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96,分360页显示 上一页 241 242 243 244 245 247 248 249 250 下一页
释若观
释莹珂
释行诜
释道如
释道祖
释道言
释如珏(字 荆叟 )
释可湘(号 绝岸 葛 )
释净月
释妙源
释宗鍪(字 友云 王 )
释师保(号 野叟 )
释文雅(号 正庵 林 )
释普济( 张 )
其它辞典(续上)
释绍隆(别称 二甘露门 )释若观
释莹珂
释行诜
释道如
释道祖
释道言
释如珏(字 荆叟 )
释可湘(号 绝岸 葛 )
释净月
释妙源
释宗鍪(字 友云 王 )
释师保(号 野叟 )
释文雅(号 正庵 林 )
释普济( 张 )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八二五九
绍隆,理宗、度宗时闽僧,与石溪、偃溪、枯崖圆悟友善。历住喝石崖、锦溪报慈、延平含清诸寺,迁居光孝,后住鼓山。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绍隆和州含山人也。年九岁辞亲投佛慧院。六年得度受具足戒。精研律部。五夏而后游方。首访长芦信和尚得其大略而已。一日见有僧传圆悟勤禅师语至。隆读之叹曰。想口生液。虽未得浇肠沃胃。要且使人庆快。第恨未聆謦咳耳。遂至宝峰依湛堂。次见黄龙死心。然后参圆悟。一日入室。圆悟问曰。见见之时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悟忽举拳曰。还见么。隆曰见。悟曰。头上安头。隆闻脱然契證。悟曰。见个甚么。隆对曰。竹密不妨流水过。悟首肯之俾掌藏钥。有僧问于圆悟曰。隆藏主其柔易若此。乌能为哉。悟笑曰。瞌睡虎耳。后因圆悟退老回蜀。隆乃住邑之城西开圣。宋建炎结庐于桐峰之下。郡守李光延居彰教。次迁虎丘。道大显著。因追绎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为人之后不能躬行遗训。于义安乎。遂图像奉安题赞其上。达磨赞曰。阖国人难挽。西携只履归。只应熊耳月。千古冷光辉。百丈赞曰。迅雷吼破澄潭月。当下曾经三日聋。去却膏盲必死疾。丛林从此有家风。开山明教大师赞曰。春至百花触处开。幽香旖旎袭人来。临风无限深深意。声色堆中绝点埃。盖白云以。百丈海禅师创建禅规之功宜配享达磨。可谓知本矣。隆能遵行而为赞。又且发明其道。亦为知礼者欤。绍兴丙辰示微恙加趺而逝。塔全身于寺之西南隅。 系曰。北宋三佛并唱演公之道。惟佛果得其髓也。而入佛果之室坐无畏床师子吼者又不下十馀人。独后法嗣之绳绳直至我 明嘉隆犹有臭气。触人巴鼻者妙喜与瞌睡虎之裔耳。他则三四传便乃寂然无声。然此二老可谓源远流长者也。当时称二甘露门。不亦宜乎。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绍隆。和州含山人。九岁谢父母去家。依县之佛慧院。又六岁削发受具。又五岁而束包曳杖。飘然有四方之志。首谒长芦净炤禅师。参叩之间。景响有得。因阅圆悟语录。抚卷叹曰。想酢生液。虽未能浇腹沃胃。要且使人庆快。第恨未亲聆謦欬耳。至宝峰谒湛堂。叩死心于黄龙。死心机锋横出。诸方吞𦦨。非上上根。莫能当。而于师独器重称赏。众皆侧目。将趋夹山见圆悟。道龙牙。遇泐潭乾公之法子密公。相与甚厚。每研推古今。至投合处。抵掌轩渠。或若佯狂。议者。谓今之沩仰寒拾也。及见圆悟。圆悟移道林。师从焉。一日入室。圆悟引教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举拳曰。还见么。曰。见。圆悟曰。头上安头。师于此有省。圆悟叱曰。见个甚么。曰。竹密不妨流水过。圆悟肯之。自是与圆悟。形影上下。又二十年。斧搜凿索。尽得其秘。或。疑师道貌甚愞。问圆悟曰。隆藏主。柔易若此。何能为哉。圆悟曰。瞌睡虎耳。后归邑住城西开圣。建炎之扰盗。起淮上。乃南渡结庐铜峰之下。适彰教虚席。郡守李尚书光。延师居之。四年而迁虎丘。时圆悟以乱离归蜀。曩之辐凑川奔。一时后进。望山而趋。师每登座。从实吐露。一味平等。随根所应。皆惬其欲。故圆悟之道。复大振于东南。居三年感微疾。白众曰当以第一座宗达承院事。大书伽陀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所以佛法无有剩语。珍重。掷笔坐逝。绍兴六年丙辰五月也。住世六十。坐四十五夏。塔全身于山之阳。 曹洞氏之老秀公镇虎丘。明年始以官命。并西庵墟之徙其栋瓦椽梠。完寺坏屋。于是虎丘隆禅师之塔。破而复新。藩级崇宏。奥阈冥深。户容庭貌。炜焕赫奕。观瞻耸悦。如教复振。论者多秀公之义。颂声不期而作焉。惟禅师之道。于临济氏。为正胤的受。当教统之季。群宗遗支。微绝不嗣。独禅师众胄。曼衍天下。百年之间。以道德表兹山居。禅师之居者。父子弟昆。后先之踵相接也。然皆熟视其祖。凛然欲压。于颓檐仆壁之下。莫肯引手持一瓦一木。救其风雨寒暑。而秀公异氏也。独知尊教基。饬祠宇。致孝乎非己之祖。岂惟善善之公。足以灭党私。而矫薄俗。彼为人后。而遗其先者。视公之为宜何如也。 明河曰。师见圆悟。后以二亲垂白。居褒禅山。侍养者数年。住虎丘。追忆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为人之后。不能躬行遗训。于义安乎。遂图像奉安之。此二事。一载山志。一出传灯。见师隆本之厚。因读天隐修塔文。深感于中。何后嗣之不然也。故附其文于传末。示戒将来。且知秀公有作用人。恨无从考始末。可惜。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若观,居鸟镇嘉会寺,结十万人,同唱佛号。期先得生安养者,相次汲引,同入莲界。晚诵《法华》、《光明经》数十万部。偶尔示疾,索笔书偈而灭。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茔珂者,尝受业霅川瑶山,酒炙无所择,一日忽自念,梵行亏缺,且堕恶道。向同侣取戒珠,禅师所编《往生传》读之,大有感发,择一室面西设坐,绝食念佛。越三日,梦佛及大士告曰:“汝寿尚有十年,且当自勉。”珂白佛:“阎浮浊恶易失正念,所愿早生安养,承事众圣。”佛言:“汝志如是,后三日当迎汝。”至期,命众诵《弥陀经》,曰:“佛及圣众俱至。”寂然无声。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一
行诜亦学律于大智者也。初受具时,诵《四分戒本》,三日而通彻。后依智讲求仪范,住明庆寺,且二十年。偶寝疾,设西方佛像,向之念叩而瞑。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家称如虎者三人,神照本如,四明道如,与应如而三也。一夕,别大众,归寝而终,塔于寺西北隅,有教义名《指难集》。弟子崇先、怀志、白莲、慧仙皆足世其业。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
道祖首座者。成都人也。缁裘敝履。健于游操。乡音见圆悟。众笑之。然悟爱其品堪任大法。乃以即心是佛话。上下鞭策之。祖忽开悟。于是出语惊人。人莫测也。一日圆悟白众。以祖为堂中第一座。众窃议曰。老汉大有乡情在。祖辄为众入室。骋其石光电闪之机。素称强项魁杰者。皆为失色。尚馀二十许人。祖蓦击案问曰。生死到来如何回避。左右无对。祖掷下拂子。奄然脱去。众大惊。亟闻圆悟。悟至召曰。祖首座。祖张目视之。悟曰。抖擞精神。祖点首竟长往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一
道言,会稽人,灵芝元照弟子也。照详律仪,著述颇富。言从之究心毗尼,尽获所学。晚修净业,临灭前数日见二神长丈馀,谓言:“何不系念?”于是大集道俗称佛名三昼夜,忽升座说法,为众忏悔,至晓,即座而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如珏,字荆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圆悟五世孙痴钝法子。得法于天童颖禅师,继席。理宗端平中受诏自育王升住径山灵隐寺。《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三有传。今录诗三首。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如珏。字荆叟。婺州人。圆悟五世孙痴钝之子。初见痴钝。室中僧问。如何是佛。痴钝命师下语。师答。烂冬爪。即呈颂曰。如何是佛烂冬瓜。咬著冰霜透齿牙。根蒂虽然无窖子。一年一度一开花。痴钝笑而可之。后知遇穆陵。端平中。有诏。自育王升住径山。始开堂。乃述铭以谕众曰。幻身梦宅。空中物色。前际无穷。后际宁克。出此没彼。升沉疲极。未免三轮。何时休息。贪恋世间。因缘成质。从生至老。一无所得。根本无明。因兹被惑。光阴可惜。刹那不测。今生空过。来世窒塞。从迷至迷。皆因六贼。六道往还。三界匍匐。早访明师。亲觐高德。决择身心。去其荆棘。世自浮沉。众缘岂逼。研穷法理。以悟为则。心境俱捐。莫记莫忆。六根夷然。行住嘿嘿。一心不生。万法俱息。结夏谓众曰。我此一宗。正令全提。如暴风卒雨。鼓荡无前。石火电光。追奔不及。举意即迷源。抬眸已蹉过。不是目前法。莫生种种心。纵汝三种互修。剋期取證。第一头第三首。万拄千挣。转见气急。殊不知髑髅未具己眼。先明㘞地一声。千了百当。然虽如此。亲證者万无一二。错会者数有河沙。师见地高朗。不多让古人。然福德因缘。不无少逊。或云。师功用比圆悟益弘。或亦未之思耳。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如珏,字荆叟,婺人也。得法于天童颖禅师,继席后,上堂云:“新岁新击鼓,普施新法雨,万物尽从新,一一就规矩。普贤大士忻欢,乘时打开 门户,放出白象王,遍地无寻处。”拈柱杖曰:“唯有者个不属故新,等间开口呑郤法身。”掷下云:“是甚么?千年桃核里,原是旧时仁。”僧云:“如何是佛珏?”云:“烂东瓜。”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可湘(一二○六~一二九○),号绝岸,俗姓葛,台州宁海(今属浙江)人。参无准师范禅师得旨。理宗宝祐元年(一二五三),初住嘉兴府流虹兴圣寺。历住温州雁山能仁寺、越州九岩慧云寺、天台护国广恩寺、临安府崇恩演福寺、温州江心龙翔兴庆寺。度宗咸淳八年(一二七二),住福州雪峰崇圣寺,十年,客南山太清(《语录·示宗度禅者法语》)。后再住崇圣寺凡十年,谢院事,退居杭州宝寿寺。元世祖至元(原误作正,据原校改)二十七年卒,年八十五。为南岳下二十世,无准师范禅师法嗣。有《绝岸可湘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继灯录》卷三有传。 释可湘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合编为一卷。全宋文·卷七九八六
可湘(一二○六——一二九○),号绝岸,台州宁海(今浙江宁海)人,葛氏子。师无准师范禅师,嗣为南岳第二十世。历嘉兴府、温州、越州、临安府诸禅寺讲席,后驻锡福州雪峰崇圣禅寺。至元二十七年卒,年八十五。其弟子编有《绝岸可湘禅师语录》十卷,今存。见《绝岸可湘禅师语录》,《释氏疑年录》卷九。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八六四
净月,嘉熙元年为湖州报国寺监寺僧。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妙源。越州象山陈氏子。秉具观方。遇缘而省。见僧流逐物遗道。忧之形于色。乃曰。不耐尘劳。心曷繇制。愿习贱事。以调伏之。寓本州天宁寺。岁大饥。赤足踵化以资众。其师虚堂愚公。不肯下宰相吴潜。潜怒系之狱辱之。师奉之惟谨。有疑而问。随问而解。久之廓然。虚堂弹指曰。源乎。汝今太平矣。虚堂住径山。春秋已老。俾师首众。学子林立寮下。与之析微阐妙。甚得虚堂心。虚堂曰。是可不一出为人乎。力赞主平江荐严。内外事不一废。举鼓山国清。辞不就。就泉州水陆院。治若荐严。而人益信慕之。愀然曰。吾宁久于是。携锡以归。知者。又议定水。曰。源公行坚望高。使力请必不让。以素所往来者通意。乃欣然而来。道声益宏。或以儒释异同为问。师曰。同感物而动。汉儒失之。繇是有不同焉。儒以治人为学。佛以治心为学。治人治心。其迹有异。而其道未始不同。人或过于侈。师诫之曰。禄损则福益。盍慎诸而已。布衣铁服。终日尸坐。语彻机迅。奔电绝壑。不可遏制。稍敛戢则瞬息在几席间。禅人仰之。士人宗之。精于诗。然不肯表襮。旧筑在越之云顶。将终。愿解定水以归。且命毋建塔。毋火化。以任其坏。其徒弗忍。卒瘗之。至元十八年也。世寿七十有五。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九九八
宗鍪(一二○八——一二八七),字友云,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俗姓王氏。年十九出家,后参灵隐善禅师得法,住庐陵龙济寺。或以径山召,不赴。至元二十四年卒,年八十。见释惟则《友云禅师塔铭》(《天如惟则禅师语录》卷六,载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十七套第五册)。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六
宗鍪禅师者。号友云。姓王氏。庐陵人也。幼不茹荤。年十九。辞亲修大僧事。长者多器之。既而遍见大有道者。不事宗乘章句。独以睡梦。时不能作宰为忧。晋陵华藏善公迁灵隐。鍪南渡依之。踰年机不合。拟别参。未发。偶见僧读珍藏叟自赞。鍪亦随玩。乃咀嚼其语。始骇灵隐门贤非泛泛也。其词曰。参禅无悟。识字有数。眼三角似燕山愁。胡面百摺如赵婆呷。醋一著高出。诸方敢道。饭是米做。鍪遂坚志请益于善。而兄事于珍。久方契旨。辞去。道繇佛顶峰下。倦行憩山庄。磐石。爱其山林蓊蔚。指问庄叟。叟告曰。内有龙济古寺。先系修山主故址。今废鍪曰。居之可乎。庄叟曰。彼中狼虎甚多。师能居之。何不可。鍪竟剪棘缚茅以居。木食涧饮。或雪寒无宿。火日啖菖𧃏数寸而已。有时长笑而吟曰。山僧有分住烟萝。无米无钱莫管它。水似琉璃。山似玉。眼前尽有许来多。灵隐善公知之大喜。自题小相。以赠鍪曰。妙峰孤顶草离离。横按竹篦三尺铁。只许佛顶龙济知。父子不传真妙诀。于是有志之士。餐风而向之。因人建立丛社焉。鍪尝书门曰。除却眼耳鼻舌那个是你自己。若也道得许你。亲见龙济。其或未然。且居门外有对者。鍪皆叱逐之。珍藏叟闻而笑曰。恁么为人。其灵龟曳尾乎。虽然也是六月霜花。乃遣僧问曰。和尚曾接得几人。鍪曰。山僧失利。僧回举似藏叟。叟唯唯。乃疏辞径山。推鍪代之。鍪曰先师垄土未乾。遗训在耳。矧我龙钟无似之人。更何所图甘言软语。而与朱紫为邻哉。称病不起。鍪年八十。日不停务。夜据匡床。合众环听垂训。孜孜不倦。一日告众曰。先师春秋八十有四。吾年虽得企及。但法运衰矣。罪在我躬。言讫涕下。已而弹指一声曰。只此是别众语也。僧问。腊月三十日时如何。鍪曰。门无索债人。众悽然。请开末后方便。鍪曰。一灯在望。更无言说。大地平沉。虚空迸裂。泊然而化。塔于佛顶峰上。初道俗请建寿塔。鍪固止之曰。何哉老僧朝死夕埋。独污龙济一块土。不必寻山择地也。我每笑溺信形家。图穴兴旺。使圣贤法缘媚于黄土。顾而为之。岂初心乎。 赞曰。妙峰父子。始末行藏。不汇而符。所谓水月交罗。镜灯互入。岂可以孤峻而病之。易曰。十年乃字反常也。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八七二
师保,号野叟,嘉熙中住江西烂柯山古灵平寺。见所撰《禅月集后序》。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