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眉州眉山人,徙居邵武,字伯起,号斯庵。任伯雨曾孙。孝宗淳熙二年进士。曾从朱熹学,熹称为开济士。宁宗开禧初,为礼部尚书,奏为周敦颐、程颢、程颐赐谥。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寻提举临安洞霄宫。卒谥宣献。
全宋诗
任希夷(一一五六~?),字伯起,号斯庵。伯雨曾孙。其先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徙居邵武(今属福建)。弱冠登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第(明嘉靖《邵武府志》卷八)。调浦城簿、萧山丞。宁宗开禧初为太常寺主簿。嘉定四年(一二一一),以宗正丞兼太子舍人。累迁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十二年,签书枢密院事,十三年,兼参知政事(《宋史》卷四○《宁宗本纪》)。十四年,出知福州(《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八之六三)。卒谥宣献。有《斯庵集》,已佚。《宋史》卷三九五、明嘉靖《邵武府志》卷一三有传。 任希夷诗,据《锦绣万花谷》、《全芳备祖》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六四三五
任希夷(一一五六——?),字伯起,号斯庵,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伯雨四世孙,徙居邵武。从朱熹学。登淳熙二年进士第,调建宁府浦城簿。开禧初,主太常簿,迁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嘉定十二年自吏部尚书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次年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罢,提举洞霄宫。卒谥宣献。希夷刻意问学,笃信力行,甚为朱熹所重。著有《斯庵集》。见《宋史》卷三九五本传,《宋宰辅编年续录》卷二,嘉靖《邵武府志》卷八。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罗仲舒(一一五六~一二二九),字宗之,学者称罗江先生,慈溪(今浙江慈溪东南)人。孝宗淳熙十二年(一一八五)魁上舍,除安庆教授。十四年进士,调常德教授。宁宗嘉定二年(一二○九),监行在场门。五年,知宜兴县。十年,除国子录,累迁著作郎。十六年,提举福建常平(《南宋馆阁续录》卷八)。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提点江东刑狱。召为国子司业,以直显谟阁学士致仕。绍定二年卒,年七十四。有《罗江集》,已佚。事见清光绪《慈溪县志》卷二五何大圭所撰行状。今录诗十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6 【介绍】: 宋处州青田人,字世修。蒋存诚从子。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自太学正累进秘书郎,兼国史院编修官。论对奏议,得孝宗赏识。历右正言、御史中丞,敢言直谏,多为采纳。光宗绍熙间,知宁国府,徙太平州,适遇水灾,力行赈恤之政。以通议大夫致仕卒。
全宋文·卷五八○三
蒋继周(?——一一九六),字世修,处州青田(今浙江青田)人。举绍兴二十四年进士。调衢州常山县主簿,历州学教授、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秘书郎兼国史院编修官,知舒州。擢秘书丞,权吏部郎官,又兼太子侍读。淳熙十年除右正言,历知贡举,兼侍讲,迁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礼部尚书,知婺州。绍熙元年加焕章阁待制,徙太平州,后与祠。庆元二年卒。见陆游《中丞蒋公墓志铭》(《渭南文集》卷三五),《南宋馆阁录》卷七。
赵不流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三六○
赵不流,宗室士晤子。淳熙十二年由淮南转运除直秘阁,十四年除两浙运副,十五年为直龙图阁、权知临安府,十六年罢领宫祠。官至集庆军承宣使、知大宗正事。卒,追封申国公,谥孝敏。见《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九○、后妃二之一八、职官六二之二五、职官七二之五一、食货六八之八九,《宋史》卷二三一《宗室世系表》一七、卷二四七《宗室传》四《赵士晤传》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7—1213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退翁,号退斋。刘夙子。孝宗淳熙八年进士。知临川县,入为太常寺丞。时韩侂胄为相,使弥正行两淮议用铁钱,返极议其非,侂胄怒而不听。官终吏部侍郎。有《退斋遗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7—1228 【介绍】: 宋南康军都昌人,字简甫,号昌谷。天资颖异,曾从朱熹讲学。孝宗淳熙八年进士。为京湖宣抚司主管机宜文字,摄汉阳军事,金兵大入,以守御功就知汉阳。宁宗开禧三年,为湖南转运判官,平罗世传等起事。嘉定八年,为利路转运判官兼知利州。官至礼部侍郎。平生以建立事功为务,在朝多所建明。卒谥文简。有《舆地纲目》、《昌谷类稿》、《经幄管见》、《昌谷集》。
全宋诗
曹彦约(一一五七~一二二九),字简甫,南康军都昌(今属江西)人。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进士,历建平尉、桂阳军录事参军、知乐平县,主管江西安抚司机宜文字。宁宗开禧三年(一二○七)知汉阳,嘉定元年(一二○八),提举荆湖北路常平茶盐,权知鄂州兼湖广总领,改提点刑狱,迁湖南转运判官。三年,除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五年,以事罢。八年,除利州路转运判官兼知利州。十年,知隆兴府兼江南西路安抚。十五年,除兵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理宗绍定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二。有《昌谷类稿》六十卷等,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昌谷集》二十二卷。事见《鹤山大全集》卷八七《宝章阁学士通议大夫致仕曹公墓志铭》。 曹彦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所录。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六六五○
曹彦约(一一五七——一二二八),字简甫,号昌谷,南康军都昌(今江西都昌)人。尝从朱熹讲学。淳熙八年登进士第,历建平尉、桂阳司录、辰溪令,知乐平县,主管江西安抚司机宜文字、京湖安抚司机宜文字,知汉阳。提举湖北常平,权知鄂州兼湖广总领,改提点刑狱,迁湖南转运判官。迁直秘阁、知潭州、湖南安抚。为利州路转运判官兼知利州,知隆兴府、江西安抚。以宝谟阁待制知成都,改知福州、潭州。理宗即位,擢兵部侍郎兼国史院同修撰,寻兼侍读,迁礼部侍郎,知常德府。绍定元年卒,年七十二。著有《舆地纲目》十五卷、《昌谷类稿》六十卷、《经幄管见》七卷(存)、《昌谷集》二十二卷(存)。见魏了翁《宝章阁学士通议大夫致仕赠宣奉大夫曹公墓志铭》(《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八七),《宋史》卷四一○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李知己,字智仲,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授饶州德兴尉,历温、衢二州教授,通判建宁府、婺州。召除大理丞,迁宗正丞。卒年七十二。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八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王叔简,字敬父,渠江(今四川广安)人。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进士。十年,以太学录兼国史院编修官。十三年,通判潼川府。十六年,迁校书郎兼日历所编类圣政检讨官。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除秘书郎。二年,知洋州。事见《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
全宋文·卷六四一一
王叔简,字敬父,广安军渠江(今四川广安)人。淳熙五年进士。十年以太学录兼国史院编修官,除博士,累迁校书郎兼国史日历所检讨官。绍熙初除秘书郎,次年假朝奉大夫、守太常少卿兼史馆修撰。进著作佐郎,出知洋州。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一之一七四、职官五一之三八、选举二二之六,《宋史》卷八二,《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宋诗纪事》卷五五。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傅伯寿,字景仁,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居晋江(今福建泉州)。自得子。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乾道八年(一一七二)再举博学宏词科。淳熙二年(一一七五)为著作佐郎,迁著作郎(《南宋馆阁录》卷七、八)。历知道州、漳州。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除礼部郎中(《宋会要辑稿》礼一五之六一)。三年,出为江南东路转运副使。五年,改两浙西路提点刑狱(《景定建康志》卷二六)。以韩侂胄荐,召除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宁宗庆元中出知建宁府。嘉泰二年(一二○二),为翰林学士。三年,为吏部尚书,兼秘书省检阅文字,兼实录院修撰(《南宋馆阁续录》卷九)。官至签书枢密院事(《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二九)。《宋史翼》卷四○有传。今录诗七首。
全宋文·卷六二六三
傅伯寿,字景仁,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登隆兴元年进士第,复中乾道八年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丞、著作郎、尚书司封郎,出知道州、漳州。光宗即位,入为朝散大夫、礼部郎中、实录院检讨官,出为浙西提刑。复入,除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宁宗庆元初,拜翰林学士,迁礼部尚书,以徽猷阁学士出知建宁府。嘉泰中,复为翰林学士。知制诰。三年,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辞不拜,除在京宫观,卒。嘉定初,臣僚奏论其谄附韩侂胄,追三官。见《南宋馆阁录》卷七、八,《宋宰辅编年录》卷二○,《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一○,《宋史翼》卷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8—1239 【介绍】: 宋广州增城人,字正子。光宗绍熙四年进士。历浔州司法参军、淮西提刑司检法官、知新城、通判邕州,俱有治绩。擢广西提点刑狱,奖廉劾贪,罢行利病,风采凛然。宁宗嘉定中,权发遣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浚濠创砦,选将练兵,金人深入无功。知成都府,为本路安抚使,拊循将士,人心悦服。理宗端平初,授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二年召除参知政事,三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累上疏言政事之当罢行与人才之当用舍。嘉熙三年以观文殿大学士奉祠。卒谥清献。有《崔清献公集》。
全宋诗
崔与之(一一五八~一二三九),字正子,号菊坡,增城(今属广东)人。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三)进士,授浔州司法参军。历淮西提刑司检法官,知建昌县,通判邕州,知宾州,提点广西刑狱。宁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召为金部员外郎。七年,知扬州兼淮东安抚使。十二年,召除秘书监兼太子侍讲,权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兼四川安抚使。十四年,除四川制置使。十七年,召为礼部尚书,不拜,便道还广。理宗即位,提举宫观。端平二年(一二三五),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寻拜参知政事、右丞相,皆辞。嘉熙二年(一二三八),提举洞霄宫。三年,以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卒,年八十二,谥清献。有集传世,系后人所编,存诗一卷。事见本集诗文、李昴英《文溪集》卷一一《崔清献公行状》、陈子经《续通鉴纲目》、陈琏《崔清献公祠堂记》(《宋丞相崔清献公全录》卷一○),《宋史》卷四○六有传。 崔与之诗,以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据明嘉靖十三年刊本之抄本《宋丞相崔清献公全录》为底本,校以《岭南遗书·崔清献公集》(简称岭南本)、《两宋名贤小集·菊坡集》(简称菊坡集)。与新辑集外诗合编为一卷。
全粤诗·卷二九
崔与之(一一五八 — 一二三九),字正子,号菊坡,增城人。宋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补太学生。四年登进士。初授浔州司法参军,调淮西提刑司检法官,历知建昌县,通判邕州,知宾州,提点广西刑狱。宁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召为金部员外郎。七年,知扬州兼淮东安抚使。十二年,召除秘书监兼太子侍讲,权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兼四川安抚使。十四年,除四川制置使。十七年,召为礼部尚书,不拜,便道还广。理宗即位,屡次授官皆辞。端平二年(一二三五),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寻拜参知政事、右丞相,皆力辞。嘉熙三年(一二三九),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致仕。卒年八十二。赠太师,谥清献。有《宋丞相崔清献公全录》。乃后人所编,存诗一卷。事见集中所附李肖龙《崔清献公言行录》、李昴英《文溪集》卷一一《崔清献公行状》,《宋史》卷四○六有传。
全宋文·卷六六七八
崔与之(一一五八——一二三九),字正子,一字正之,号菊坡,广州增城(今广东增城)人。绍熙四年自太学登进士第。历知新城,通判邕州,提点广西刑狱。嘉定七年,知扬州、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修浚城壕,创立五寨,组织忠义民兵抗金。擢秘书少监,兼太子侍讲,权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抚使,进四川安抚制置使。整饬边防,安抚将士,金人不敢来犯。蜀人以比张咏、赵抃,称为「三贤」,立祠祀之。移知潭州、隆兴府,辞不就,得奉祠。端平初,起为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除参知政事,又拜右丞相,皆以老病辞。嘉熙三年卒,年八十二。累封至南海郡公,谥清献。《宋史》卷四○六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婺州永康人,字仲实。少入太学。孝宗隆兴元年进士。历大理寺丞、浙东提点刑狱,改江东。宁宗即位,拜太府卿兼吏部侍郎,庆元初权吏部侍郎。以儒学奋身得以受知,官职未尝幸迁。韩侂胄尝诱以谏官,俾诬赵汝愚,孟明不从,以此为士论所重。
全宋文·卷五七七三
应孟明,字仲实,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隆兴元年举进士。调临安府教授,继为浙东安抚司干官、乐平县丞。荐为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拜大理寺丞。寻除江东提点刑狱,进直秘阁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光宗即位,迁浙西提点刑狱,寻召为吏部员外郎,改左司,迁右司,再迁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宁宗即位,拜太府卿兼吏部侍郎,庆元初权吏部侍郎,卒。《宋史》卷四二二有传。
范仲艺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二六○
范仲艺,字东叔,华阳(今四川成都)人,祖禹孙。登乾道五年进士第。淳熙七年除秘书郎,历官著作郎、军器少监、军器监,调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兼国史院编修官,转右司郎中。绍熙中知潼川府、利州路提刑。庆元三年为宗正少卿,迁中书舍人。五年除吏部侍郎,终龙图阁直学士。与叶适、陈亮善。见《宋会要辑稿》选举五之五、二一之三、二二之七、职官七三之五九、食货六一之一二五,《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宗室,明州人,字德先,一字德老。高宗绍兴三十年进士。孝宗淳熙中,累迁知秀州、工部尚书。光宗疾,与丞相赵汝愚定策立宁宗。宁宗即位,出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始与汝愚协济大计,冀引己共政。及外除,颇觖望,乃上疏诬讦汝愚。后迁资政殿大学士,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嘉定间奉祠归,寻卒。
全宋文·卷五四○五
赵彦逾(一一三○——一二○七),字德老,宗室,居于鄞(今浙江宁波)。绍兴三十年进士。隆兴元年任象山主簿。淳熙五年知秀州。累迁太府少卿、四川总领。后除户部侍郎、工部尚书。光宗疾,与赵汝愚等策立宁宗。庆元元年再入川,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以定策勋累迁资政殿大学士。三年,为江东安抚使、兼行宫留守司公事。嘉泰四年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次年除宫观。开禧三年卒,年七十八。累赠太师、吉国公。见《宝庆四明志》卷一、九、一○,《景定建康志》卷一,《宋史》卷二四七《宗室传》四。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李唐卿,字相之,号慎言居士,绍兴(今属浙江)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宝庆四明志》卷一○)。官集贤院修撰。事见《甬上宋元诗略》卷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王齐舆,字之孟,宁海(今属浙江)人。高宗绍兴三十年(一一六○)进士。孝宗淳熙元年(一一七四),知崇安县(《南涧甲乙稿》卷九《荐崇安建阳两知县》)。历将作、司农丞、知鄂州,提点东川刑狱,枢密院检详文字。宁宗开禧元年(一二○五),为宗正少卿(《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三之三六)。事见《嘉定赤城志》卷三三。
全宋文·卷五四一三
王齐舆,字之孟,台州宁海(今浙江宁海)人。绍兴三十年进士及第。淳熙中为承事郎、知崇安县事,韩元吉荐于朝。后历知鄂州、提点东川刑狱、大理少卿,致仕。见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九,《嘉定赤城志》卷三三,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