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96,分360页显示 上一页 229 230 231 232 233 235 236 237 238 下一页
释广温( 韩 )
释达观(号 息庵 赵 )
释咸辉
释德新
释德潜
释慧诜
释慧询(字 谋道 号 月堂 )
释蕴闻( 慧日禅师 )
释有权(别称 华藏权 有权 号 伊庵 祁 )
释德辉
释慧洪(别称 宝公慧洪 )
释师观(号 月林 黄 )
僧宝公( 武 )
释了心
其它辞典(续上)
释净全(号 无用 翁 )释广温( 韩 )
释达观(号 息庵 赵 )
释咸辉
释德新
释德潜
释慧诜
释慧询(字 谋道 号 月堂 )
释蕴闻( 慧日禅师 )
释有权(别称 华藏权 有权 号 伊庵 祁 )
释德辉
释慧洪(别称 宝公慧洪 )
释师观(号 月林 黄 )
僧宝公( 武 )
释了心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净全(一一三七~一二○七),号无用,俗姓翁,诸暨(今属浙江)人。年二十出家,后师宗杲,祝发受戒。累典大刹,最后住庆元府天童寺。宁宗开禧三年卒,年七十一。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二○、《宝庆会稽续志》卷六有传。今录诗七首。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净全。越州诸暨人。姓翁氏。世业农。少与父兄躬耕。凡至林壑泉石间。必宴坐忘归。人异之。甫冠即出家。师授以经典。略无所解。乃幡然入径山。谒妙喜。喜问汝有何能。曰。能打坐。又问打坐何为。曰。若问何为。直是无下口处。喜奇之。师生长田家。朴野而无缘饰。目不知书。人呼为翁木大。一日集众采椒。师与焉。同辈戏之云。汝试作一摘椒颂如何。师即应声云。含烟带露已经秋。颗颗通红气味周。突出眼睛开口笑。这回不恋旧枝头。众大惊。自是刮目。有檀越以一度僧牒施妙喜。命给度一人。喜令侍者十辈。各探筹卜其分。缘师得之。九人者不平。更相谇语。果命复探之。师再获。若是三探三得之。遂祝发受戒。拙庵光居灵隐。俾典宾。混源密。主净慈。命分半座。师志在晦藏。无应世念。然天资夙成。不假师授。虽不识一丁。而吐辞发语。形为偈颂。老师宿学。所不能及。尚书尤公袤。宝文王公厚之。丞相钱公象祖。皆与师为方外交。尝自赞曰。匙挑不上个村夫。文墨胸中一点无。曾把虚空揣出骨。恶声嬴得蒲江湖。因自号无用。累典大刹。最后住四明之天童。开禧三年示寂。世寿七十一。僧腊四十五。窆全身于寺之西。 混源密。嗣晦庵光。光嗣妙喜。则密乃师之侄行。而不以分座。为嫌要之古人阐化扬道。肝肠是务。不拘拘于形迹间。故可贵也。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六
释广温,姓韩氏,高安人。幼童超卓,不甘俗处,丱角双落,受经于习法师。禅院幽清,夜深盗入,温有所闻,坚卧不动。黎明,习责之曰:“物为他人所盗,宁无侮耶?”温曰:“我人也,盗亦人也,物有所归,又何憾焉。”习奇之。后参同昌英公,英弗纳,庐于岩谷间,三年草衣木食。英异之,乃许问道。又参云门晦堂及竹林广慧,慧曰:“从来明暗两岐,依他作解,须当弃却,我者里有个铁酸豏,从头一一咬嚼。”温举手谢曰:“既往不咎。”乃取箧笥中秘文火之。一日,顿悟如桶底脱,法性圆通无不了然。慧印许之,出住盘山双峰寺。大定戊子夏,示疾而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达观(一一三八~一二一二),号息庵,俗姓赵,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出家于本县之法惠寺,师正觉。游方参天童应庵、道场无庵、天封水庵。开法于严之灵岩,阅四五刹。晚自金山被旨灵隐,越四载,告老请归天童。宁宗嘉定五年卒,年七十五。事见《北涧集》卷一○《天童山息庵禅师塔铭》。今录诗六首。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二
德新,乾道中在世。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四二六
德潜,南宋僧人,乾道中为福州东禅报恩光孝禅寺住持。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九七○
慧诜,乾道中僧。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慧询。字谋道。号月堂。其先永嘉陈氏。寓居四明昌国之胊山。母梦异僧而娠。八岁出家祖印院。初授法华。数遍即能成诵。尝归省。祖母谕之曰。汝已去家。当学吾州忠佛子。初谒南湖澄炤。以卓立称至东掖。有忌之者群噪之。师曰。佛法大义。有疑即问。何必见嫉。即往依圆辩。闻性恶即具之旨。名体不转之妙。一家圆顿。深有悟入。绍兴末。出主法昌。迁净名普和。尝持钵海岸遇盗。师正色曰。汝辈。所欲者财耳。尽与之。因谕以善恶业报。盗为感动。归物悔过而去。净名无徒。每对海山。为鬼神讲维摩经。屡感神应。乾道五年。迁主南湖。负笈之士。自远而至。几莫能容。丞相魏𣏌。与师为道契。尝问世间相常住之旨。师曰。得非以四时代谢为疑乎。曰然。师曰。穷过去。极未来。虽有代谢。而此理常住。淳熙六年冬。忽告众示疾。慰问者群至。见门学则勉其进德。士官则嘱其护法。闻者悚然。趺坐泊然而化。众以历代窆全身。唯剃发以酬师志。逾月视其发。舍利可掬。师坐必端直。行不傍视。虽静处密室。必披袈裟讲说。不事著述。学者。多于听次笔记之。禅课有常。未尝以事废制。学者未二十夏。不许出世。躁进之风。为之一戢。 系曰。月堂传道。直欲追配古人。非徒塞责。每曰。以语之相似而證其言。以资之善记而驾其说。皆非所以说法也。惟自悟心宗。而宣演之。庶得祖师之传。吾求悟门切。勿自画。习台人大病处。数语道尽。月堂知本矣。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八二七
蕴闻,大慧普觉禅师宗杲弟子。宗杲卒后,蕴闻集其语录行于世。乾道五年为径山能仁禅院住持,赐号慧日禅师。见《宋会要辑稿》道释一之八。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有权(?~一一八○),号伊庵,俗姓祁,临安昌化(今浙江临安西)人。年十四得度,首礼灵隐佛智裕禅师,为无庵法全禅师器重,密付心印。后游历湖湘江浙几十年,依应庵于归宗,参大慧于径山。法全住道场,招分座说法,自是声播诸方。孝宗淳熙七年示寂。为南岳下十七世,道场法全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四有传。今录诗十四首。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有权号伊庵。临安昌化祁氏子也。髫龄出家十四得度。笃志勤励博究群章。十八知有向上一著殚力参求。首礼佛智裕公于灵隐。时无庵和尚充第一座。权入室请益。庵以从无住本建一切法问之。权久而有省答曰。暗里穿针耳中出气。庵可之遂密付心印。既有所得精进益坚。一夕危坐深入禅那至于达旦虽行粥至忘乎展钵。邻僧以手触之。顿然大悟偈曰。黑漆昆崙把钓竿。古帆高挂下惊湍。芦花影里弄明月。引得盲龟上钓船。佛智深加称赏。一日问权。心包太虚量廓沙界时如何。对曰。大海不宿死尸。佛智抚其座曰。此子他日据此诃佛骂祖去在。权于是深自韬晦寄迹湖湘江浙之间十年。然后或依应庵或见大慧。凡明眼宿德躬往礼谒。无庵出主道场。召权分座说法。自是声播诸方。未久有华藏之命。开堂云。禅禅无党无偏。迷时千里隔。悟在口皮边。所以僧问石霜。如何是禅。霜曰。㼾砖僧。问睦州。如何是禅。州曰。猛火著猛油煎。僧问首山。如何是禅。山曰。猢狲上树尾连颠。师曰。道无横径立处孤危。然此三大老而行声前活路用劫外灵机。若以衲僧正眼检点将来不无优劣。一人如张良入阵。一人如项羽用兵。一人如孔明料敌。若人辨白得出。可与佛祖齐眉。虽然如是。忽有个出来道长老话作两橛了也。适来说道。道无横径无党无偏。而今又分许多优劣。且作么生秖对。还委悉。么把手上山齐著力咽喉出气自家知。淳熙庚子秋示微疾书偈而逝。荼毗齿舌不坏。舍利五色者无数。而建塔焉。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
禅师名有权。临安祁氏子也。号伊庵。虽机契无庵全首座。而权益自砥砺。常兀坐如木石。因过堂忘展钵。邻僧以手触之。有偈曰。黑漆昆崙把钓竿。古帆高挂下惊湍。芦花影里弄明月。引得盲龟上钓船。佛智大称赏之。乃召权问曰。心包大虚。量廓沙界时如何。权对曰。大海不宿死尸。智拊其座曰。此子他日当据此。诃佛骂祖去在。于是诸山请权出世。不就。以竿木随身。游戏湖江。来往应庵妙喜之庭。会全公殁。华藏虚席。物色求权。权仍却之。或曰。无庵老人法道宁不在公乎。公今拘小节。乐林泉。即洁如巢由。信如尾己。何足贵也。权感起就之。次迁万年。诸刹常随万指。肃如公府。日与众均其劳逸。或曰。住持安坐演法。何自苦耶。权曰。法末憍慢。未得谓得。借位自恣。身帅之且不从。敢自逸乎。淳熙庚子秋。示寂。茶毗。齿舌不坏。舍利无数。塔于横山。又分诸不坏塔万年山寺。权为人剩刚毅。法不容私。有贵人入寺施财。衣冠不整。权终不受。又僧充化主。归纳厚疏。颇有矜色。权叱还之。故门下不易出入。俱以气节自化。权暮年法令森严益甚。有语曰。今朝结却布袋口。明眼衲僧莫乱走。心行灭处解翻身。喷嚏也成狮子吼。栴檀林任驰骤。剔起眉毛顶上生。剜肉成疮露家丑。 赞曰。佛智三代。以稳实起家。当时禅风为之一转。观其前后垂迹。如虫书鸟篆。体势虽殊。谛理则一。使非亚圣大人。曷克臻此。矧止啼饶黄叶之方。而济讥绝悬沙之秘哉。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有权,字伊庵,姓祁氏,昌化人也。髫龄出家,十四得度,笃志勤励,博究群章。年十八,知有向上,殚力参求,首礼佛智裕于灵隐,时无庵充首座。权入室请益,庵以从无住本建一切法问之,权久而有省,答曰:“暗里穿针,耳中出气。”庵可之,遂密付心印。既有所得,精进益坚。一夕,危坐深入禅那,至于达旦,虽行粥至,忘乎展钵,邻僧以手触之,顿然大悟,偈曰:“黑漆昆崙把钓竿,古帆高挂下惊湍。卢花影里弄明月,引得盲龟上钓船。”佛智深加称赏。一日问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时如何?”对曰:“大海不宿死尸。”佛智抚其座,曰:“此子他日据此,诃佛骂祖。”权于是深自韬晦,寄迹湖湘江浙之间十年。然后或依应庵,或见大慧,凡明眼宿德躬往礼谒。无庵出主道场,召权分座说法,自是声播诸方。未久,有华藏之命,开堂云:“禅、禅,无党无偏。迷时千里隔,悟在口皮边。所以僧问石霜如何是禅,霜曰㼾砖。僧间睦州如何是禅,州曰猛火著猛油煎。僧问首山如何是禅,山曰猢狲上树尾连颠。乃知道无横径,立处孤危。然此三大老而行声前活路,用劫外灵机。若以衲僧正眼检点,将来不无优劣,一人如张良入阵,一人如项羽用兵,一人如孔明料敌。若人辨白得出,可与佛祖齐眉。虽然如是,忽有个出来道,长老话作两橛了也。适来说道,道无横径,无党无偏,而今又分许多优劣,且作么生秪对?还委悉么?把手上山齐著力,咽喉出气自家知。”淳熙庚子秋示微疾,书偈而逝,荼毗齿舌不壤,舍利五色者无数。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德辉(一一四二~一二○四),宁宗嘉泰初住杭州净慈寺,道济曾为其记室。四年入寂,年六十三。《净慈寺志》卷八、《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九有传。今录诗二首。新续高僧传·遗身篇第七之一
释德辉者,不详何许人。宋嘉泰初,住净慈四年。寺燬,德辉亦随火化去。其辞世偈云:“一生无利亦无名,圆顶方袍自在行。道念只从心上起,禅机偶向舌根生。百千万劫假非假,六十三年真不真。今向无明丛里去,不留一物在南屏。”预书壁间。按净慈寺于宋建炎初,燬于火,鞠为荆榛。高宗巡幸,诏佛智道容住持,欲重修之。殿宇煇煌,金彩绚丽,为一时之冠。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宝公慧洪者。皆慧性超绝。宝公。出磁州武氏。大定初。于淦阳造仰山寺。殿宇宏壮。两柱镂金龙蟠之。观者瞠骇。忽有题诗柱上者。曰。人道班鸠拙。我道班鸠巧。一根两根柴。便是家缘了。宝公见之大悟。即入西山。结茆以居。终身不出。慧洪。字子范。因阅楞严。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销殒。忽悟曰。诸佛心印。本无玄妙。今日始为无事人矣。遂造河朔汶禅师所。陈所见。汶可之。临终有偈云。六十春光有八年。浮云收尽露青天。临行踢倒须弥去。后夜山头月更圆。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师观(一一四三~一二一七),号月林,俗姓黄,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十四岁,入雪峰山投忠道者出家。年二十四,祝发受戒。谒證老衲于澧州光孝寺,扣可庵然、尤溪印于闽中,又从老衲移住饶州荐福寺。宁宗嘉泰元年(一二○一),住平江府蠡口圣因禅院。后历住平江府承天能仁寺、万寿报恩光孝寺、临安府崇孝显亲寺、开山湖州报因佑慈寺、平江府灵岩山崇报寺、临安府西湖澄翠庵、湖州乌回山密严寺。为南岳下十七世,大洪證禅师法嗣。嘉定十年卒,年七十五。有德秀编《月林师观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陈贵谦《月林观禅师塔铭》。 释师观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编为第一卷,以《语录》中单编的颂古、赞、偈颂及辑自他书者合编为第二卷。全宋文·卷六三五○
师观(一一四三——一二一七),号月林,俗姓黄,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十四剃落,二十四圆具游方。依随州大洪山祖證禅师参究十馀年,始得其法。嘉泰初出世苏州圣因寺,后历住承天、万寿、报恩、灵岩等名刹。嘉定十年卒,年七十五。有《月林师观禅师语录》一卷传世。见陈贵谦所撰《塔铭》(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十五套第三册《月林师观禅师语录》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金僧。磁州人,俗姓武。慧性超绝,胸次不凡。世宗大定初于滏阳造仰山寺,殿宇华丽,柱上作金蟠龙像。忽有人题诗柱上:“人道斑鸠拙,我道斑鸠巧,一根两根柴,便是家园了。”宝公大悟,即入西山,结茅以居。后遍历诸山,住□峪宝岩寺。一夕,安坐而逝。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又宝公,姓武氏,磁州人,慧性超绝。大定初,于滏阳造仰山寺,殿宇华丽,柱上作金龙蟠之。忽有题句于柱上云:“人道斑鸠拙,我道斑鸠巧。一根两根柴,便是家缘了。”宝公见之大悟,即入西山,诘茅以居。后遍历名山,住𡶵峪宝严寺。一夕大风震地,端坐而逝。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三四七
了心,高宗、孝宗时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