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简介
郑芝润,朝鲜王朝纯组(1800~1834在位)、哲宗(1849~1863在位)时期的文人。字景颜,号夏园。别名寿铜。
郑于蕃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郑于蕃,字愚培,号屏山,贵州思南人,同进士出身。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郑如松(1817~1860),字友生,号荫坡,清淡水厅竹堑人。郑用锡长子。道光十七年(1837)优贡生,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官至蓝翎候选员外郎。咸丰八年(1858)郑用锡谢世后,承父志主讲于明志书院,造就许多人才。光绪十三年(1887)全台采访局写入《新竹县志初稿。列传。孝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郑晓如,原名宪铨,以字行,一字子斌,号意堂,歙县人,山东曲阜籍,咸丰辛亥举人,拣发广东知县,著《防山书屋诗集》。
郑海弼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迎日人。字景箕。号照庵。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郑如兰(1835~1911),字香谷,号芝田,清淡水厅竹堑人,郑崇和三子用锦之次子。少年勤学,取进生员,因成绩优异而补增生,受知于台湾道丁曰健。光绪十五年(1889),因为办团练有功,由增生授候选主事,赏戴花翎,后加道衔。家业素丰,但自奉甚俭,尤不喜以财富誇耀于人,唯对公义之事则未有吝色,凡邑中所需困急,莫不慷慨捐输,故人人称诵其德行善举,颇能克承郑崇和、郑用锡、郑用鉴乡贤之风范。 郑如兰对诗歌创作及诗社活动颇为热爱,广结林亦图、郑鹏云、王松、吴澄秋……等诗人,在北郭园中诗酒酬唱,风雅不辍,甚受骚坛雅士的推崇,继郑用锡、林占梅之后,成为竹堑文坛领袖。平生写作不少,颇多散佚,生前亦未付梓,弃世后三年(1913),其孙郑肇基始裒辑之,并托嘱王松担任校雠,委由台北《台湾日日新报》出版印刷。诗集名为《偏远堂吟草》,乃因如兰书斋之名而得。计有古今体诗一百五十八首,涵盖清代及日治时期之创作,尤以清代为主。民国八十一年(1992),龙文出版社据此版本重新影印,是目前市上通行本,以下所录,即据此编校。关于郑如兰之诗作,郑家珍以为与陶潜诗风近似;吴曾祺誉其风格冲融凝远,读之使人和静;陈衍也以为「偏远堂诗专主性情,其学陶、白也固宜。」
郑景南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郑景南(1842~1862),字少坡,别号少岳,清淡水厅竹堑人。郑用锡之长孙,郑如松之子。十五岁举博士弟子员,十七岁取中廪生。咸丰七年(1857)农历七月七日邀约七位友侪组织「斯盛社」,藉以切磋诗文,此为竹堑诗文社之始。惜英年早逝,得年二十一。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郑观应(1842~1922),又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号待鹤山人。清广东香山(今中山县)。咸丰八年(1858)应童试未中,即奉父命至上海从商,咸丰十年(1860)入英国人傅兰雅所办英华书馆夜校。光绪六年(1880)编著《易言》,主张以西学提供富国强兵的学术基础。光绪二十年(1894)将此书重新修订后,又提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文化等方面的革新策略,完成《盛世危言》为具体系的改革论著。
郑载圭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草溪人。字厚允、英五。号老柏轩、艾山。

人物简介

维基
郑邦任(1850年—1926年),字熙绍,号莘吾。广东潮阳县沙陇(今属汕头市潮南区陇田镇)人,藏书家,教育家。清光绪九年(1883年)登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二年四月,散馆,俱著以部属用,任兵部候补主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辞官返乡,建“高华”府第,正座官厅匾书“太史第”,俗称“南园”,又建“惜兰香馆”书房藏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光绪帝废科举改办学堂。郑邦任就在家乡倡办“履新学校”。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又与乡人清朝末科进士出身的范家驹等人创办六都高等小学堂。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七○
郑文焯,字叔问,一字小坡,汉军旗人。光绪乙亥举人,官内阁中书。有《大鹤山人诗集》。
词学图录
郑文焯(1856-1918) 字俊臣,号小坡,又号叔问、冷红词客、大鹤山人。汉军正黄旗人,占籍奉天铁岭。光绪元年(1875)举人。授内阁中书。屡应礼部试,皆报罢。戊戌政变后,辞官寓居苏州。为江苏巡抚幕客。入民国,人欲聘为清史馆纂修、北京大学金石学教授,皆拒之。精金石书画,通音律,尤长于词,为"清季四家"之一。有《词源斠律》、《大鹤山房全集》,词有《冷红词》、《瘦碧词》、《比竹余音》、《苕雅余音》四种,晚年删定为《樵风乐府》。
樵风乐府
郑文焯(1856--1918)清末医学家。字俊臣,号小坡,又号叔问,别号瘦碧,晚号大鹤山人。隶汉军旗。光绪元年(1875年)中举,官内阁中书。自幼濡染家学,工词章,通音律,词风遥接宋代周邦彦、姜夔,著有《樵风乐府》九卷等词作。为“晚清四大家”。兼善书画金石,通医理。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郑国藩(一八五七—一九三七),字晓屏,号似园老人。潮州人。清光绪年间拔贡。曾执教于汕头岭东同文学堂、潮州金山书院,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出任广东省立金山中学代理校长。有《似园文存》三册。郑国藩诗,以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其学生杨世泽、蔡丹铭所辑《似园文存》中《似园老人佚存诗稿汇钞》为底本。(李腾焜整理)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郑贻林(1859~1927),字登如,号绍堂。原籍福建泉州,清光绪年间渡台至鹿港设席,遂定居当地。光绪九年(1883)参加岁试,蒙台澎兵备道刘璈取进县学,后来捐输赈恤,以增生援例授贡生。日治后,于明治卅年(1897)与鹿港洪弃生、许剑渔,苑里蔡启运,聚集两地文人,成立「鹿苑吟社」。明治卅二年(1899)应聘担任鹿港公学校汉文科教师,大正三年(1914),因公学校汉学科教材废四书乃辞职。郑氏自少即喜临摩汉、魏碑帖,并受清代金石学家吕世宜影响,以隶书见长。公学校辞职后,更是专心致力于书法上,是台湾少数碑帖派书法家之一,与当时鹿港另一位书法名家郑鸿猷并称,雾峰诗家林朝崧更以「板桥书法兼工隶」赞誉之。书法之外,郑贻林亦喜好栽种,署其书斋为「书草堂」。大正九年(1920)日人作家佐藤春夫曾登门拜访,大正十年(1921)十月八日,为栎社二十年题名碑落成典礼座上嘉宾,显示其在中部诗社重要的地位。〖参考赖子清〈古今台湾诗文社〉(二),《台湾文献》十卷三期,1959年9月,页79;林朝崧〈台中遇郑君贻林及同社庄君太岳赋赠〉,《无闷草堂诗存》;许雪姬〈日治时期台湾的「通译」〉,发表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海峡两岸台湾史学术研讨会」,2004年8月15、16日,页460;傅锡祺《栎社沿革志略》,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3年。 〗生平诗作多发表于《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等报刊,以下据此编校。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郑孝胥(1860-1938) 字苏龛(苏堪),一字太夷,号海藏,尝取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诗意,颜所居曰'海藏楼',世称'郑海藏'。 福建省闽侯县人。清末官僚,伪满洲国总理。改革派政治家,亦伪满洲国建国参与者。工诗,擅书法,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编有《孔教新编》。有《海藏楼诗》八卷、《骖乘日记》二卷。
人物简介
郑孝胥,(1860年5月2日——1938年)字苏龛(苏堪),一字太夷,号海藏,尝取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诗意,颜所居曰‘海藏楼’,世称‘郑海藏’。中国福建省闽侯县人。工诗,擅书法,为诗坛“同光体”宣导者之一。著有《海藏楼诗集》(电子版录入:顾青翎)。
郑文钦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维基
郑文钦(1861年—?),字瑞亭,号敬轩,盛京汉军正红旗人,同进士出身。光绪五年己卯科,顺天乡试中举,十六年(1890年),参加光绪庚寅科殿试,登进士三甲118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八年五月,散馆,著以部属用,分发户部,任户部广东司主政,校对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