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7—1121 【介绍】: 宋郑州人,字公叔。毕仲衍弟。与仲衍同登进士第。哲宗元祐初,任军器卫尉丞。召试学士院,为苏轼所重,擢为第一。加集贤校理、出为河东路提点刑狱,为官清廉。徽宗时,历知郑、郓州,入为吏部郎中。后入党籍,坎□散秩而终。为文雄健博辨,多切事理。有《西台集》。
全宋诗
毕仲游(一○四七~一一二一),字公叔,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人。初以父荫补太庙斋郎,后与兄仲衍同举进士。历霍丘、柘城主簿,知罗山、长水县。哲宗元祐初,除军器监丞,改卫尉寺丞。召试学士院,同试者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九人,仲游擢第一。除开封府推官,出为河北西路、河东路提点刑狱。召权礼部郎中,又出为秦凤路、永兴路提点刑狱,改知耀州,因苏轼党狱调知阆州。徽宗即位,迁利州路提点刑狱,改知郑州、郓州。在淮南转运副使任上入元祐党籍,降监嵩山中岳庙。后出籍,管勾西京留守御史台,提举南京鸿庆宫,致仕。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五。有《西台集》二十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史·艺文志》作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二十卷,以为“亦几几乎还其旧矣”。事见宋陈恬《西台毕仲游墓志铭》(《永乐大典》卷二○二○五),《宋史》卷二八一有传。毕仲游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版本(简称殿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三八九
毕仲游(一○四七——一一二一),字公叔,士安曾孙。其先代郡(今山西大同)人,后徙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熙宁三年与兄仲衍同科进士及第,声名籍甚,调寿州霍丘主簿。哲宗继位,召试学士院,苏轼异其文,擢为第一,加集贤校理,提点河东刑狱。上书司马光,谓新法废而可复;上书苏轼,劝其以诗文为戒,均如其虑。徽宗时历知郑、邓二州,京东、淮南转运副使。入元祐党籍,坎𡒄散秩而终。卒于宣和三年,年七十五。见陈恬《毕公墓志铭》(《永乐大典》卷二○二○五)及《宋史》卷二八一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8 【介绍】: 宋兖州曲阜人,字周翰。孔道辅次子。第进士,知仙源县,为治有条理。以王圭、司马光荐,由通判陵州为夔峡转运判官,提点京东刑狱,知虔州,治章、贡水啮。历陕、扬、洪、兖州,皆以治闻。哲宗元祐三年进刑部侍郎,属疾求去,以宝文阁待制知徐州,未拜卒。
全宋诗
孔宗翰(?~一○八八),字周翰,曲阜(今属山东)人。道辅次子(《临川集》卷九一《给事中孔公墓志铭》)。举进士,知仙源县。历知陕、扬、洪、兖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召为司农少卿,迁鸿胪卿,进刑部侍郎。三年,以宝文阁待制知徐州,未拜而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二)。《宋史》卷二九七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五一九
孔宗翰,字周翰,曲阜(今山东曲阜)人,道辅次子。登进士第,知仙源县,由通判陵州为夔峡转运判官,提点京东刑狱、知虔州。历陕、扬、洪、兖州,皆以治闻。元祐初,召为司农少卿,迁鸿胪卿,进刑部侍郎。属疾求去,以宝文阁待制知徐州,未拜而卒。《宋史》卷二九七《孔道辅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京兆蓝田人,字进伯,一作晋伯。吕大防兄。仁宗皇祐间进士。为晋城令、签书定国军判官。神宗熙宁中,王安石议遣使诸道,立缘边封沟,大忠陈五不可,因罢不遣。历知代州、石州,屡驳折契丹求地使者。元丰中为河北转运判官,上生财养民十二事。徙提点淮西刑狱。哲宗绍圣中知渭州,与章惇议不合,徙知同州,旋降待制致仕。
全宋诗
吕大忠,字进(或作晋)伯,蓝田(今属陕西)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清嘉庆《蓝田县志》卷六)。为华阴尉、晋城令,签书定国军判官。神宗熙宁七年(一○七四),知代州,移石州(《东都事略》卷九一本传)。元丰中,为河北转运判官,徙提点淮西刑狱。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为陕西转运副使(《宋会要辑稿》食货二四之二六),历知陕州、秦州、渭州、同州。绍圣四年(一○九七)致仕(《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二)。有《辋川集》五卷、奏议十卷(《郡斋读书志》卷一九),已佚。《宋史》卷三四○有传。
全宋文·卷一五一○
吕大忠,字进伯,其先汲郡人,后徙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吕大防之兄。皇祐中进士,为华阴尉、晋城令、提举永兴路义勇、签书定国军判官。熙宁中,被命与刘忱使契丹,会遭父丧,起复,知代州、石州。元丰中,为河北转运判官,徙淮西提点刑狱。元祐初,历工部郎中、陕西转运副使、知陕州,继知秦州。绍圣二年,加宝文阁待制、知渭州。四年,徙知同州,旋降待制致仕。著有《吕氏乡约》。《宋史》卷三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祁州蒲阳人,字平叔,一字平反。中明法科,为大理详断官,校试殿帷,仁宗赐以“尽美”二字。神宗熙宁中,以附王安石入判大理寺。拜右谏议大夫,为大理卿。迎伺中官石得一意,以锻炼笞掠为事,数年间,受伤害者且万人。官至刑部侍郎、光禄大夫。哲宗元祐初出知潞州,又贬秩徙相州。后兼监牧使卒,年六十四。
全宋文·卷一五一一
崔台符(一○二四——一○八七),字平反,一字平叔,蒲阴(今河北安国)人。中明法科,为大理详断官。校试殿帷,仁宗赐以「尽美」二字,除比部员外郎。熙宁元年,以文彦博荐为群牧判官、河北监牧使,改司勋员外郎。三年,入判大理寺,四年,知审刑院,判少府监。元丰元年,拜右谏议大夫、知大理卿事。台符治狱以锻炼笞掠为事,数年间,丽文法者且万人。五年,守刑部侍郎,官至光禄大夫。元祐元年,御史上官均等发其恶,降知潞州,寻贬秩徙相州。二年七月卒,年六十四。绍圣中赠右银青光禄大夫。所著有《元丰编敕令格式并赦书、德音、申明》八十一卷。见《宋史》卷三五五本传,《宋史》卷二○四《艺文志》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9—1131 【介绍】: 宋歙州休宁人,字思诚。神宗元丰二年进士。哲宗元祐中,为成都县簿,受命安抚雕门族乱,谕以利害,使之归服。徽宗时累迁熙河兰湟路转运使,兴鼓铸、榷酤、市易,博籴安西米,创烽火台。后以龙图阁待制致仕。
全宋文·卷二五六三
洪中孚(一○四九——一一三一),字思诚,歙州休宁(今安徽休宁)人。神宗朝登第,试校书郎,授黄冈尉。元祐中,为成都县主簿。徽宗朝,历任提举河东常平、转运判官、副使、户部侍郎,知太原府、永兴军、成德军,真定府路安抚使。历职直龙图阁、集英殿修撰、徽猷阁直学士、显谟阁直学士。政和六年,为中贵人谭稹所劾,夺职,以中大夫、龙图阁待制致仕。绍兴元年卒,年八十三。见《新安志》卷七《洪尚书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王伯虎,字炳之,福清(今属福建)人。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进士,授建州司理参军(清乾隆《福清县志》卷一四)。神宗熙宁中为太常博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七)。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为校书郎(同上书卷四○七)。三年,知饶州(同上书卷四○八)。六年,为刑部员外郎、都官郎中(同上书卷四五七)。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王陟臣,字希叔(《麈史》卷二),宋州虞城(今河南虞城北)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进士(《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九)。神宗元丰元年(一○七八),官检正中书吏房、刑房公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八),权发遣两浙路提点刑狱(同上书卷二九二)。四年,为度支判官(同土书卷三一二)。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为右司郎中(同上书卷四○二)。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石麟之,越州新昌(今属浙江)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三)。神宗元丰中,通判寿州(《续会稽掇英集》卷四)。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知海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六年,为开封府推官(同上书卷四五四)。
宋登科记考
越州新昌县(今浙江绍兴新昌)人。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仕至太常博士、寿州通判。
宋登科记考
字南叔。越州新昌县(今浙江绍兴新昌)人。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仕至太常丞、知兖州。
何洵直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八四七
何洵直,字邦彦,治平四年进士。元丰元年任御史台主簿、著作佐郎。十一月,除详定正旦御殿仪注所检讨官。二年十月,为秘阁校理。三年七月,兼详定官制所检讨文字,擢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改司勋员外郎。四年八月,除秘书郎,寻罢,以考功员外郎知楚州。所著有《礼说》一卷、《礼文》三十卷(与蔡确同著)。见《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一○、礼一之三二、职官五六之一、职官六六之三六、选举三三之一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七、二九四、三四八、四三一,《宋史》卷二○二、二○四,《吴兴备志》卷二八。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向宗旦,字公美,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宗道弟。神宗熙宁九年(一○七六),以都官员外郎权广东转运副使(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一五、卷二○八)。元丰六年(一○八三),权京西路转运使(《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六之二一)。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1 【介绍】: 宋濮州人,原籍赵郡,字奉世。李肃之弟。英宗时登进士第。官明州司法参军,郡守骫法,承之毅然力争。神宗熙宁初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又任检正中书刑房。受命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又察访陕西,裁正敛羡余之数。八年,任河东察访使,受诏参定蕃兵法。官至枢密直学士。后知青州,徙应天府,历阿阳、陈、郓、扬州而卒。有《礼房条例并目录》、《江湖淮浙盐敕令赏格》及文集、奏议等。
全宋诗
李承之,字奉世,濮州鄄城(今山东鄄城北)人。迪子。举进士,调明州司法参军。神宗熙宁初,为条例司检详文字。累官至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历知州府,卒于扬州任。《宋史》卷三一○有传。
全宋文·卷一○二八
李承之(?——一○九一),字奉世,其先赵郡人,徙濮州(今河南濮阳)。迪从子。中进士第,调明州司法参军。熙宁初,以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得召见,改京官,检正中书刑房公事。四年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加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迁集贤殿修撰,擢宝文阁待制。为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枢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检三司使。元祐初官枢密直学士,知青州,徙应天府,历河阳、陈、郓、扬州,元祐六年十一月卒。著有文集三十卷、奏议二十卷。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八、二五二、四六八,《宋史》卷二○八《艺文志》七、卷三一○本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王工部,名未详,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曾监盩厔太平兴国观(《金石萃编》卷一三九)。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赵彦若,字元考,青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师民子。以荫入仕,为秘阁校勘,迁集贤校理,通判淄州。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除国史编修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修起居注。五年,召试中书舍人(同上书卷三二五)。六年,改右谏议大夫(同上书卷三四○)。七年,降秘书监(同上书卷三四二)。八年,出知亳州(同上书卷三五七),移陈州。召还,提举万寿观。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兵部侍郎(同上书卷三七○)。五年,权礼部尚书兼刑部侍郎(同上书卷四四五)。六年,拜翰林学士(同上书卷四五五)。绍圣初以元祐党人贬安远军节度副使、澧州安置。卒,年六十三。事见《东都事略》卷六○《趟师民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八三三
赵彦若,字元考,青州临淄(今山东益都西北)人。以荫入仕,历将作监主簿,通判淄州,被诬谪监酒税。嘉祐四年为秘阁校理,熙宁中迁知宗正丞。元丰二年除国史院编修官,撰《百官公卿表》、《宗室世系表》,四年迁修起居注,五年试中书舍人。元祐中累官至兵部侍郎、礼部尚书,七年拜翰林学士知制诰。绍圣初以预修《神宗实录》贬安远军节度副使、澧州安置,卒,年六十三。有文集五十卷。事详《东都事略》卷六○及《宋史翼》卷三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密州安丘人,字伯修。以五经科登第。历知同州、寿州,以奏课第一,擢刑部郎中。哲宗元祐中为大理卿,持平考核,无所上下,才干为神宗所称。每事连贵要而屡鞠弗成之讼案,必以委之。后卒于官。
全宋诗
韩晋卿(?~一○九一),字伯修,密州安丘(今属山东)人。以《五经》中第,历肥乡、嘉兴主簿,安肃军司法参军、平城令、大理详断,审刑详议官,通判应天府,知同州、寿州。哲宗元祐初知明州。二年(一○八七),以两浙转运副使、朝请大夫知滁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官至右朝议大夫、试大理卿,六年,卒于官(同上书卷四六六)。《宋史》卷四二六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四二六
韩正彦,字师德(一作思德),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琦兄璩之子。初授将作监主簿,嘉祐中知昆山县,浚塘七十里,得膏田数百顷。屡迁光禄寺丞、大理寺丞。熙宁中为比部员外郎、提举两浙路常平等事,提点河北路刑狱。元丰官制行,为仓部郎中。元祐中历鸿胪少卿、司农少卿、少府监、鸿胪卿,一知曹州、两知沧州,又为河东、河北转运使,加直秘阁。见韩琦《安阳集》卷四六《五兄著作墓志铭》、《侄孙四殇墓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六、二七六、三三五、三六八、四○二、四二九、四五四,《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一八,《吴郡志》卷一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