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居庸关(居庸关)  拼音:jū yōng guān
位于河北省昌平县西北的关口。为长城的要隘,有平绥铁路经过。
《国语辞典》:景泰  拼音:jǐng tài
1.县名。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东北,长城之南,黄河之西。经济以农牧业为主,产小麦、谷物、瓜类及马、羊皮毛等。亦产煤、石膏等矿产。
2.明代宗的年号(西元1450~1457)。
《国语辞典》:徐浩  拼音:xú hào
人名。(西元703~782)字季海,唐长城(今浙江长兴)人。曾仕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善书法,论者谓其「锋藏画心,力出字外」。笔力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卒谥定。
《国语辞典》:洋河  拼音:yáng hé
河川名。位于河北省抚宁县境,源出长城外,南流经县西入海,入海处名洋河口。也作「阳河」。
《漢語大詞典》:塞表
犹塞外。指 长城 以北的地区。 三国 魏 曹操 《表论田畴功》:“ 畴 帅兵五百,启导山谷,遂灭 乌丸 ,荡平塞表。”北史·吐谷浑传:“ 伏连筹 内修职贡,外并 戎 狄 ,塞表之中,号为强富。”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三:“曩者塞表省方,羣 胡 反噬,矢流君侧,围甚 平城 。”
《國語辭典》:口北  拼音:kǒu běi
长城以北地区,主要包括张家口以北的河北省北部和内蒙古中部。因长城关隘多称口,如古北口、张家口,故称为「口北」。也称为「口外」。
《國語辭典》:口外  拼音:kǒu wài
长城以北地区,主要包括张家口以北的河北省北部和内蒙古中部。因长城关隘多称口,如古北口、张家口,故称为「口外」。也称为「口北」。
《漢語大詞典》:古北口
长城 隘口之一。在 北京市 密云县 东北,为古代军事要地。 宋 欧阳修 《重赠刘原父》:“ 古北岭 口踏新雪, 马盂山 西看落霞。” 明 徐渭 《代知清丰沈公祀碑》:“会虏入 古北口 ,逼都城。” 清 顾炎武 昌平山水记:“ 唐庄宗 取 幽州 , 辽太祖 取 山南 , 金 之破 辽 兵、败 宋 取 燕京 ,皆由 古北口 。”亦省作“ 古北 ”。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国猷:“ 居庸 、 古北 、 松亭 等关,北瞰沙漠,南引 江 淮 。”
《國語辭典》:口子  拼音:kǒu zi
1.关口,出入要隘之处。元。李直夫《虎头牌》第三折:「自从到的这夹山口子呵,无甚事,正好吃酒。」《水浒传》第六一回:「离小人店不得二十里路,正打梁山泊边口子前过去。」
2.破裂处。多指伤口。如:「昨儿一不小心在手上划了一道口子。」
3.船上的帆。《儒林外史》第四三回:「大爷吩咐收了口子,弯了船。」
《漢語大詞典》:西口
(1).指 山西省 长城 诸口。以别于“北口”。
(2). 张家口 的别称。 老舍 《赵子曰》第一:“他的皮袍,从‘霜降’穿过‘五七国耻纪念日’,半尺来长的雪白麦穗,地道 西口 老羊皮。”
《漢語大詞典》:边垣(邊垣)
犹边墙。指 长城 。 明 张居正 《答边镇巡抚高凤渚》:“正月承翰示,未及具復,兹又示 神 利 二堡工完,及 阳方口 边垣奏报疏,即下所司议覆矣。”明史·蔡天祐传:“ 天祐 以藩禄久缺,又岁当缮边垣,用便宜增淮盐引价。” 清 李调元 《蛱蝶词》:“今年知我在边垣,飞飞异地来相唁。”
分類:长城
《国语辞典》:宣化县(宣化县)  拼音:xuān huà xiàn
县名。位于内外长城的中间,滨洋河北岸,为平绥铁路上大站。为明代的九边重镇之一。民国二年裁府存县。附近煤、铁矿均丰。所产珍珠葡萄极为有名。
《漢語大詞典》:平型关(平型關)
在 山西省 繁峙县 东北边境。长城要口之一。古称 瓶形寨 , 金 时称 瓶形镇 , 清 时称 平型岭关 ,后改今称。地势险要,为 晋 北交通要冲。抗日战争时,八路军于1937年9月在此伏击 日本 侵略军,歼灭 日 军三千多人,缴获大量武器和军用品,打击了 日 军的气焰。 陈毅 《过太行山书怀》诗:“ 平型 雁门 捷, 阳堡 显奇迹。”
《漢語大詞典》:外三关(外三關)
明 代以今 河北 境内沿外长城的 雁门关 、 宁武关 、 偏头关 为“外三关”。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直隶一·山川险要》:“国家以 雁门 、 寧武 、 偏头 为外三关,而 居庸 、 紫荆 、 倒马 为内三关。”
《漢語大詞典》:塘沽协定
1933年,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长城各口,并经冷口、滦东地区直逼天津。5月31日,国民党政府派熊斌与日本关东军代表冈村宁次在塘沽(今属天津)签订卖国的停战协定,将冀东地区划为非武装区域。这样,日军在察北、冀东地区可自由出入,以便利其控制华北。这一协定史称《塘沽协定》
《国语辞典》:牙管一双(牙管一双)  拼音:yá guǎn yī shuāng
晋范岫为官以廉洁著称,为长城令时,有梓材巾箱,用数十年而不改换;在晋陵时唯作一双象牙制笔管的毛笔。见《南史。卷六○。范岫传》。后以牙管一双比喻官吏清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