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396,分360页显示  上一页  237  238  239  240  241  243  244  245  246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妙崧
释元肇(圣徒 淮海 陆 )
释广闻( 佛智 偃溪 林 )
释如净(长翁 俞 )
释圆悟(枯崖 )
释宗海
释梵琮(率庵 )
释善珍(藏叟 吕 )
释绍嵩( 少嵩 亚愚、号亚愚 亚愚樵衲 )
释广恩(别称 贾菩萨 万安 贾 )
释祖庐
释了惠
释元悟
释净真( 护国净真法师 )
释普度(虚舟 史 )
释妙崧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同时少林妙崧者,建宁徐氏子,首参育王佛照光有省。元嘉定三年,以尚书省牒四至,出主净慈,未几谢去。后十二年辛巳,复以净慈虚席,诏崧住持,凡二十年前后,建置闳胜甲于湖山,都人骇叹谓出神力。嘉定十四年,以千秋节召入内廷,奏对称旨,赐号“佛行”,并紫方袍。后复被旨迁主径山,二月二十日,奄然坐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元肇(一一八九~?)(生年据本集卷上《寄赵东阁》“与君生己酉”及卷下《丁巳生朝》年六十九推定),字圣徒(日刻本本集署名),号淮海,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俗姓潘。年十九薙染受具。参浙翁于径山,命为掌记。出世通之光孝,历住吴城双塔、金陵清凉、天台万年、苏之万寿、永嘉江心、杭之净慈、灵隐等寺,圆寂于径山。有《淮海挐音》二卷。事见《武林梵志》卷九。 释元肇诗,以日本东山天皇元禄乙亥仿宋刊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九三四
元肇(《续藏经》作原肇,一一八九——?),字圣徒,号淮海,通州(治今江苏南通)人。绍定间历住通州报恩光孝禅寺、平江府寿宁万岁禅寺、建康府清凉广惠禅寺、温州江心龙翔兴庆禅寺、庆元府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禅寺、景德灵隐禅寺。后圆寂于径山。著有《淮海拿音》二卷。门弟子编有《淮海原肇禅师语录》一卷。见作者《淮海拿音》卷一《寄赵东阁》,《淮海原肇禅师语录》,《宋诗纪事》卷九三。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元肇,姓陆氏,明州人。蚤岁习律,阅大藏,诵莲经万过,刺血书莲经一部,写律宗诸疏三部。操行谨严,精进无懈。建炎四年,金兵破明州。肇时住湖心寺,金虏强之北行,行至南徐,谓左右曰:“吾将西归矣。”即闻笙歌声,西望念佛而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广闻(一一八九~一二六三),赐名佛智,号偃溪,俗姓林,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年十五从智隆于宛陵光孝寺。十八受具戒。初谒印铁牛。追随少室睦、无际派甚久。后谒浙翁琰于天童、双径,师之。理宗绍定元年(一二二八),住庆元府显应山净慈禅寺。移住香山智度禅寺、万寿禅寺。淳祐五年(一二四五),移住雪窦资圣禅寺。八年,住育王山广利禅寺。十一年,住净慈报恩光孝禅寺。宝祐二年(一二五四),住景德灵隐禅寺。四年,住径山兴圣万寿禅寺。景定四年卒,年七十五。为南岳下十八世,浙翁琰法嗣。有《偃溪广闻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林希逸撰《塔铭》。 释广闻诗,以辑自《语录》者及其中单编之诗依原卷次编为两卷。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广闻。闽之侯官林氏子。家世业儒。疏眉秀目。哆口丰颐。从季父智隆于宛陵光孝。十八得度受具。初见铁牛印。少室睦。无际派。追随甚久。闻浙翁唱道天童。袖香谒之。初见机道龃龉。翁移径山。师踵至。翁笑迎曰。汝来耶。一夕坐檐间。闻更三转入室。曳履而蹶。如梦忽醒。翌朝造翁室。翁举赵州洗钵盂话。师将启吻。翁遽止之。平生疑情。当下冰释。绍定戊子。四明制阃胡公。以小净慈致之。历住香山万寿雪窦育王净慈灵隐径坞八山。所至革弊支倾。广容徒众。道化大行。有云。十字街头石幢子。无你遮护处。一声江上侍郎来。无你回避处。衲僧家。早出暮入。脚前脚后。也须仔细。忽然筑著磕著。净慈拄杖。别有分付。又云。一升三合。拄杖头边。万水千山。草鞋跟底。未言先领。谁家灶里。无烟撩起。便行是处。井中有水。莫道空来又空去。许多途路不相孤。洗发精醒。可谓善说法要矣。景定四年。寿七十五而化。师法嗣颇众。而独云峰高止泓鉴二公。能振起师道云。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又,偃溪广闻者,侯官林氏子,年十八得度受具。初见铁牛印、少室睦、无际派,追随甚久。参浙翁于天童,针芥虽投,自知未契。及再参于双径,一夕坐檐间,闻更三转入堂,曳履而蹶,如梦初醒。诘朝入室,翁举赵州洗钵盂䛡,将启吻,遽止之,平生疑情忽焉冰释。绍定时,由净慈历香山、万寿、雪窦、育王、灵隐、径坞上。堂云:“赵州吃茶去,金牛吃饭来,龙门多上客,有人续得末后一句,许入阿字法门。”景定四年六月十四日寂。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如净,字长翁(《中国佛学人名辞典》),俗姓俞,明州苇江(今浙江宁波)人。初自芙蓉山至明州雪窦山谒智鉴禅师,相侍十五年。宁宗嘉定三年(一二一○)受请住建康府清凉寺。迁台州瑞岩寺、临安府净慈寺、庆元府瑞岩寺,再住净慈寺。晚受诏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为青原下十六世,雪窦智鉴禅师法嗣。约卒于理宗宝庆间,行脚四十馀年,卒年六十六(《语录·辞世颂》)。有《天童如净禅师语录》二卷、《天童如净禅师续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续语录》及所附《观音导利兴圣宝林寺入宋传法沙门道元记》。 如净诗,以辑自《语录》、《续语录》者依原卷次编为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号长翁。历主净慈等名刹,后奉敕住天童。嗣宗珏禅师。卒年六十六。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
如净禅师。字长翁。奇逸有远大志。受可印于足庵。不屑肥遁。广诸方便经。其笑詈者。皆脱略成器。故尝开会浙江左右。六坐名坊。而净慈天童最久焉。其升座曰。有问有答。矢尿狼藉。于是眉毛庆快。鼻孔轩昂。直得大地平沉。虚空迸裂。正当恁么时。且与宏智古佛相见。竖拂云。相见已了。合谈何事。从前汗马无人识。只要重论。盖代功开炉打圆相。召众曰。个是天童火炉。近前则烧杀。退后则冻杀。忽有汉出来道。作么生。㘞火炉动也。又曰。螟蛉子殪而逢蜾。祝之曰。类我类我。天童门下莫有类我者么。万里不挂片云。天地一团猛火。又曰。陆修静陶渊明文殊普贤。作圆相云。咦一款具呈。且道凭谁批判。若是孔夫子吾无隐乎。尔有觉禅者。亲依年久。夜分请决于净。净曰。我困倦旦去。明日为你说。觉念日月蹉跎。含涕而出。露立待旦。整威仪入室。净怜之。乃上堂曰。一个乌梅似本形。蜘蛛结网打蜻蜓。蜻蜓落了两边翼。堪笑乌梅咬铁钉。觉傍失声曰。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净便喝。识者称净险要。颇类云门。其缜密实如洞山。但未见禀承何人。或间请曰。师唱道多年。名满丛林。高足已阐化。方得法源委。乞明指示。净良久笑曰。涅槃堂里向汝道(有本云。涅槃堂里看)。又示众曰。古人大雪满长安。天童卖却者心肝。无神通菩萨猛劈。一椎千手眼大悲。捏怪多端还会么。狮子教儿迷子诀。老婆心切不相瞒。净年六十六。忽命侍者设香案。声鼓集众。拈香嗣足庵焉。其语曰。如净行脚四十馀年。首到乳峰。失脚堕于陷阱。此香今不免拈出。钝置我足庵大和尚。足庵名智鉴。鉴法嗣天童珏。珏嗣长芦清了。了字真歇。乃丹霞子淳入室之子也。是净为青原下十七世之正裔。初足庵鉴公为儿时。母与洗手痬。执鉴手曰。好似个甚么。鉴曰。似佛手。亲殁。即从长芦真歇禅师得度。珏首座器其进止端庄。以方便示鉴。鉴即隐象山。屏绝诸缘。一钁为伍。廓达玄旨。复就珏。珏可其见处。鉴住后。以枯淡集方来。晚年徙居雪窦座下。明眼衲子皓首相依。如净以柏子话请益鉴。鉴本色策之。净乃领悟曰。西来祖意庭前柏。鼻孔寥寥对眼睛。落地枯枝才𨁝跳。松罗亮格笑掀腾。鉴曰。老成持重为人天眼。声光暴耀非我所望。净既受记莂。乃重其师训。半生开化。不邀虚名。又疾时辈冒称越继。故临末际。方示法源。乃召众曰。六十六年。罪犯弥天。打个𨁝跳。活陷黄泉。咦从来生。死不相干。奄然长往。 赞曰。丹霞大隆洞宗之后。而冒滥之弊。骎骎有矣。长翁举措风规无。乃涂毒鼓不容侧耳。抑识法者惧乎。但其入理深谈。不滞玄微。真洞下狞龙。而云行雨施。讵可量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圆悟,号枯崖,福清(今属福建)人。能诗画,喜作竹石。理宗淳祐间住泉州光福寺,有《枯崖集》(《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卷一○《泉州重修兴福寺记》),已佚。《画史会要》卷三有传。今录诗二十九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福州福清人,号枯崖。宁宗庆元间住崇安开善院。性明澈,学贯儒释。能诗,善画竹石。有《枯崖集》。
释宗海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四一九
宗海,嘉定十六年住持全州湘山寺。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梵琮,号率庵。宁宗嘉定十二年(一二一九)住庆元府仗锡山延胜禅院。理宗绍定元年(一二二八)住南康军云居山真如禅院。为南岳下十七世,佛照德光禅师法嗣。有了见编《云居率庵和尚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 释梵琮诗,以辑自《语录》者及《语录》中单编的诗合编为一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善珍(一一九四~一二七七《续补高僧传》作生绍兴甲寅,卒嘉定丁丑,误提前了一个甲子),字藏叟,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东)人,俗姓吕。年十三落发,十六游方,至杭,受具足戒。谒妙峰善公于灵隐,入室悟旨。历住里之光孝、承天,安吉之思溪圆觉、福之雪峰等寺。后诏移四明之育王、临安之径山。端宗景炎二年五月示寂,年八十四。有《藏叟摘稿》二卷。事见《补续高僧传》卷一一、《续灯正统》卷一一。 释善珍诗,以日本宽文十二年藤田六兵卫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为底本,编为一卷。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善珍。字藏叟。泉之南安吕氏子。年十三落发。十六游方。至杭受具足戒。谒妙峰善公于灵隐。入室悟旨。后出住里之光孝。升承天。继迁安吉之思溪圆觉。福之雪峰。复以朝命。移四明之育王。临安之径山。上堂。灵云见桃花悟去。玄沙道。敢保老兄未彻。香严闻击竹悟去仰山道。祖师禅未会。禅和十个五双道。我此一门。全无肯路示。未知灵云香严在。要知二大老磨。醉我落花天。借他弦歌里。又据室云。这里便是问讯烧香。了来老僧身边。玄地底所在么。呆子你自钝置犹可。莫来钝置老僧。师法语无拘滞。大率类此。门人貌师真请题。挥云。参禅无悟。识字有数。眼三角似燕山愁胡。面百摺如赵婆呷醋。一著高出诸方。敢道饭是米做。生于绍兴甲寅。逝于嘉定丁丑。年八十有三。六住大刹。接纳良多。而入室得髓者。唯元叟端公一人而已。端之后法脉绳绳。至我明。尚有振起作师吼者。师之道。源远流长。可知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4—? 【介绍】: 名或作少嵩。宋僧。吉州庐陵人,字亚愚,一作号亚愚。宁宗嘉定五年,自穆湖买船由鄱阳九江往巴河,行程凡数月,每遇景感怀,因作《渔父词集句》。理宗绍定中,住嘉禾大云寺。另有集句《江浙纪行诗》。
全宋诗
释绍嵩,字亚愚,庐陵(今江西吉安)人。长于诗,自谦“每吟咏信口而成,不工句法,故自作者随得随失”。今存《江浙纪行集句诗》七卷,系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秋自长沙出发,访游江浙途中寓意之作。后应知嘉兴府黄尹元之请,主嘉兴大云寺。事见本集卷首自序。 释绍嵩诗,以汲古阁影宋抄本为底本,校以清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读画斋本)。新辑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
槜李诗系·卷三十
绍嵩字亚愚,庐陵人。绍定己丑,自长沙来。壬辰五月,嘉禾太守黄尹元以大云虚席,俾令承乏。有江浙纪行集句三百七十六首,离为七卷。自为序,称庐陵樵衲。
全宋文·卷七七五九
绍嵩(一一九四——?),一作少嵩,号亚愚樵衲,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定中自长沙游浙江,住嘉禾之大云寺。工诗,有《渔父词集句》二卷(存)、《江浙纪行集句诗》七卷(存)。见二书自序。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明律篇
广恩和尚。顺德路洺水贾氏子。元初祝发。为开元寺僧。其师亦知识。训督颇严。师至性过人。安纳凄紧。不见色词小异。勤勤汲汲。唯恐不得师心。及受具为大僧。振锡远游。参见名山老宿。精进勇猛。所过有去后之思。且戒行严谨。少言语。慎举动。三业肃然。六时如一时。兵马大元帅路通镇临。清信向佛乘。建净土寺。请师居之。人无贵贱远近。争致檀赀。金碧辉焕。如天成地涌。以师道风有素。所归翕然。故不待号召而至。策勉而成也。一日元帅。愿闻净土之说。师曰。心体自净。杂用浊之。用若能一。是名著体。体即净心。心外无二。土净心净。其理无二。通闻叹服曰。可谓要言不烦。表闻于朝。赐号护国兴理大师贾法宗大菩萨。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一
释广恩,字万安。姓贾氏,洺水人。生有佛性,年且冠,求出家,从经城法云壑祝发,又从晖公受具戒。学禅临城山,阅数载,游历诸方。还至枣彊,与大姓霍氏契,因结庵于其所居。自谓“行不坚洁,诚负佛恩”,乃辟谷,持大悲章句。不出户庭者五年。一日霍氏儿供鲜桃二枚,隆冬食之,遂多灵异。其邻火自却,攘暴自禁,鸡啄香而爇,牛受戒而驯,至于愈奇疾,扶危困,复冽泉于涸井,溢浙米于众供,皆前世所希见。尝诵经传,古义妙理,超然领悟。饭僧以亿万计,持犯不间,斋敬等视。甘陵有塔基,欲为治之,发土得石,记恩名焉,且获舍利,即其地建大道场。会开元虚席,郡僚率阖属缁素,请恩住持。盖自贞祐癸酉,中州板荡,所在萧条。说网罟而保郡县者,无几人逮。戊寅己卯以来,大兵频岁南出,而邢为冲,驲使络绎,穹帐迁卓,郡或不能容。以故九流流寓,行客往返,逆旅无所投,恩皆为之馆谷。他郡则父逋逃于前,子窥隙于后,独此一方,以恩之故,晏如也。玄风所扇,遐迩怀芳,元勋懿戚,豪门贵族,不爱金宝重币。以圆照塔因故基而崇起之,众不靳力,工不秘巧,辇饟不惮数千里,艰险万状,皆得平达,随度施用,靡不如意。曾未十稔,屹然崒嵂,突地矗空。虽瑶光永宁之盛,未易过此。癸卯仲冬十有八日示寂,春秋四十有九,腊三十,著有《密莲集》。度具戒僧千馀,寺众恒不啻万指,纪律如一。弟子万松述其行状,乞房山刘百熙为之碑铭,御弟忽必列以旨谕五路兵马史万户天泽立石。
释祖庐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四六六
祖庐,宝庆元年住持湘山报恩光孝禅寺。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了惠(一一九八~一二六二),蓬州蓬池(今四川仪陇南)人。年十九出家受具,初谒坏庵照于昭觉,后出三峡,由湖湘至江浙,谒浙翁琰、高原泉、无准范、石田董、妙峰善诸禅师。历住平江府定慧、温州雁山能仁、江州东林、庆元府天童景德、瑞岩山开善诸禅寺。理宗景定三年卒,年六十五。有《西岩了惠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大观撰《行状》。 释了惠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编为二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九八二
了惠,宝祐间为天童景德禅寺住持。
释元悟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六八七
元悟,台州白莲教寺僧人,绍定间住持天台山螺溪宝云传教院。编有《螺溪振祖集》一卷。宝庆二年刻《四明尊者教行录》行于世。见《四明尊者教行录》卷末,《螺溪振祖集》卷末。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净真(?~一二三九),从松江兴圣寺若平法师薙染,习贤首宗。理宗嘉熙三年(一二三九)游浙江诸刹,值钱塘江水泛溢,为止洪水而投身于海。赐号护国净真法师,立祠于杭之会灵。《补续高僧传》卷二○、《明高僧传》卷一有传。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净真未详姓氏。从松江兴圣寺若平法师薙染习贤首宗。嘉熙三年游浙江诸刹。因钱塘江坝毁江涛泛溢灾民。师以偈呈安抚使赵端明曰。海沸江河水接连。民居冲荡益忧煎。投身直入龙宫去。要止惊涛浪拍天遂投身于海三日而返。谓居民曰。我在龙宫说法龙神听受。此塘不复毁矣。语讫复投于海。赵端明感其德具闻于朝。敕赐护国净真法师。立祠于杭之会祠。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从松江兴圣寺若平法师薙染。习贤首宗。嘉熙三年。游逝江诸刹。因钱塘江坝毁。江涛泛溢灾民。师以偈呈安抚使赵端明曰。海沸江河水接连。居民冲荡益忧煎。投身直入龙宫去。要止惊涛浪拍天。遂投身于海。三日而返。谓居民曰。我在龙宫说法。龙神听受。此塘不复毁矣。语讫。复投于海。赵端明感其德。具闻于朝。敕赐护国净真法师。立祠于杭之会祠。
补续高僧传·遗身篇
其后嘉熙中。有曰净真者。亦捐身益物。有净师造垒代命之风。真。初礼吴松兴圣寺若平为师。游讲肆。得贤首宗旨。至钱塘。适江水大溢。塘崩坏。居民相顾。仓皇无所措手足。真以偈呈安抚赵端明曰。海沸江河水接连。居民冲荡益忧煎。投身直入龙宫去。要止惊涛浪拍天。遂投身于海。三日而返。谓众曰。我在龙宫说法。龙神听受。此塘不复崩矣。语讫复入于海。事闻于朝。敕赐护国法师。立祠于会灵。祀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净真,未详姓氏,从松江兴圣寺若平法师薙染,习贤首宗。嘉熙三年,游浙江诸刹,因钱塘江坝毁,江涛泛溢,飘荡居民,真以偈呈安抚使赵端明曰:“海沸江河水接连,民居冲荡益忧煎。投身直入龙宫去,要止惊涛浪拍天。”遂投身于海,三日而返,谓居民曰:“我在龙宫说法,龙神听受,此塘不复毁矣。”语讫,复投于海。赵端明感其德,具闻于朝,敕赐“护国净真法师”,立祠于杭之会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普度(一一九九~一二八○),号虚舟,俗姓史,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年十二,出家本郡天宁寺,继事东堂院龙溪祖信,后参无得通禅师得法。理宗淳祐初住建康府半山报宁禅寺。历住镇江府金山龙游禅寺、潭州鹿苑褒忠禅寺、抚州疏山白云禅寺、平江府承天能仁禅寺、临安府中天竺天宁万寿永祚禅寺、灵隐景德禅寺,终于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卒,年八十二。有净伏等编《虚舟普度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元释行端撰《行状》,《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有传。 释普度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编为一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八七八
普度(一一九九——一二八○),字虚舟,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史氏子。出家郡之天宁寺,继事武林东堂院祖信,后参无碍通公得法。出主金陵半山,润之金山;潭之鹿苑,抚之疏山,苏之承天。景定间住临安中天竺、灵隐。元世祖至元十四年,诏住径山。十七年卒,年八十二。著有《虚舟普度禅师语录》一卷(存)。事迹见该书卷末所附《行状》。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普度。字虚舟。维扬江都史氏子。稍长虽习世书。绝无处俗意。母识其志。俾依郡之天宁出家。毕将军与语。大奇之曰。此儿短小精悍。音吐如钟。他日法中向上爪牙也。携归武林。礼东堂院祖信。为受业师。执侍五年。奋志参方。初见铁牛印于灵隐。已而江东西。河南北。悉遍历焉。时无碍通。唱道饶州荐福。师决志叩请。其迁福严华藏。亦与之俱。入室次。通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师曰。金香炉下铁昆崙。通曰。将谓这矮子。有长处见解只如此。师曲躬作礼曰。谢和尚證明。若天童晦岩光。大慈石岩琏。虎丘石室迪。皆一见器异。留与法务。淳祐初。制府赵信庵。以金陵半山请出世。迁润之金山。潭之鹿苑。抚之疏山。苏之承天。景定间。贾太傅。奏补中天竺。复请旨升灵隐。至元丁丑。被命住径山。师说法。直捷简要。肩荷法门。老而无倦。尝云。万法是心光。诸缘惟性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又云。既无迷悟人了个甚么。无人契其机者。其住径山。值火馀。志图兴复。将有绪俄示恙。索笔大书曰。八十二年。驾无底船。踏翻归去。明月一天。遂寂。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
禅师普度者。出史氏。刊江人也。刊俗浮华。度不乐家居。邀正信友。出入僧伽蓝。结出世缘。熏久机熟。竟斩发焉。自号虚舟。入讲肆。精贯楞伽唯识。昼倦𠙥几假寐。梦游于俗。俗境宛然。佥有术士。相其面曰。公乃玉堂金马中客。何堕于僧数。度唾之曰。我既登释谱。不受你辈雌黄也。觉则汗流愧悚。于是废卷枯坐。不言者累日。同学请入筵。度曰。此非究竟。听之何为。且诸佛涅槃之旨。岂言诠能及哉。同学病其狂。度即负钵袋而去。遍走江南。诸有道名之社弗生怠忽。乃谒无得通禅师于常州之华藏寺。是日同谒者三十馀人。通公独许度参堂。度得入通公之室。每求佛法大意。通每低声曰。佛法尽有待无人处向你说。度益心疑。夜静私抵通公榻下。哀求不已。通又低声曰。将谓无人那。乃指度复自点胸数下。则瞑目悄然。度惊趋出。于是参究愈切。坐立如木偶人。会通公示众曰。破一微尘出大经。鸢飞鱼跃更分别。不将眼看将心看。已见重敲火里冰。度脱然省发于座下。通乃召度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度对曰。金香炉下铁昆崙。曰。将谓者矮子有甚长处。见解却只如此。度拜曰。谢和尚證明。通大喜之。度于是久侍华藏。师子相契。如水乳也。通公每勉度出世。度启曰。行道之日无穷。事师之期有限。师寿纵愈赵州。恐普度薄福。一旦填沟壑。再欲蒙师教诲。其可得乎。通公为之俛首恻然。公殁。度乃离华藏。经行石头城。夜宿袈裟院。适东西两房。争法产搆讼。数年不已。度释以片言。两僧悲泣悔过。俱以家业属度。度发笑而去。自此随方说法。或久或近。三十馀年如一日。尝示众曰。邪人说正法。正法悉皆邪。正人说邪法。邪法悉皆正。卓拄杖云。正耶邪耶。又卓云。说邪不说邪。向者里拣辨得出。黄金为屋未为贵。玉食锦衣何足荣。又曰。万法是心光。诸缘惟性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既无迷悟。了个甚么。千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值径山燬。朝旨以度居之。度年八十。力图兴复。巨细行役。尚自董焉。其谦让不遑。待后进如先辈。从未以老自称。不二载。径山落成。时元世祖庚辰也。度每逢通公忌日。必展真烧香进食垂涕。门下感之。率白首亲依。故唱和妙叶。冠绝一时。竺西坦归省于度。度大书一偈委之。俄就匡床化去。其偈曰。八十二年。驾无底船。踏番归去。明月一天。时坦居天童。天童及门复有怀信等。而大度公之声。盖怀信为松源岳五世之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