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865,分325页显示  上一页  253  254  255  256  257  259  260  261  262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海指(影林 )
释海明(破山 )
释海玉(无瑕 )
释海白(法朗 慈涧 )
释深有(无念 )
释清
释清梵(竺音 )
释清荫(宏泉 )
释源昆(澹邃 )
释灵源(不二 )
释照御(参哲 )
释照梵(全初 )
释照楞(镜玄 )
释玄穆
释班的答( 刹帝利 )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三
海指,字影林,秀水古雪庵僧。有《松窗漫草》。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号破山,四川人,住嘉兴东塔寺。后归蜀。有《破山语录》。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四
释海玉,字无瑕,宛平人。历游五台,四至峨湄,明万历间来栖九华东岩摘星亭。自知时至,拈偈而逝,授命于徒,三年启缸,可复相见。至天启丙寅正月,其徒率众,如期发视,见其颜色如生,檀众闻风踵至,遂为塑金供养。廷枢何使君为捐资建塔。玉生正德八年癸酉,寂于天启三年癸亥,已百有二岁,今称百岁庵云。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二
海白,字法朗,号慈涧,崇德西林寺僧,明旷法孙

人物简介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麻城熊氏子。往五台伏牛。遍扣名宿。至庐山参大安。安曰。汝号甚么。师曰无念。安曰。那个是无念。师茫然。回山对友说。数年行脚事。友曰。何不问你自己。师曰。如何是自己。曰拿物非手。吃饭非口。一夕闻哭笑二声相触有省。入龙湖。同卓吾居士。到驷马山。有讲主至。士问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主讲罢。士对师曰。试说看。师拟对。士将师膝上一推曰。者个聻。师豁然。偈曰。四十馀年不住功。穷来穷去转无踪。而今穷到无依倚。始悔从前错用功。僧问如何是道之体。师曰。满口道不著。曰四大离散时如何。师竖起拳曰。者个不属四大。
释清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清公者。不知何许人。重兴南京永宁寺。以清苦自励。亲执劳役。寒暑无厌倦心。天子嘉其勤。授以左觉义。以尸祝釐。虽处荣遇。而苦节弥竖。一室萧然。朝夕称佛名号拜礼。求速超脱。忽所事大士像。放白光萦萦如丝缕。盘旋于室。至夜如秉烛。复梦。大士谓曰。尔以精心恳祷。宜即参访。了心为上。师拜受之。即掩关于弘济寺。提无字话。心念相依。胁不沾席者三年。忽一念不生。三世际断。经三日。夜见大千世界。光若琉璃。闻远鸡唱乃起。说偈曰。喔喔金鸡报晓时。不因他响讵能知。三千世界浑如雪。井底泥蛇舞柘枝。他日以偈呈善世古林香公。公喝曰。多嘴汉。明日特为师上堂。才竖起拂子。师随夺之。自是得无碍机。人不敢婴其锋。且言。人吉凶无不悬应。自奉极淡薄。每有金帛之供。视之漠然。悉付尝住为公。众须一心恳恳。为人惟恐不及。凡于法门无益之事。毫发不经念虑。所以兴永宁。莫大之功。举之如掇。实。自道行中来。非缘报偶然也。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三
清梵,字竺音,秀水东禅寺僧。有《半秋稿》。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三
(释照兼)弟子清荫,字宏泉,嘉兴蔡氏子。少聪敏薙发,外麓袭照。业以医鸣,于时而修持益力。因往平窑闻谷大师所,受具足戒。归请径山义航法师说《楞严》、《般若》诸经。有楚才者,重建圆通阁,未毕而殁,荫为勉力成之。复倡修大雄殿,木商倪作霖曾受病,几濒于危,为荫所全活,因施三百金,购大木以毕其愿。及荫寂,塔于西山月桂峰下。后数十年,开拓禅房,犹用其遗材不尽云。

人物简介

全粤诗
源昆,字澹邃。海阳人。住海丰万寿寺。事见民国温廷敬《潮州诗萃》闰编卷一。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师(安岳了悟)之嗣。曰灵源。字不二。凤阳薛氏子。神采颖秀。谒无际。授以无字话。久之有省。乐广安山水。结茅扁曰雪骨。方时太宗遣使纂修天下。及访仙释有显迹者。有司忽而不录。源作文自上之。中寓规讽。知州朱亨。恶其妄。奏之。取至京。下于理问状。甫及门。泊然脱化。上闻之叹曰。失此僧。朕无缘也。赐塔北门。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四
照御,字参哲。小容范氏子,幼具佛性,中夜拜大士像,额坟起不休。年十八,归依松石,后受具于巨德禅诵。而后腰镰负薪,与众作苦。经楼茶舍,位置楚楚,于深松文柀中,户牖澄碧。六时梵课,猿啼岛语,静中响答,极岩栖之致。坐腊四十二,寿六十四,预知归期,晏坐而逝。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二
照梵,字全初,乌程人。桐乡密印寺僧。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三
照楞,字镜玄,秀水宁庆庵僧。游黄叶之门。有《松月轩稿》。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淮阳僧。
释班的答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班的答者,亦作版的达,中印度迦维罗卫国人。姓刹帝利氏,原名萨曷梭室里,此云具生吉祥。幼性恬静,长乃出家于迦湿弥罗国苏啰萨寺。初习通教,明经律论,辩析精详,虽老师宿德多逊谢不及。然以言论非究竟法,乃笃修禅定,不出山者十数年。尝慕东方有五台清凉山为文殊应见之所,当往瞻礼。遂发足,从信度河,历突厥、屈支、高昌诸国,东行数万里,所涉国土,其王及臣庶多请受戒法。越四寒暑,始达甘肃。当元至正时,帝后王公颇崇佛旨,仰其高躅,不惮重译而来,遣人迎至京师,居吉祥法云寺。一时衲子翕然从化,而智光亦得投礼受业焉。元主问询以事,或对或否,礼接虽隆而机语不契。因往清凉,遂尔初志。明室龙兴,奄有区夏,杖锡来朝。太祖嘉其远至,召见奉天门,奏对称旨,锡以“善世禅师”之号,特颁银章,使总天下释教,命于钟山创庵居之。复谕礼部有愿从受戒法者,勿禁。车驾每幸钟山,必过其室,咨论道要,往往移晷。时赐诗篇,劳问甚至。丙辰秋,具启愿游名山,弘敷法旨,遂游宝陀罗伽山,登天目师子岩,溯彭蠡,跻匡庐,渡长淮,礼四祖五祖塔而还。谒太祖于华盖殿,天语温接,宠赍弥厚,每举其懿德硕行,宣谕僧众,使效法焉。于时从受法者八万馀人,施金币不可数计,悉以散布,囊无寸储。一日,召弟子智光、孤麻啰室里等,曰:“五台清凉是吾初愿,今因缘已毕,无他念矣。可将此梵书一帙与吾遗骸,分至彼处,以足吾志。汝其善护吾法,勿少懈怠。”以辛酉夏五月二十四日,示寂。事闻,赐祭阇维,获五色舍利无算,塔于聚宝门外,并建庙宇,车驾临视,赐名“西天寺”,表所自来也。后数十年,至宣德乙卯,大学士杨荣始为之铭,文词斐然,具见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