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1,分1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见道释义
判释
两向释
释迦与金刚萨埵
金刚顶经释字母品
陀罗尼三重配释
依士释
依主释
依名释义
法华玄义释签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帝释
帝释宿因
佛类词典(续上)
帝释地藏会见道释义
判释
两向释
释迦与金刚萨埵
金刚顶经释字母品
陀罗尼三重配释
依士释
依主释
依名释义
法华玄义释签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帝释
帝释宿因
帝释地藏会
【佛学大辞典】
(杂名)佛于忉利天说地藏本愿经,帝释念地藏,修其法会也。
(杂名)佛于忉利天说地藏本愿经,帝释念地藏,修其法会也。
见道释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论宗,四种释义之一。(参见:四释)附录。
(术语)三论宗,四种释义之一。(参见:四释)附录。
判释
【佛学大辞典】
(术语)判断经论之旨趣,解释其义理也。又裁断如来一代所说教义之大小浅深曰教相判释。四教仪曰:「天台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罄无不尽。」
【佛学常见辞汇】
1。判断经论的旨趣和解释它的义理。2。判断如来一代所说教义的大小深浅,叫做教相判释。
(术语)判断经论之旨趣,解释其义理也。又裁断如来一代所说教义之大小浅深曰教相判释。四教仪曰:「天台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罄无不尽。」
【佛学常见辞汇】
1。判断经论的旨趣和解释它的义理。2。判断如来一代所说教义的大小深浅,叫做教相判释。
两向释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在一文中间通于上下之句而成义也。又曰义兼两向。法华文句记会本十一曰:「等者两向释也。」
(术语)在一文中间通于上下之句而成义也。又曰义兼两向。法华文句记会本十一曰:「等者两向释也。」
释迦与金刚萨埵
【佛学大辞典】
(杂语)金刚萨埵,持大日如来之果体,一面示现降三世明王之教令轮身,皆化现释迦八相之正法轮身。十八会指归曰:「示现释迦牟尼佛,降于阎浮提变化身八相成道,皆是普贤菩萨幻化。」
(杂语)金刚萨埵,持大日如来之果体,一面示现降三世明王之教令轮身,皆化现释迦八相之正法轮身。十八会指归曰:「示现释迦牟尼佛,降于阎浮提变化身八相成道,皆是普贤菩萨幻化。」
金刚顶经释字母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之略名。
(经名)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之略名。
陀罗尼三重配释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守护经一有回向陀罗尼,据密教之深义,以此陀罗尼三字,配于三世之佛,三世之父母,及地空天之三神,而回向供养也。一陀为过去之佛,罗为现在之佛,尼为未来之佛。。其义陀罗尼者,梵字

也。
者法界之义,界者性也,过去者,法谢而性在,故配于过去之诸佛。又
者尘垢之义,现在者诸法现起,是尘垢之义也。故配于现在之佛。又
者诤论之义,未来者万法未现起,其相不分明,是诤论之义也,故配于未来之佛。二陀配于过去之父母,罗配于现在之父母,尼配于未来之父母。其义如上。三陀配于地,罗配于空,尼配于天。陀配于地者,是回向国王之意。地为阿字不生之理,为法界之体,故以
字配于法界也。空者,是回向于人之意,以人居天地之中间故也。
者尘垢之义,虚空之中,众生世间,器世间等之诸法乱起,是即尘垢之义,故以配之。天者,回向诸天鬼神之意,天为诸法混一而不分明,故配于诤论之
字。是据随求陀罗尼仪轨所谓:「陀者过去佛等」也。见秘藏记末,同钞十。
(术语)守护经一有回向陀罗尼,据密教之深义,以此陀罗尼三字,配于三世之佛,三世之父母,及地空天之三神,而回向供养也。一陀为过去之佛,罗为现在之佛,尼为未来之佛。。其义陀罗尼者,梵字









依士释
【佛学大辞典】
(术语)依主释之异名。六合释之一。(参见:六离合释)
(术语)依主释之异名。六合释之一。(参见:六离合释)
依主释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离合释之一。(参见:六离合释)
【三藏法数】
谓所依为主,如言眼识,眼是所依为胜;识是能依为劣。将劣依胜,故名眼之识。如臣依主,能所相彰,是为依主释。(眼之识,若云眼即识,即属持业释也。)
(术语)六离合释之一。(参见:六离合释)
【三藏法数】
谓所依为主,如言眼识,眼是所依为胜;识是能依为劣。将劣依胜,故名眼之识。如臣依主,能所相彰,是为依主释。(眼之识,若云眼即识,即属持业释也。)
依名释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论宗四种释名之一。(参见:四释)附录。
(术语)三论宗四种释名之一。(参见:四释)附录。
法华玄义释签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十卷,唐湛然著,法华玄义之释义也。释签者,笺注疑义而释之之意。
(书名)二十卷,唐湛然著,法华玄义之释义也。释签者,笺注疑义而释之之意。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婆薮盘豆造,陈真谛译,二十二卷。婆薮盘豆者世亲之梵名。此论与阿毗达磨俱舍论同本异译,是曰旧论,又云旧俱舍。
(书名)婆薮盘豆造,陈真谛译,二十二卷。婆薮盘豆者世亲之梵名。此论与阿毗达磨俱舍论同本异译,是曰旧论,又云旧俱舍。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三十卷,唐圆照贞元十六年依敕命撰。
(书名)三十卷,唐圆照贞元十六年依敕命撰。
帝释
【佛学大辞典】
(天名)忉利天之主也,居须弥山之顶喜见城,统领他之三十二天(忉利天译三十三天),梵名释迦提桓因陀罗S/akra deva%na%m indra,略云释提桓因。新译之梵名,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译能,天帝之姓,提桓者天,因陀罗者帝,即能天帝也,今反转梵语而谓为帝释,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之一众也。大日经一曰:「初方释天王,安住妙高山,宝冠被璎珞,持跋折罗印,及诸馀眷属,慧者能分布。」同疏五曰:「于东方五顶之南当画因陀罗释天之主,坐须弥山,天众围绕。首戴宝冠,身被种种璎珞,持跋折罗。及诸馀眷属,谓舍指夫人,及六欲天等,是如图中所示也。」法华义疏二曰:「释提桓因者,具足外国语应云释迦提桓因陀罗,释迦为能,提桓为天。因陀罗为主,以其在善法堂治化称会天心,故为能天主。」法华玄赞二曰:「梵云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姓也,此翻为能。提婆,天也。因达罗,帝也。正云能天帝。释提桓因,云天帝释,俱讹倒也。此在妙高山顶而住,三十三天之帝主也。过去字憍尸迦,此云茧儿,名阿摩揭陀。此云此毒害,即摩揭陀国过去帝释修因之处用为国名。」
【佛学常见辞汇】
忉利天的天主,俗称为玉皇大帝。
(天名)忉利天之主也,居须弥山之顶喜见城,统领他之三十二天(忉利天译三十三天),梵名释迦提桓因陀罗S/akra deva%na%m indra,略云释提桓因。新译之梵名,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译能,天帝之姓,提桓者天,因陀罗者帝,即能天帝也,今反转梵语而谓为帝释,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之一众也。大日经一曰:「初方释天王,安住妙高山,宝冠被璎珞,持跋折罗印,及诸馀眷属,慧者能分布。」同疏五曰:「于东方五顶之南当画因陀罗释天之主,坐须弥山,天众围绕。首戴宝冠,身被种种璎珞,持跋折罗。及诸馀眷属,谓舍指夫人,及六欲天等,是如图中所示也。」法华义疏二曰:「释提桓因者,具足外国语应云释迦提桓因陀罗,释迦为能,提桓为天。因陀罗为主,以其在善法堂治化称会天心,故为能天主。」法华玄赞二曰:「梵云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姓也,此翻为能。提婆,天也。因达罗,帝也。正云能天帝。释提桓因,云天帝释,俱讹倒也。此在妙高山顶而住,三十三天之帝主也。过去字憍尸迦,此云茧儿,名阿摩揭陀。此云此毒害,即摩揭陀国过去帝释修因之处用为国名。」
【佛学常见辞汇】
忉利天的天主,俗称为玉皇大帝。
帝释宿因
【佛学大辞典】
(传说)智度论五十六云:「问曰先言释者是字,提桓因者是天主,今佛何以不言释,乃命言憍尸迦耶?答曰:昔摩伽陀国中有婆罗门,名摩伽,姓憍尸迦,有福德大智慧。知友三十三人皆修福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第二天上,摩伽婆罗门为天主,三十二人为辅臣。以是三十三人故名为三十三天,唤其本姓,故言憍尸迦,或言天主,或言千眼等。」
(传说)智度论五十六云:「问曰先言释者是字,提桓因者是天主,今佛何以不言释,乃命言憍尸迦耶?答曰:昔摩伽陀国中有婆罗门,名摩伽,姓憍尸迦,有福德大智慧。知友三十三人皆修福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第二天上,摩伽婆罗门为天主,三十二人为辅臣。以是三十三人故名为三十三天,唤其本姓,故言憍尸迦,或言天主,或言千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