“不是。”能曰:“我昔御便殿,曾弃片肉于地,汝伏地餂食之,何得忘也。”亮稽首大恸,已而取入西内供养,竟卒于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