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96,分360页显示 上一页 257 258 259 260 261 263 264 265 266 下一页
僧辨才
僧逢(字 其原 )
僧道衍
僧道隐( 李 字 仲儒 号 月涧 )
僧馀泽(字 天泉 )
释云威( 侯 )
释信明(字 真觉 兴国大师 )
释元湛(号 秋江 )
释可公(号 宜行 )
释同新(字 仲益 号 月泉 )
释善柔( 弘教通理大师 )
释善达(字 本源 )
释圆护(字 念庵 )
释如玉(号 双溪布衲 )
其它辞典(续上)
僧至奂僧辨才
僧逢(字 其原 )
僧道衍
僧道隐( 李 字 仲儒 号 月涧 )
僧馀泽(字 天泉 )
释云威( 侯 )
释信明(字 真觉 兴国大师 )
释元湛(号 秋江 )
释可公(号 宜行 )
释同新(字 仲益 号 月泉 )
释善柔( 弘教通理大师 )
释善达(字 本源 )
释圆护(字 念庵 )
释如玉(号 双溪布衲 )
人物简介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住天台山寺。
人物简介
元诗纪事
辨才,吴僧。
人物简介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其原。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僧。海盐当湖人,俗姓李,字仲儒,号月涧。善画兰石墨竹。槜李诗系·卷三十
道隐,字仲儒,号月涧,海盐当湖镇人,俗姓李。其兰石师赵子固,墨竹宗王翠岩。
人物简介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天泉,吴江陆氏子,住吴之永定迁北禅寻奉召主杭之天竺晚归吴之大弘教寺方回录其奇句为长春集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云威,姓侯氏,太谷人。幼习儒术,高才博识,早有令誉。方及壮岁,舍业去浮,下发披褐,参最上乘。朋游讲肆,慧辩出伦。闻玉山博达公讲席之盛,走谒依之,为入室之子,久之遂承印證。会磐山法兴虚席,使云威接武。明年,新巢云轩,因以“巢云”自号。宣政院使脱公为请朝旨,更法兴为北少林寺。尝谓脱曰:“知人唯难,人实难知。知其难者,千中无一。”云开法施教,居止无怠。檀门仰德,寺规谨严。至正戍子八月二十三日,以疾告终,圆让为之记。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明律篇
信明。字真觉。五台清凉疃高氏子。依本山清凉寺正洪长老削染。年十四业讲有声。二十四受大戒。述论弘赞戒章。又著盂兰等钞。发义精朗。甚为时辈传诵。加以行门自严。诵戒读经。殊无少怠。元主召见。法沁宸衷。赐号兴国大师。授僧统之职。勉应之。非所愿也。后从庆寿海云和尚。咨决心要。颇有省发。然不以得所解而废所行。益自督厉。戒光高显。于时无两。自贵戚以下。至士庶人。从师受菩萨戒者甚夥。化风被河朔矣。六十九示寂。获舍利无数。正觉寺有遗行碑。存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元湛。号秋江。不知何许人。操守端靖。久从禅者游。有所发明。行息无定。一日杖锡至松岩。爱其山水深秀。不忍去。乃趺坐石上。荆棘围绕。风露凄苦。是夜有二虎。环其左右。若相卫护者。湛命之伏。虎皆伏。湛以手枕虎背熟睡。迟明虎去。如是者屡夕。山民闻之以为神。即其处创阿兰若奉之。湛不交世事。不应檀斋。虽皈依者踵继。开道之外。不杂尘俗一语。漠如也。将化别众。就龛说偈曰。洗浴著衣生祭了。跏趺宴坐入龛藏。花开铁树泥牛吼。一月长辉天地光。又谓其众曰。后十五年寺当火。启吾龛则火可止。至期果然。众匍匐开龛。见其神色如生。爪发皆长。复封固瘗之。或云。湛得法宝方山。断桥伦禅师之法孙也。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可公,号宜行,博综台宗,精脩止观,践履确实,悟理圆融。一夕因听雨,述偈曰:“檐前滴滴甚分明,迷处众生唤作声。我亦年来多逐物,春宵一枕梦难成。”未详其所终。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同新。字仲益。别号月泉。燕都房山郭氏子。从鞍山坚公祝发。能以苦行事众。日执役。夜读经。聪慧顿发。欲寻诸方。向同行诉参访之意。同行杂笑之。师不胜愤。书偈于壁而去。曰。气宇冲霄大丈夫。寻常沟渎岂能拘。手提三尺吹毛剑。直取骊龙颔下珠。谒清安方公。公问。欲行千里。一步为初。如何是最初一步。师叉手进前。公曰。果是脚根不点地。师拂袖便出。复见大明皓公。杖拂之下。多所资发。终以碍膺未尽。思还清安。方公固无恙。示以恶辣钳槌。又三年。方始豁然。晦迹未久。耆宿拥而归鞍山。海云简禅师寔为之首。林泉伦公。为引座度衣。一音才举。万众驩呼。大元皇帝御宇。帝师癹斯八。命师主济南灵岩寺。时云水四集。师毋德之。不无贤愚之别。繇是。口语纷然。师引退归鞍山。众遮留。不可。师。每念兵火荐经。藏教残阙。学士无从获睹其完。于是。厚损衣钵。并倡惬同志。自走江南购求之。载罹寒暑。跋涉艰难。始获全文而归。远近奔赴。皆得见闻随喜。不翅白马西来也。山东东西道提刑耶律公。相访以祖道迎。往济南观音院。结夏。师疾作矣。呼侍僧示以法要。说偈云。咄憨皮袋。兀底相殃。伎俩不解。思想全忘。来无所从。去亦无方。六凿空空。四达皇皇。且道。这个还有质碍也无。良久云。撒手便行。云天茫茫。偈毕俨然而逝。世寿六十有六。僧腊四十有五。师性豪迈。道眼清明。接运有机变。长韵语。善谈论。麈尾一扬。倾座耸听。终日而无厌也。且滑稽辩给。人不敢以轻率触。有雪窦持之风。茶毗时。送者万人。香花彩幡塞路不可行。非道化入人之深。乌能至是。诚一代英杰衲子也。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善柔。董氏。德兴之永兴人。七岁事永安广行大师。默诵金刚楞严诸经。二十入华严圆顿法门。领广严传戒大师戒法。去滋味绝华好。日课金光明经一部。礼佛百拜。深惟静念。孤征独诣。人莫能津测浅深。宪宗闻其名。赐号弘教通理大师。命主清凉大会于台山。释教都总统宝集坛主秀公。慕其德聘。摄华严讲席于京师。又传菩萨戒。于佛子山。及蔚罗黄楼诸刹。自是门人加进。法道半天下矣。师解悟深远。勇于为善。遑遑如不及。经之阙者。勒而补之。寺之废者。撤而新之。甃圮桥完坏路。为之不一而足。其于身也。蔬食饮水。敝衲容身而已。论者谓。师渊然若虚。退然若藏。萧条静深。无所愿乎。其外至于诱引慈济。则孳孳搰搰。如抱漏瓮沃焦釜。得其法者。莫不饱满慰喜。若涉万里而还其家。师之道。其可得而思耶。晚年住持奉圣州法云兰若。遂终焉。寿七十有二。僧腊三十有八。塔于寺之旁。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善达。字本源。仙居柴氏子。早年与及庵信公行脚。有高志。眼盖诸方。谒雪岩于大仰。随众无所咨请。后登双径。入云峰之室。久之蒙印可。师骨气超然。律身行己。老而弥笃。保宁净慈径山三刹。皆海内大道场。师以次临之。整丛林。御大众。皆有成绩可纪。丈室萧然。圆蒲之外。一物乌有。夜则孤烛。炷香安坐至旦。率以为常。又体所禀。与人异遇。严寒则衣絺绤。大热则衣缯絮。以馀资。建大圆院于东路半山。为云侣食息小憩之地。一日会众。叙平生行脚事毕。嗒焉长逝。二师同出云峰之门。皆有奇骨。真难兄弟也。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二
释圆护,字念庵,大理人也。因读《證道歌》有悟,段氏称为“弘辩大师”。护初号“无念”,后游大方见中峰,便以罗什捧钵,永嘉无念无生之旨扣之。护曰:“我之无念,异乎?其所闻什师过在绝念不起,永嘉过在任念自起,二者皆有念也。我无念者,心体灵明,湛寂不动,如水鉴像,如镜显物,未尝毫发隐也。惟洞彻法源者叵测,未易与缠情缚识者语也。”峰乃肯之,为作《无念字说》,并授三聚净戒而归,《广录》称为护藏主也。尝梦神人授书法,与松雪老人笔意同入三昧,为世所珍。闻其右手,自肘至腕,莹白如玉,然则笔力之精妙,信非偶然,故人称为“玉腕禅师”。所著有《磨镜法》,并所书《證道歌碑》及“佛都”二字,大径数尺,皆其真迹。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如玉。自匡庐至径山双溪。见陆羽泉上山麓森秀。遂结茅息影。持钵乞食。随缘化导。自号双溪布衲。久之。扶策登凌霄。依麓搆室。三年不下山。一日。遥睇吉祥峰五色瑞云曰。此中必有灵气。遂寻至峰阴之坡建寺。成丛林焉。后敕赐大安。一日。妙嵩禅师。戏以诗悼之曰。继祖当吾代。生缘行可规。终身尝在道。识病懒寻医。貌古笔难写。情高世莫知。慈云布何处。孤月自相宜。师读毕。举笔答曰。道契平生更有谁。閒乡于我最心知。当初未欲成相别。恐误同参一首诗。投笔坐去。六十年后。塔户自启。真容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