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45,分90页显示  上一页  29  30  31  32  33  35  36  37  3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斋钟衙鼓
五分钟热度
五鼎万钟
五声五钟
悟钟山铭
舞钟逵
舞钟逵
无常钟
枱钟
庭聚歌钟
跳钟逵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
通知钟律
天文钟
掩耳盗钟
《漢語大詞典》:斋钟衙鼓(齋鐘衙鼓)
斋堂的钟声和官衙的鼓声。比喻单调乏味的生活。 清 汪琨 《水龙吟·送龚璱人出都》词:“彼此斋鐘衙鼓,料难忘,分襟情绪。”
《漢語大詞典》:五分钟热度(五分鐘熱度)
比喻因一时冲动而产生的短暂热情。 梁启超 《第十度的“五七”》:“义和团式的爱国心本质好不好另属一问题,但他的功用之表现,当然是靠‘五分钟热度’。” 鲁迅 《华盖集·补白》:“聪明的批评家,大概快要提出照例的‘五分钟热度’说来了罢。”
《漢語大詞典》:五鼎万钟(五鼎萬鐘)
指高官厚禄。 明 宋濂 《永思堂记》:“依依嫪恋,如羊之跪乳,鸟之反哺,其乐将无涯,视五鼎万鐘若不能过之。”
分類:高官厚禄
《分类字锦》:五声五钟(五声五钟)
管子:昔黄帝以其缓急作五声,以政五钟。一曰青钟,大音,二曰赤钟,重心,三曰黄钟,洒光,四曰景钟,昧其明,五曰黑钟,隐其常。注:自大音重心以下皆钟名。
分类:
《分类字锦》:悟钟山铭(悟钟山铭)
唐书郑钦说传:钦说通历术博物。初梁太常任昉。大同四年七月。于钟山圹中得铭曰。龟言土。蓍言水。甸服黄钟启灵址。瘗在三上庚。堕过七中已。六千三百浃辰交。二九重三四百圯。当时莫能辨者。因藏之。戒诸子曰。世世以铭访通人。有知之者。吾死无恨。昉五世孙升之。隐居商洛。写以授钦说。钦说出使。得之。于长乐驿,至敷水三十里而悟曰:卜宅者廋𦵏之岁月,而先识墓圯日辰。甸服,五百也。黄钟,十一也。繇大同四年,郤求,汉建武四年,凡五百一十一年。𦵏以三月十日庚寅,三上庚也。圮以七月十二日己巳,七中已也。浃辰,十二也。建武四年三月,至大同四年七月,六千三百一十二月,月一交,故曰六千三百浃辰交。二九,十八也,重三六也。建武四年三月十日,距大同四年七月十二日,十八万六千四百日,故曰二九重三四百。圯升之大惊,服其智。
分类:博学
《漢語大詞典》:舞钟逵(舞鍾馗)
(1).谓扮作 锺馗 舞蹈。参见“ 舞判 ”。
(2).一种装有机关的木制捕鼠器。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 庆历 中,有一术士姓 李 ,多巧思。尝木刻一‘舞 钟馗 ’,高二三尺,右手持铁简,以香饵置 钟馗 左手中,鼠缘手取食,则左手扼鼠,右手用简毙之。”
《國語辭典》:舞判  拼音:wǔ pàn
宋代装扮钟馗、判官等形象的舞蹈百戏。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爆仗一声,有假面长髯展裹绿袍靴简如钟馗象者,傍一人以小锣相招和舞步,谓之舞判。」也称为「舞判官」。
《高级汉语词典》:舞钟逵
扮作钟馗舞蹈
《漢語大詞典》:无常钟(無常鐘)
见“ 无常鐘 ”。
亦作“ 无常钟 ”。 古代佛寺为死者送终而撞击的钟。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无常钟:“《欧阳诗话》有讥 唐 人‘半夜钟声到客舡’之句云:半夜非钟鸣时,或以谓人之始死者,则必鸣钟多至数百十下,不復有昼夜之拘,俗号‘无常钟’。”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时 慧日 、 东灵 二寺,已为亡人撞无常鐘。”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二折:“是无常鐘,死了人便撞这鐘。”
《漢語大詞典》:枱钟(檯鐘)
座钟。放在桌子上用的时钟。
分類:桌子时钟
《分类字锦》:庭聚歌钟(庭聚歌钟)
韦嗣立 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诗 累迁登御府,移拜践名卿。庭聚歌钟丽,门罗棨戟荣。
分类:贵盛
《漢語大詞典》:跳钟逵(跳鍾馗)
旧时民间一种习俗。 清 顾禄 清嘉录·跳锺馗:“丐者衣坏甲胄,装 钟馗 ,沿门跳舞以逐鬼,亦月朔始,届除夕而止,谓之‘跳钟馗’。”
分類:民间习俗
《國語辭典》:铜山西崩,洛钟东应(銅山西崩,洛鐘東應)  拼音:tóng shān xī bēng,luò zhōng dōng yìng
汉武帝时,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东方朔预测山恐会崩毁,故钟先鸣。三日后果有山崩绵延二十馀里。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句下刘孝标注引《东方朔传》。比喻重大事件,彼此互相感应,互相影响。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三。槐西杂志三》:「此义易明。铜山西崩,洛钟东应,不以远而阻也。」
分類:在后
《分类字锦》:通知钟律(通知钟律)
后汉书律历志:元始中,博徵通知钟律者,考其意义,羲和刘歆典领条奏,前史班固取以为志。
分类:审音
《國語辭典》:天文钟(天文鐘)  拼音:tiān wén zhōng
特殊机械设计的时钟,以显示例如日、月、行星位置,黄道星座等天文资讯。
《國語辭典》:掩耳盗钟(掩耳盜鐘)  拼音:yǎn ěr dào zhōng
比喻自欺欺人。参见「盗钟掩耳」条。《资治通鉴。卷一八四。隋纪八。恭帝义宁元年》:「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