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弹针(弹针)  拼音:tán zhēn
一种中医针灸针刺手法。其方法是在针刺入体内后用指头轻弹针柄,使针体的下部出现轻度震动。
《漢語大詞典》:针治(針治)
针灸治病。 阿英 《敌后日记摘抄·八月五日》:“ 岳夏 同志来,谈及 毅 儿病,谓可用军长名义函卫生部,请其针治。”
分類:针灸治病
《漢語大詞典》:针生(針生)
唐 代太医署中向针博士学习针灸疗法的人员。旧唐书·职官志三:“针博士掌教针生以经脉孔穴,使识浮沉涩滑之候,又以九针为补泻之法。”
《漢語大詞典》:进针(進針)
谓针灸时针刺入穴位的深度。《人民日报》1969.9.16:“新针法与旧针法相比较,它的显著特点是取穴少、不留针、进针深、刺激强。”
《漢語大詞典》:玉枕穴
亦省称“ 玉枕 ”。 针灸穴位名。位于后头部,当枕外粗隆上缘外侧。《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膀胱经穴歌》:“五处承光接通天,络却玉枕天柱边。”《医宗金鉴·膀胱经分寸歌》:“承通络却玉枕穴,后循俱是寸五行。”注:“从络却后行一寸五分,玉枕穴也。”
《國語辭典》:针剂(針劑)  拼音:zhēn jì
医药上指注射用的药物。
《漢語大詞典》:针饵(針餌)
针灸和药物。 清 葆光子 《物妖志·兽·狐》:“初, 任氏 加宠奴以病,针饵莫减,其母与 缅 忧之方甚。”
《漢語大詞典》:筑宾(築賓)
人体穴位名。《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阴维脉穴歌》:“阴维之穴起筑宾,府舍大横腹哀循,期门天突廉舌本,此是阴维脉维阴。”《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足部主病针灸要穴歌》:“隐白主治心脾痛,筑宾能医气疝疼,照海穴治夜发痓,兼疗消渴便不通。”
针灸经穴名。 晋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卷三:“筑宾,阴维之郄,在足内踝上腨分中。刺入三分,灸五壮。”
《漢語大詞典》:挑治
(1).挑挖治病。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 高辛氏 ,有老妇人居於王宫,得耳疾歷时。医为挑治。出顶虫,大如茧。”
(2).指针灸方法之一。即用针将穴位或体表反应点的表皮刺破以治病。
《漢語大詞典》:延年火
针灸的异称。 宋 陶谷 清异录·药:“凡病膏肓之际,药难効,此鍼灸之所以用也。鍼长於宣壅滞,灸长於导气血,古人谓之‘延年火’,又曰‘火轮三昧’。”
分類:针灸
《高级汉语词典》:郤穴
孔穴
《国语辞典》:针饵莫减(针饵莫减)  拼音:zhēn ěr mò jiǎn
针灸服药都无法减轻病情。唐。沈既济《任氏传》:「初,任氏加宠奴以病,针饵莫减。」
《国语辞典》:针灸铜人(针灸铜人)  拼音:zhēn jiǔ tóng rén
以铜铸造并刻有针灸穴位的人体模型,供教学与考试之用。宋时针灸医学已相当进步,铸有针灸铜人两座,一座南宋时遗失,一座清庚子之役,为日人掠去,现存东京博物院。也作「针灸铜人」。
《国语辞典》:退针(退针)  拼音:tuì zhēn
针灸时,针入体内一定的部位后,逐渐由深至浅,退至皮肤表面以下,称为「退针」。
《国语辞典》:八会穴(八会穴)  拼音:bā huì xuè
针灸上依人体的腑、脏、脉、髓、筋、骨、血、气八个穴位的作用而命名,分别为太仓穴、章门穴、太渊穴、绝骨穴、阳陵泉穴、大杼穴、膈俞穴、膻中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