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96,分360页显示 上一页 232 233 234 235 236 238 239 240 241 下一页
释志南
释悔明(号 真懒子 )
释智昭
释之善(别称 灵隐善 之善 号 藏叟 )
释亮(号 西山 税 )
释重玉
释慧明(字 无得 号 竹院 )
释普岩(字 少瞻 号 运庵 杜 )
释祖庆
释怀敞(号 虚庵 )
僧了宣( 潘 )
释慧性(号 无明 李 )
释法登
释文坦
其它辞典(续上)
释宗莹释志南
释悔明(号 真懒子 )
释智昭
释之善(别称 灵隐善 之善 号 藏叟 )
释亮(号 西山 税 )
释重玉
释慧明(字 无得 号 竹院 )
释普岩(字 少瞻 号 运庵 杜 )
释祖庆
释怀敞(号 虚庵 )
僧了宣( 潘 )
释慧性(号 无明 李 )
释法登
释文坦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四○三
宗莹,淳熙间为明州宝云教院住持。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四三二
志南,淳熙中住天台山。见所撰《三隐集记》。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六
禅师名之善。吴兴人也。其先刘姓。世历膴仕。善自视欿。然年十三。志决出尘。其亲谓之曰。吾家欬唾青云之上。若更何慕而欲为。之善对。曰欲为佛耳。其亲恻异。知不可禁。乃许受业于齐政沙门。内行纯粹。人敬爱之。出入经论。胸无宿义。乃遍扣禅坊。未得究竟。晚谒佛炤光禅师。辨论风幡公案。光不诺。善固求明破。光示曰。非风幡话露全机。千古丛林起是非。咄者新州卖柴汉。得便宜是失便宜。善厉声曰。啊㖿却只恁么。光以杖击曰。今日与君通一线。斩钉截铁起吾宗。光自此旬月不下堂。问其故。光曰。吾妙喜先师。担子幸卸肩矣。善历衡湘。游庐岳。保养圣胎。于妙高峰下。叠柴为室。不谋宿舂。一住十载。时以妙峰尊宿称之尝咏曰。庐陵米价报君知。浩浩尘中识者稀。回首不知何处去。白云流水共依依。又曰。有时笑兮有时哭。调高和寡难拘束。一派清音彻九天。风前谁解联芳躅。邻山有座主。自负妙悟楞严。携数徒属访善善揖坐相视移时。座主曰。昨见大慧。有八还颂曰。春至自开花。秋来还落叶。黄面老瞿昙。休摇三寸舌语虽工俏。但未出经意耳。善蓦召座主。座主应诺。善曰经意且止。还出得大慧老人意么。座主咿唔莫措。善呵呵大笑而起。座主归避席数月。复具师弟。礼请益于。善善示偈曰。没弦琴上无私曲。一曲弹来转辘辘。断崖流水少知音。六六不成三十六。善东游雁山。阐法于临海。慧因历洪福。迁万年。乃示众曰。久参高士。眼空四海。鼻孔撩天。见也见得。亲说也说。得亲行也行。得亲用也用。得亲只是未识。老僧拄杖子在。何故将成九仞之山。不进一篑之土。是时善之名满江南。卒退休皋亭。道俗仍以明州瑞岩居。善居无何。平江晋陵请符叠至。善任缘而应。不执可否。善既久领众事。法令益略。衲子益新。及却天童赴灵隐。盖暮年也。虽檀旋憧憧。善仍萧然一衾室中。长物竹篦禅杖而已。端平二年。自题小像。遗龙济宗鍪。复诫诸弟子曰。像法垂秋。名利根深。如象没深泥。珠沉巨海。识浪尘缘。终无了日。我为僧七十馀载。目之所到。耳之所闻。卫护法门。隐忍受垢者。间或有之求。其不奉明诏。不接公卿。如寒岩枯木。确不可回者鲜矣。人但知法门繇显而盛。殊不知繇盛而衰。故有缘之功于法门者。其功一时也。无缘之功于法门者。其功万世也。谚云。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又岂谬哉。九月二十八日。书偈趺坐。瞑目而寂。寿八十四。僧夏七十有一。火浴。舍利无数。门人善珍。号藏叟。丐清之郑公为铭。塔于灵隐之西冈。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之善,字妙峰,姓刘氏,吴兴人。参佛照光于鄮山,照举风幡语,妙峰直截了当,机锋不让,遂印可,赠偈曰:“今日与君通一线,斩钉截铁起吾宗。”乃游匡庐,面壁妙高峰下十载,出世慧因、洪福、万年诸刹。会天童虚席,时郑清之秉钧轴,谓非妙峰莫属,因勉其行,妙峰答曰:“老僧踰耄矣,尚夜行不休乎?“郑公高之。晚住灵隐,上堂云:“久参高士,眼空四海,鼻孔撩天,见也见得亲,说也说得亲,行也行得亲,用也用得亲,只是未识老僧拄杖子在。何以故?将成九仞之山,不进一篑之土。”妙峰平生善诱,一经指授,辄神融意悟。端平二年九月示寂,寿八十四,腊七十一。荼毗,舍利不可数计,塔灵隐西冈,郑清之为之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亮(一一五三~一二四二),号西山,俗姓税,梓州郪县(今四川三台)人。少嗜佛经,礼本县文才院僧普明为师。受具毕,往成都大圣善寺,择三学名流北面师事之。后往毗陵华藏,参礼涂毒策,策器之,与之偕移径山,多依堂中第一座遁庵宗演决所疑。宗演开法藏,亮与之偕。后出世建康府清真寺。晚住庆元府小灵隐寺。理宗淳祐二年卒,年九十。为南岳下十七世,遁庵宗演禅师法嗣。有宋觉心等编《西山亮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本《语录》及所附居简撰《塔铭》。今录诗二十八首。
人物简介
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六十一
《帝京景物略》:潭柘寺,去都西北九十里,径罗㬋岭,行丛棘中,赪山四合。里许,一山开,九峰列,见寺双鸱吻,今佛殿基故潭也。华严师时,潭龙听法,一夕大风雨,潭侧平地两鸱吻涌出,今殿角鸱也。柘今已枯,长不盈丈。寺有金碑二,大定十三年杨节度记,明昌五年僧重玉诗。寺先名嘉福,后名龙泉,独潭柘名传,久不衰。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普岩(一一五六~一二二六),字少瞻,号运庵,俗姓杜,四明(今浙江宁波)人。高宗绍兴二十六年生。早年落发。初与石鼓夷公谒无用全公等老宿。孝宗淳熙十二年(一一八五),参叩松源崇岳禅师,并从松源迁江阴之光孝、无为之冶父。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松源引居饶之荐福,明之香山、苏之虎丘、杭之灵隐、报慈,后回乡居四明运庵。宁宗开禧二年(一二○六),在平江府宝华山受镇江大圣普照寺请出世。后移住真州报恩光孝寺、安吉州道场山护圣万寿寺。理宗宝庆二年卒。为南岳下十九世,松源崇岳禅师法嗣。有《运庵和尚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容宗著撰《运庵禅师行实》。 释普岩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单编诗合编为一卷。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怀敞,号虚庵,住天台万年寺。孝宗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移主庆元府天童寺。事见《攻瑰集》卷五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01 【介绍】: 宋僧。明州人。俗姓潘。治天台教典,与比丘善荣等写经造像,唯力是视。修法华忓法二十七年,预知归期,终于明州宝林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了宣四明人。肄业于宝林。因慕南湖之盛投之。精究三观十乘之旨。阅大藏教无不知其大义。修法华忏法二十七年。与释善荣为同志相善。凡所修进必偕荣尝金书法华楞严净名圆觉等经。宣亦为助。或遇西资会则施人手画水墨观音像。二人结誓往生。每说法则谆谆劝人皆求生安养。从之念佛者众。一日宣诣荣之室默坐。荣故问之。对曰。我西归有期矣难忘若道义。与若净土重会也。荣曰。正所幸愿。宣即集众告别。命诵经念佛号。端坐书偈曰。性相忘情。一三无寄。息风不行。摩诃室利。合掌而逝时正炎暑。停龛七日。颜色红润口角有微涎。观者以帕裛之则异香喷人。倾城士庶来裛香涎愈滋。阇维舍利无算。宣入寂三年。荣忽取经像分施亲故。讽普贤行法经小弥陀经。令众同助念佛。跏趺乃曰。我为赴宣公之约。言毕蜕然而化。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了宣。四明人。修法华三昧。前后二十七期。过午不食。未尝违日𠷳。与同修善荣。为心友。每阅经有疑。必造荣室决之。一日默坐甚久。荣曰。今日何为。师曰。归期已近。道义难忘。不觉如此。请君专心进道。当于净土重会。荣笑曰。正欲见君作略。师自此示疾。将终请众。讽弥陀经。称佛号。遽起端坐。书偈云。性相情忘。一三无寄。息风不行。摩诃悉利。即合掌瞑目而去。嘉泰元年也。后三年。荣亦趺坐脱去。人谓赴师之约云。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了宣,四明人,肄业于宝林。因慕南湖之盛,投之,精究三观十乘之旨,阅大藏教,无不知其大义,修法华忏法二十七年。与释善荣为同志相善。凡所脩进,必偕荣。尝金书《法华》、《棱严》、《净名》、《圆觉》等经,宣亦为助。或遇西资会则施人手画水墨观音像。二人结誓往生。每说法则谆谆劝人皆求安养,从之念佛者众。一日,宣诣荣之室默坐,荣故问之,对曰:“我西归有期矣,难忘若道义,与若净土重会也。”荣曰:“正所幸愿。”宣即集众告别,命诵经号佛,端坐书偈曰:“性相忘情,一三无寄。息风不行,摩诃室利。”合掌而逝。时正炎暑,停龛七日,颜色红润,口角有微涎,观者以帕裛之则异香喷人,倾城士庶来裛,香涎愈滋。阇维舍利无算。宣入寂三年,荣忽取经像分施亲故,讽《普贤行法经》、《小弥陀经》,令众同助念佛,跏趺乃曰:“我为赴宣公之约。”言毕,蜕然而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慧性(一一六二~一二三七),号无明,俗姓李,达州巴渠(今四川宣汉东北)人。孝宗淳熙十五年(一一八八)祝发,束包南游。首谒佛照光,又造松源崇岳座下。出世蕲州资福寺,越两年,迁智度寺。后历住南康军庐山归宗能仁、开先华藏、栖贤宝觉、平江府阳山尊相、寿宁万岁等寺。理宗嘉熙元年卒,年七十六。为南岳下十九世,松源崇岳禅师法嗣。有《无明慧性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颜汝勋撰《塔铭》。 释慧性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之诗合编为一卷。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文坦,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三)住开宝仁王寺。事见《宋会要辑稿》道释二之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