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引产(引產)  拼音:yǐn chǎn
为使孕期过长、妊娠毒血症等孕妇能顺利生产,利用药物使子宫发生收缩,称为「引产」。
《漢語大詞典》:粗刺
(1).植物茎、叶上的针刺。 唐 杜甫 《园官送菜》诗:“一经器物内,永掛麤刺痕。”
(2).指文词的粗放刺人。 宋 俞文豹 《吹剑录》:“此词虽麤刺,而局段高。”
《漢語大詞典》:毒钩(毒鈎)
指某些动物(如蝎子)尾部能注射毒液的钩状针刺。
《國語辭典》:麻醉  拼音:má zuì
1.医学上为便于施行外科手术,或其他剧痛的处置,而使用药物诱生局部性或全身性丧失感觉的方法。
2.比喻利用某种方式,使某方面的意识模糊,藉以忘掉伤痛。如:「自从母亲因车祸去世,他就经常喝酒来麻醉自己。」
《漢語大詞典》:进针(進針)
谓针灸时针刺入穴位的深度。《人民日报》1969.9.16:“新针法与旧针法相比较,它的显著特点是取穴少、不留针、进针深、刺激强。”
《漢語大詞典》:针刺麻醉
简称“针麻”。根据针刺具有镇痛和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通过对腧穴的刺激,使病人能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具有使用安全、生理干扰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术后伤口疼痛轻等优点,但尚存在镇痛不全、肌肉松弛不够满意等问题。
《漢語大詞典》:针术(針術)
针刺治病之术。宋书·鲁爽传:“ 天祚 ( 程天祚 )妙善针术, 燾 ( 拓跋燾 )深加爱赏。”
分類:针刺治病
《漢語大詞典》:针史(針史)
唐 末至 宋 盛行针刺之俗,市井无赖有在己身刺生平经历等者,号为“针史”。 宋 陶谷 清异录·针史:“自 唐 末,无赖男子以札刺相高,或铺《輞川图》一本,或窃 白乐天 罗隐 二人诗百首;至有以平生所歷郡县饮酒蒱博之事,所交妇人姓名齿行第坊巷形貌之详,一一标表者,时人号为针史。”
《漢語大詞典》:针扎(針扎)
(1).用针刺。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 小刘 拧着头,想过去想过来,心像针扎。”
(2).做针线时用来在较厚的织物上戳眼的小锥子。 梁彦 熊塞声 《巧媳妇》:“嘿,真俊哪,大襟儿上还有个小针扎!” 杲向真 《妈妈割麦去了》:“他把金光闪闪的顶针套在自己的大拇指上,把一缕花线挂在自己的脖子上,又顺手抓起了‘针扎’。”
《國語辭典》:扎针(扎針)  拼音:zhā zhēn
中医指用针刺人体经穴,以达到医疗的效果。
《漢語大詞典》:头针疗法
用短毫针在头皮的特定刺激区密集针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主要用于治疗脑源性疾患所引起的肢体瘫痪、麻木、感觉异常以及共济失调、舞蹈震颤、失明、失语等。也可治疗内脏疼痛、皮肤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
《漢語大詞典》:挑痧
民间疗法。以针刺有关穴位,可治中暑。 清 俞樾 《茶香室四钞·挑草子》:“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云:‘草子,即寒热时疫。南中吏卒小民不问病源,但头痛体不佳,谓之草子,不服药,使人以小锥刺唇及舌尖出血,谓之挑草子……’按世间有挑痧之法,当即此类。”
《国语辞典》:针灸麻醉(针灸麻醉)  拼音:zhēn jiǔ má zuì
一种中医利用针刺刺激穴位的麻醉法。此法可使病人在手术时保持意识清醒,并且不靠任何药物即可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也称为「针麻」。
《国语辞典》:纹眉(纹眉)  拼音:wén méi
以针刺染眉毛,使眉形固定并长久维持浓密。如:「为了省却化妆时的麻烦,她决定去纹眉。」
《国语辞典》:枝针(枝针)  拼音:zhī zhēn
植物特化成坚硬木质针刺状之茎枝。有时亦泛指生长于茎上的刺状构造。如皂荚树等。也称为「棘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