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郡国(郡國)
郡和国的并称。 汉 初,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直属中央,国分封诸王、侯,封王之国称王国,封侯之国称侯国。 南北朝 仍沿郡、国并置之制,至 隋 始废国存郡。后亦以“郡国”泛指地方行政区划。史记·酷吏列传:“上乃拜 成 为关都尉。岁餘, 关东 吏隶郡国出入关者,号曰‘寧见乳虎,无值 寧成 之怒。’”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夫学者贵能博闻也。郡国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饮食,器皿制度,皆欲根寻,得其原本。” 唐 元稹 《夏阳县令陆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铭》:“当 乾元 、 广德 之间,郡国多事。” 清 刘逢源 《郭泰》诗:“博带雍容七尺身,遨游郡国擅人伦。”
《漢語大詞典》:内郡国(内郡國)
指内地的郡及诸侯国。汉书·宣帝纪:“詔内郡国举文学高第各一人。” 颜师古 注引 韦昭 曰:“中国为内郡,缘边有夷狄障塞者为外郡。 成帝 时,内郡举方正,北边二十二郡举勇猛士。”
《国语辞典》:郡国制(郡国制)  拼音:jùn guó zhì
汉时所采取的地方制度。汉有鉴于周行封建制度而衰,秦行郡县制度而亡,故融合二制之长,而采郡国制,既分封诸侯、功臣于王国、侯国,又于地方置郡,二者均属中央管辖。诸侯王拥有王国的统治权,但军事及王位继承方面均受到中央限制,七国之乱后,七国权力削弱,属官均由中央任命;郡县的郡守、郡丞及郡卫则由皇帝任命,由中央派遣。
《分类字锦》:郡国百三(郡国百三)
后汉书郡国志至于孝平六世相承元始二年郡国百三县邑千四百八十七地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
分类:数目
《漢語大詞典》:郡邸
(1).诸郡设在京师的办事处。汉书·宣帝纪:“ 邴吉 为廷尉监,治巫蛊於郡邸。”北史·循吏传·柳俭:“拜 弘化 太守, 俭 清节愈励。 大业 五年,入朝,郡国毕集……帝赐 俭 帛二百匹, 绚 ( 郭绚 )、 肃 ( 敬肃 )各一百匹,令天下朝集使送至郡邸,以旌异焉,论者美之。” 唐 李颀 《答高三十五留别便呈于十一》诗:“怀章不使郡邸惊,待詔初从闕庭至。”
(2).借指郡国。 唐 封敖 《授史宪忠泾原节度使制》:“擢自郡邸,陟於斋坛。”
《國語辭典》:贤良(賢良)  拼音:xián liáng
1.有才华、有德行。《红楼梦》第六九回:「贾琏来家时,见了凤姐贤良,也便不留心。」
2.有德行的人。《荀子。王制》:「选贤良,举笃敬。」
《國語辭典》:下官  拼音:xià guān
1.官吏自称的谦词。《文选。江淹。诣建平王上书》:「下官每读其书,未尝不废卷流涕。」《儒林外史》第一回:「而今皇恩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下官特地捧诏而来。」
2.下僚。《汉书。卷四八。贾谊传》:「坐罢软不胜任者,不谓罢软,曰下官不职。」
3.小官。唐。韩愈 试大理评事胡君墓铭:「五十七,不足年,孤儿啼,死下官。」
《國語辭典》:岁贡(歲貢)  拼音:suì gòng
1.古代诸侯或属国每年向朝廷遣使进贡的财物。《国语。周语上》:「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三国演义》第六八回:「孙权从其言,令步骘往曹营求和,许年纳岁贡。」
2.古代诸侯、郡国每年选拔优秀学生推荐到京师。《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诸侯岁贡少学之异者于天子,学于大学,命曰造士。」
3.科举时代,府、州、县每年按照定额,选拔资格较老的廪生,贡于京师,入国子监讲习学业,称为「岁贡」。《聊斋志异。卷八。褚生》:「后吕以岁贡,廷试入都。」
《漢語大詞典》:郡学(郡學)
郡国的最高学府。明史·太祖纪二:“是月,﹝ 太祖 ﹞命 寧越 知府 王宗显 立郡学。”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绪言:“ 汉 时立太学和郡学,讲授五经,太学与郡学成为全国的大小文化中心。”参阅汉书·循吏传·文翁
《漢語大詞典》:察廉
犹举廉。 汉 朝选用官吏的一种方法,由郡国荐举廉洁之士,经过考察,任以官职。汉书·王嘉传:“光禄勋 于永 除为掾,察廉为 南陵 丞,復察廉为 长陵 尉。” 清 唐孙华 《伏闻上从学士臣揆叙俯询感恩自愧恭赋》之四:“察廉恪守 周 官法,持节叨乘 汉 使车。”
《漢語大詞典》:郡兵
地方武装力量。 汉 沿 秦 制置材官于郡国,郡有都尉,佐太守典武职甲卒。中央有南、北军。 汉武帝 时更置八校,隶属于北军。国家有事,则调发郡国之兵。 唐 代府兵,基本上沿袭 秦 汉 郡兵旧制。参阅文献通考·兵考
《漢語大詞典》:櫑具
即櫑具剑。 汉武帝 末,郡国盗贼群起, 暴胜之 为直指使者督课至 勃海 ,时 隽不疑 为郡文学, 胜之 闻其贤,遣吏请与相见。 不疑 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后遂以“櫑具”作为学官的典故。 宋 苏轼 《次韵钱舍人病起》:“殿门明日逢王傅,櫑具争先看 不疑 。”参见“ 櫑具剑 ”。
《漢語大詞典》:櫑具剑(櫑具劍)
古长剑名。汉书·隽不疑传:“ 不疑 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襃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謁。”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古长剑首以玉作井鹿卢形,上刻木作山形,如莲花初生未敷时。今大剑木首,其状似此。” 明 胡翰 《拟古》之一:“手提櫑具剑,拂拭鸊鵜膏。”
分類:长剑剑名
《國語辭典》:贼曹(賊曹)  拼音:zéi cáo
职官名。汉代郡太守之属吏,掌逐捕盗贼之事。
《漢語大詞典》:受计(受計)
谓 汉 代皇帝接受郡国所上的计簿。史记·孝武本纪:“上还,以 柏梁 烖故,朝受计 甘泉 。” 张守节 正义引 颜师古 曰:“受郡国计簿也。”
《漢語大詞典》:竹使符
(1). 汉 时竹制的信符。右留京师,左与郡国。凡发兵用铜虎符,其馀征调用竹使符。汉书·文帝纪:“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鐫刻篆书,第一至第五。”亦省称“ 竹使 ”。后汉书·杜诗传:“旧制发兵,皆以处符,其餘徵调,竹使而已。” 王先谦 集解引 惠栋 曰:“ 郑康成 周礼注云:‘今日徵郡守以竹使符。’”
(2).泛指地方官吏的印符。 南朝 梁元帝 《侍中新渝侯墓志铭》:“三分竹使,再徙建旟。” 唐 房孺复 《酬窦大闲居见寄》:“名惭竹使宦情少,路隔 桃源 归思迷。” 宋 苏轼 《送翟安常赴阙兼寄子由》诗:“ 中山 保塞 两穷边,卧治雍容已百年,顾我迂愚分竹使,与君谈笑用蒲鞭。”
(3).借指州郡长官。 唐 张九龄 《登荆州城楼》诗:“自罢金门籍,来参竹使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