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刺楼兰
 
斩楼兰
 
破楼兰
 
返楼兰
 
都护楼兰返

相关人物
刘彻(汉武帝)


《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列传·傅介子〉~3002~
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来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上乃下诏曰:「楼兰王安归尝为匈奴间,候遮汉使者,发兵杀略卫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郎遂成等三辈,及安息、大宛使,盗取节印献物,甚逆天理。平乐监傅介子持节使诛斩楼兰王安归首,县之北阙,以直报怨,不烦师众。其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士刺王者皆补侍郎。」
《汉书》卷九十六上〈西域传上·鄯善国〉~3875~
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扜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初,武帝感张骞之言,甘心欲通大宛诸国,使者相望于道,一岁中多至十馀辈。楼兰、姑师当道,苦之,攻劫汉使王恢等,又数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汉使。汉使多言其国有城邑,兵弱易击。于是武帝遣从票侯赵破奴将属国骑及郡兵数万击姑师。王恢数为楼兰所苦,上令恢佐破奴将兵。破奴与轻骑七百人先至,虏楼兰王,遂破姑师,因暴兵威以动乌孙、大宛之属。还,封破奴为浞野侯,恢为浩侯。于是汉列亭障至玉门矣。楼兰既降服贡献,匈奴闻,发兵击之。于是楼兰遣一子质匈奴,一子质汉。后贰师军击大宛,匈奴欲遮之,贰师兵盛不敢当,即遣骑因楼兰候汉使后过者,欲绝勿通。时汉军正任文将兵屯玉门关,为贰师后距,捕得生口,知状以闻。上诏文便道引兵捕楼兰王。将诣阙,簿责王,对曰:「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愿徙国入居汉地。」上直其言,遣归国,亦因使候司匈奴。匈奴自是不甚亲信楼兰。征和元年,楼兰王死,国人来请质子在汉者,欲立之。质子常坐汉法,下蚕室宫刑,故不遣。报曰:「侍子,天子爱之,不能遣。其更立其次当立者。」楼兰更立王,汉复责其质子,亦遣一子质匈奴。后王又死,匈奴先闻之,遣质子归,得立为王。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天子将加厚赏。楼兰王后妻,故继母也,谓王曰:「先王遣两子质汉皆不还,奈何欲往朝乎?」王用其计,谢使曰:「新立,国未定,愿待后年入见天子。」然楼兰国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儋粮,送迎汉使,又数为吏卒所寇,惩艾不便与汉通。后复为匈奴反间,数遮杀汉使。其弟尉屠耆降汉,具言状。元凤四年,大将军霍光白遣平乐监傅介子往刺其王。介子轻将勇敢士,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既至楼兰,诈其王欲赐之,王喜,与介子饮,醉,将其王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杀之,贵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诛王,当更立王弟尉屠耆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自令灭国矣!」介子遂斩王尝归首,驰传诣阙,县首北阙下。封介子为义阳侯。乃立尉屠耆为王,更名其国为鄯善,为刻印章,赐宫女为夫人,备车骑辎重,丞相将军率百官送至横门外,祖而遣之。

简释

斩楼兰:喻杀敌建功立业。唐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一:“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例句

犹道楼兰十万师,书生匹马去何之。 严维 送房元直赴北京

拟脍楼兰肉,蓄怒时未扬。 孟郊 猛将吟

前年斩楼兰,去岁平月支。 岑参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 岑参 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

自然来月窟,何用刺楼兰。 张九龄 送赵都护赴安西

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 李白 出自蓟北门行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 塞下曲六首

卢绾须征日,楼兰要斩时。 杜甫 暮冬送苏四郎徯兵曹适桂州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杜甫 秦州杂诗二十首

楼兰径百战,更道戍龙城。 武元衡 石州城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

横行俱足封侯者,谁斩楼兰献未央。 翁绶 陇头吟

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 高适 东平留赠狄司马

典故
汉都护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班超〉~58~
明年,龟兹、姑墨、温宿皆降,乃以超为都护,徐干为长史。拜白霸为龟兹王,遣司马姚光送之。超与光共胁龟兹废其王尤利多而立白霸,使光将尤利多还诣京师。超居龟兹它乾城,徐干屯疏勒。西域唯焉耆、危须、尉犁以前没都护,怀二心,其馀悉定。
《國語辭典》:都护(都護)  拼音:dū hù
汉唐时管理边政事务的官吏。《乐府诗集。卷二七。相和歌辞二。梁。戴皓。度关山》:「将军一百战,都护五千兵。」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诗:「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国语辞典》:大都护(大都护)  拼音:dà dū hù
职官名。唐置,职掌统领诸蕃,抚慰征讨,总判府事。安西、北庭等地设有大都护府,置大都护一人。
《漢語大詞典》:边都护(邊都護)
界方的谑称。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文具·镇纸:“《文房图赞》:边都护,名镇,字叔重,号句曲山民。又名妥,字元安,号如石静君。按:此乃镇压纸旁之物,今所谓界方是也。”参见“ 界方 ”。
分類:谑称
《國語辭典》:界方  拼音:jiè fāng
1.用以压纸的条状文具。一般为木制,也有用玉石、象牙、水晶等为材料者。《喻世明言。卷二四。杨思温燕山逢故人》:「书案上文房四宝,压纸界方下露出些纸,信手取看时,是一幅词。」
2.醒木。说书人拍案引起听众注意,所使用的硬木,称为「界方」。《水浒传》第五一回:「拈起锣棒,如撒豆般点动。拍下一声界方,念了四句七言诗。」
《漢語大詞典》:亦都护(亦都護)
突厥语音译。我国古代 高昌回鹘 等突厥语诸部首领的称号,意为“幸福之主”或“神圣陛下”。一说,借用汉语官名“都护”加词首元音“亦”而成。元史·巴而朮阿而忒的斤传:“亦都护者, 高昌 国主号也。”
《漢語大詞典》:济馋都护(濟饞都護)
对可以解馋的美食的谑称。 清 王韬 瓮牖馀谈·禁食蛙:“食蛙令子多病。 粤 居灾方,要宜少食,况煮者多以煎煠,加入辛辣,如抱薪救火,安能求益?讲养生者勿视作济馋都护也。”
分類:美食谑称
《漢語大詞典》:安西都护府
唐朝设于西域的军政机构。公元640年,唐朝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于高昌设立,后移至龟兹(今新疆库车)。管辖天山以南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还统辖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的重兵。790年,治所为吐蕃攻陷。
《漢語大詞典》:北庭都护府
唐代设于天山北路的军政机构。公元702年,武则天为加强对西北边疆控制而设立,治所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直至咸海(一说今里海)的广大地区。安史之乱后先后为回纥、吐蕃攻占。
《國語辭典》:北庭  拼音:běi tíng
1.汉时称北匈奴居住的地方。后泛称北方夷狄之地。《后汉书。卷四○。班彪列传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
2.唐时称西域为「北庭」,设北庭都护府。见《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历代州域形势五。唐上》。
《國語辭典》:瀚海  拼音:hàn hǎi
蒙古大沙漠。参见「戈壁」条。
《漢語大詞典》:蹛林
(1). 匈奴 秋社之处。 匈奴 土俗,秋社绕林木而会祭,故称。史记·匈奴列传:“秋,马肥,大会 蹛林 ,课校人畜计。” 司马贞 索隐引 服虔 曰:“ 匈奴 秋社八月中皆会祭处。” 张守节 正义引 颜师古 曰:“蹛者,﹝遶也,言﹞遶林木而祭也。 鲜卑 之俗,自古相传,秋祭无林木者,尚竖柳枝,众骑驰遶三周乃止,此其遗法也。” 元 柳贯 《次伯长待制韵送王继学修撰马伯庸应奉扈从上京》:“蹕道云开朝采正,蹛林风定雪花乾。”
(2).借指 匈奴 。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辞·徵调曲六》:“无劳凿空於大夏,不待蹶角於蹛林。” 宋 王安石 《次韵平甫喜唐公自契丹归》:“ 燕 人候望空甌脱,胡马追随出蹛林。” 清 唐孙华 《题〈文姬入塞图〉》诗:“一朝沸脣动天地,蹛林毳幙长流离。”
(3).古州名。 唐 有 蹛林州 。属 陇右道 。初隶北庭都护府,后隶 凉州 都督府。在今 甘肃省 秦安县 东北。见新唐书·地理志七下
《漢語大詞典》:府镇(府鎮)
唐 代在西域设都护府、都督府及四镇( 龟兹 、 于阗 、 碎叶 、 疏勒 )。泛称府镇。 唐 崔融 《拔四镇议》:“自 建武 至於 延光 ,三絶三通,至 唐太宗 方事外讨,復修 孝武 旧跡,并 南山 至於 葱岭 为府镇,烟火相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