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13,分235页显示 上一页 203 204 205 206 207 209 210 211 212 下一页
慈恩寺沙门
张九龄(字 子寿 号 曲江 尊号 唐曲江公 始兴公、始兴县伯、曲江男 别称 贤相 文献 )
僧义忠( 尹 号 空门奇童 )
大门艺
王羡门
于邵(字 相门、德门 别称 于卲 常山公 )
僧皎然(别称 清昼 谢 号 释门伟器、释门伟器哉 世称 长生和尚 字 皎然、如昼 昼 )
何起门
西门珍
苗发(世称 大历十才子 龙门县开国男 )
僧道悟( 张 号 名蓝、天皇门风 )
普门子( 何 )
武元衡(字 伯苍 临淮郡公 忠悯 )
王智兴(字 匡谏 雁门郡王 )
其它辞典(续上)
刘祎之(字 希美 世称 北门学士 )慈恩寺沙门
张九龄(字 子寿 号 曲江 尊号 唐曲江公 始兴公、始兴县伯、曲江男 别称 贤相 文献 )
僧义忠( 尹 号 空门奇童 )
大门艺
王羡门
于邵(字 相门、德门 别称 于卲 常山公 )
僧皎然(别称 清昼 谢 号 释门伟器、释门伟器哉 世称 长生和尚 字 皎然、如昼 昼 )
何起门
西门珍
苗发(世称 大历十才子 龙门县开国男 )
僧道悟( 张 号 名蓝、天皇门风 )
普门子( 何 )
武元衡(字 伯苍 临淮郡公 忠悯 )
王智兴(字 匡谏 雁门郡王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1—687 【介绍】: 唐常州晋陵人,字希美。刘子翼子。少以文辞称,直昭文馆。高宗上元中迁左史、弘文馆直学士,与元万顷等入禁中编书,并参决奏疏,以分宰相权,时谓“北门学士”。仪凤中拜检校中书侍郎。武则天垂拱三年谓太后宜归政,遭告发,问官审讯出示太后敕,祎之曰:“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旋赐死。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13—687 字希美,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少与孟利贞、高智周、郭正一俱以文辞知名,时人号“刘、孟、高、郭”,同直昭文馆。高宗上元中,为左史、弘文馆直学士,与元万顷等皆召入禁中,论次新书。又密令参决时政,以分宰相之权,时谓“北门学士”。仪凤二年(677),转中书侍郎,兼豫王府司马。流巂州,数年后召为中书舍人。转相王府司马,检校中书侍郎。武后临朝,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垂拱三年(687),得罪武后,赐死于家。睿宗即位,追赠中书令。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旧唐书·经籍志下》著录文集70卷(《新唐书·艺文志四》作50卷),已佚。《全唐诗》存诗7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或678—740 【介绍】: 唐韶州曲江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擢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先天元年道侔伊吕科登第,授左拾遗,迁左补阙。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称贤相。二十四年为李林甫所谗,罢相,出为荆州长史。卒谥文献。有文名,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称。有《曲江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8—740 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武后神功元年(697),登进士第,授校书郎。玄宗先天元年(712),中道侔伊吕科,授左拾遗。后历官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桂州都督、集贤院学士、中书侍郎等职。开元二十一年(733)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翌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为著名贤相。二十四年,受李林甫排挤,罢相。次年贬为荆州长史,在州以文史自娱,不戚戚于怀。二十八年病卒。年63岁(两《唐书》本传均作68岁,误)。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及近年于韶关发现之《张九龄墓志铭》。九龄工诗能文,文长于碑志,诗格调清雅,兴寄深婉,其《感遇》十二首,与陈子昂诗齐名。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唐初五言古,犹沿六朝绮靡之习,唯陈子昂、张九龄直接汉魏,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复古之功大矣。”至其古近体写景抒情诸作,清淡和雅,兴象玲珑,前人以为实开王、孟、储、韦一派。《诗薮》内编卷二云:“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今存《曲江张先生文集》20卷。《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全粤诗·卷七
张九龄(六七八 — 七四〇),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唐中宗景龙元年(七〇七)进士,始授校书郎。又以道侔伊吕科策高第,迁左拾遗,调左补阙、司勋员外郎。以才鉴为宰相张说所亲重,进中书舍人。玄宗开元十四年(七二六),张说罢官,改九龄太常少卿,出为冀州刺史,以养母,请改洪州都督,徙桂州都督,摄御史中丞、岭南按察兼选补使。以拟奏章称旨,诏擢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迁工部侍郎,知制诰。二十一年冬,晋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固辞,不许。次年,迁中书令,知院事。为李林甫所忌,又以谏阻进用张守圭、牛仙客而遭潜构,罢为尚书右丞相,寻再贬荆州长史。开元二十八年,请拜扫南归,五月七日,病卒于故里。追赠荆州大都督,谥“文献”。有《曲江集》二十卷。事见徐浩撰碑铭。《旧唐书》卷九九、《新唐书》卷一二六有传。唐诗汇评
张九龄(673-740),—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武后长安二年(702)擢进士第,又连登材堪经邦及道侔伊吕科,授左拾遗。玄宗开元十一年,累迁至中书舍人。寻出为冀州刺史,改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充岭南道按察使。召拜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再迁中书侍郎,二十一年以本官同平章事,累封始兴县伯。因李林甫排挤,于开元二十五年眨荆州长史。卒,谥文献。九龄为开元贤相之一,其诗词采富艳,而情致深婉。有《曲江集》二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三卷。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三
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擢进士。始调校书郎。以道侔伊吕科策高第。开元十一年拜中书舍人内供奉。封曲江男。二十一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书令。累封始兴县伯。左迁荆州大都督长史。卒年六十八。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献。建中元年加赠司徒。
作品评论
《唐诗品》
曲江藻思翩翩,体裁疏秀,深综占意,通于远调,上追汉魏而下开盛唐,虽风神稍劣而词旨冲融,其源盖出子古之平调曲也。自馀诸子、驰志高雅,则峭径挺出,游泳时波,则蘼芜莫剪,安能少望其风哉?近体诸作,绮密闲澹,复持格力,可谓备其众美。虽与初唐作者骈肩而出,更后诸名家,亦皆丈人行也。而况节义相先,称古之遗直者耶!唐音癸签
张曲江五言以兴寄为主,而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磬含风,晶盘盛露,故当于尘外置赏。《唐诗观澜集》
曲江长律,鸣鸾佩琼,万象咳吐,与明皇诗赓歌倡答,如律吕之相应,可谓一德一心。《唐诗别裁》
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洛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四库全书总目》
九龄守正嫉邪,以道匡弼,称开元贤相,而文章高雅,亦不在燕、许诸人下。《新唐书·文艺传》载徐坚之言,谓代文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而窘边幅。今观其《感遇》诸作,神味超轶,可与陈子昂方驾;文笔宏博典实,有垂绅正笏气象,亦具见大雅之遗,坚局于当时风气,以富艳求之、不足以为定论。石洲诗话
曲江公委婉深秀,远出燕、许诸公之上、阮、陈而后,实推一人,不得以初唐论。《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张曲江襟情高迈,有遗世独立之意,《感遇》诸诗,与子昂称岱、华矣。昭昧詹言
张曲江以风雅之道,兴寄为上,故一篇一咏,莫非兴寄,此意是矣。然僻者为之,则又入于空泛,捕风捉影,似是而非。夫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兼之,奈何独主风与兴二端乎?大约天下义理及古今载籍文字,惟变所适,无所不备,但用各有当耳。不能观其会通而偏提一端,即为病痛,知味者鲜,所以末流多歧也。白华山人诗说
赤堇氏云:读张曲江诗,要在字句外追其神味。又云:曲江诗如蜘蛛之放游丝,一气倾吐,随风卷舒,自然成态。初视之,若绝不经营;再三读之,仍若绝不经营。天工言化,其庶几乎?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鲍明远、江文通,次叙连章,见铺排之迹。《感遇》诸篇,犹为高调,情词芬恻,清亮音多,骨格未及拾遗,每以非条伤干。至如汉上游女,遥襭古馨,清江白云,蔚发明秀,哀梨爽口,不必与橄榄同功,若斯之类,亦其独至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潞州襄垣人。俗姓尹。有奇操,通经论。住京兆大慈恩寺,末年归潞,年七十二卒。有《成唯识论纂要》、《成唯识论钞》、《法华经钞》、《无垢称经钞》。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生潞之襄垣尹氏。甫九岁。即依淄州沼阇梨出家。沼使诵涅槃大经。未几而习复。无小脱误。时年十三矣。年二十受具足戒。深研四分律。旁通十二门论。且为众开演。沼谓之曰。蹄涔之水。恶足以容吞舟之鱼。慈恩基师方有声海宇。遂相与𢹂持而就学焉。阅五年。而受法华无垢称等经。百法因明俱舍成实唯识等论。高座屡登。长筵每展。于是著成唯识纂要。成唯识论钞。法华经钞。无垢称钞。百法论疏。忠平常必向西北方。行坐冥心。兜率内院以祈往生。一日晨兴澡漱讫。望空拜如有所祷。顷之跏趺命诸子。教戒忽异香充庭。光影烛室。忠合掌仰瞩曰。秽弱比丘。何烦大圣。躬至接引。遂逝。时年七十二。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义忠。姓尹氏。潞府襄垣人也。年始九岁宿殖之性志愿出家。得淄州沼阇梨为师。若凤巢中之生鹓雏也。少秉奇操慧解不伦。沼授与大涅槃经。时十三岁矣相次诵彻四十卷。众皆惊骇。号空门奇童也。二十登戒学四分律义理淹通。旁习十二门论。二本即当讲演。沼师知是千里之骏。学恐失时。闻长安基师新造疏章门生填委声振天下。乃师资相将同就基之讲肆。未极五年。又通二经五论。则法华无垢称及百法因明俱舍成唯识唯识道等也。由兹开奖弟子繁多。讲树别茂于枝修。义门旁开于关窍。乃著成唯识论纂要。成唯识论钞三十卷。法华经钞二十卷。无垢称经钞二十卷。百法论疏。最为要当。移解二无我归后。是以掩慈恩之繁。于今盛行勿过忠本。所谓列群玉贯众花。王装琼树之林。花缀蜀机之锦。辈流首伏声彩悠飏。况基师正照于太阳。忠也旁衔于龙烛。四方美誉千里归心者不可胜算矣。传持靡怠。仅五十馀年。计讲诸教七十许遍。至年七十二。忽起怀土之心。归于昭义。示同初夏诵戒行道。每一坐时。面向西北。仰视兜率天宫。冥心内院。愿舍寿时得见天主。永离凡浊终得转依。一日晨兴澡洗讫。整肃容仪望空礼拜。如有哀告之状。少顷结加趺坐。嘱付流通教法之意毕。忽异香满室彩云垂空。忠合掌仰视曰。秽弱比丘何烦大圣躬来引接。言尽而化。乡人道俗建塔供养。全身不坏。至今河东乡里高冈存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时渤海国人。渤海国王大祚荣次子,大武艺弟。唐中宗初,祚荣遣其入唐留侍卫,玄宗开元初放归。颇悉唐之情势。武艺仁安七年,遣门艺发兵击黑水靺鞠,门艺数以唐强不可背为谏。武艺怒,将杀之。门艺惧,遂弃部奔唐。唐授左骁卫将军。武艺请唐诛之,玄宗处其于安西,遣使拒武艺之请。武艺复募人刺门艺于洛阳天津桥上,门艺格之,得不死。后留唐不归。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字相门,一作德门。玄宗天宝末登进士第,补崇文馆校书郎。出为巴州刺史。历迁谏议大夫、知制诰、礼部侍郎,朝廷大典册必出其手。擢三司使,治薛邕狱,失德宗旨,贬桂州刺史。复为太子宾客,与陆贽不睦,出为杭州刺史。久疾求告,贬衢州别驾,徙江州。卒年八十一。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6?—796? 字相门,一作德门,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玄宗天宝十四载(755)登进士第,书判超绝,授校书郎。累佐使府,入为起居郎,迁比部郎中。代宗大历五、六年(770、771)间出为巴州刺史。十四年任谏议大夫兼知制诰,德宗建中元年(780)迁中书舍人兼史馆修撰。二年知贡举,四月贬桂州长史。贞元元年(785)入为原王傅,迁太子宾客,袭常山公。八年贬衢州别驾,约卒于十二年。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5首。全唐文·卷四百二十三
邵字相门。京兆万年人。天宝末进士。授崇文馆校书郎。累迁兵部郎中。拜谏议大夫知制诰。再迁礼部侍郎。贞元初除太子宾客。出为杭州刺史。以疾请告。贬衢州别驾。移江州。卒年八十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吴兴人。俗姓谢,字清昼。谢灵运十世孙。幼入道,肄业湖州杼山,与陆羽同居妙喜寺,为莫逆之交。颜真卿为刺史,集文士撰《韵海镜源》,皎然预其论著,至是声价藉甚。李端在匡狱,依止称门生。一时名公,俱相友善。登戒于灵隐。文章隽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贞元中卒。有《诗式》及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0?—798前 字清昼,晚年以字行,俗姓谢,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自称谢灵运十世孙,实为谢安十二世孙。玄宗天宝三载(744)前后出家于润州江宁县长干寺,七载登戒于常州福业寺。天宝后期曾漫游各地名山,安史之乱后定居湖州,与历任州县长吏、过往士大夫及江南隐士词客交游唱酬不绝。曾与刘长卿、李季兰、陆羽、朱巨川、阎伯均、灵澈、刘禹锡、孟郊、陆长源、韦应物等人唱酬。其唱酬活动之最著称者在大历八年至十二年(773-777),颜真卿时刺湖州,召集包括皎然在内共32位文人修撰韵编类书《韵海镜源》,并以颜、皎为中心,形成一个多达95人之联唱诗人群,其唱和作品结集为《吴兴集》10卷。受其师守真影响,皎然对律宗、天台宗、密宗、南北禅宗兼收并蓄,自大历后期起则日益倾心于南宗禅。生平事迹见《宋高僧传》本传,今人贾晋华有《皎然年谱》。文章清丽,诗名甚著,并长于诗歌理论。有《昼上人集》(又题《皎然集》、《杼山集》)10卷,于頔编于贞元八年,今存。另著有论诗著作《诗式》5卷,今存;《诗议》(一作《诗评》)3卷,今存1卷。又有《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40卷、《号呶子》10卷、《茶诀》1篇,今皆不传。《全唐诗》存诗7卷,另收其所参与联句诗22首,《全唐诗续拾》补2首。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福州(今属福建)人。五代时闽僧。嗣雪峰义存。后住福州长生山,世称长生和尚。《祖堂集》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一八有传,《祖堂集》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唐诗汇评
皎然(约720-约800),俗姓谢,晚年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早年勤学,出入经史百家,中年暮神仙。玄宗时,曾访名山,游长安,千王侯。后隐庙霅溪,皈依佛教。从杭州灵隐寺僧守直受戒。复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与陆羽、吴季德、李㟧、皇甫曾、崔子向等交游。颜真卿守湖州,修《韵海镋源》,皎然亦襄其事。历任湖州刺史如崔论、卢幼平、陆长源、于頔等,俱与之交游唱和。工诗、著述甚多,与清江并称“会稽二清”。贞元五年(789),撰成《诗式》五卷,乃唐代较系统之诗论专著,今存。八年,集贤院征其文集,刺史于頔编其诗文十卷,纳之。有《杼山集》(一名《皎然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七卷。全唐文·卷九百十七
清昼字皎然。俗姓谢氏。宋灵运十世孙。住吴兴兴国寺。有诗名。与刺史颜真卿诸名士酬唱。预撰韵海镜源。贞元中。敕写其文集入秘阁。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如昼。吴兴长城人。姓谢氏。康乐侯灵运十世孙也。幼负异材。不为世俗所羁绊。遂削染。登具于灵隐戒坛。复依守真律师。究毗尼学。儒编老什。靡弗臻其极。尤工著述。辞章俊丽。吟咏尤造微赜。与会稽灵彻钱塘道标齐名。故时谚曰。越之彻洞冰雪。杭之标摩云霄。霅之昼能清秀。中年遍访禅席。南能北秀之指。皆所参扣。贞元初。居东溪草堂。叹曰。使虽有仲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终朝目前矜道侈义。适足以自挠性真。岂若孤松片云。蒲团相对。无言而意得。至静而神谐者哉。于是作文谢遣笔砚。遁居杼峰。五年五月。会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负谴。再移守吴兴。一见语合。请益宗乘大略。异日汎论及诗。皎命门人出藁一卷以视。且言近日废置之故。洪惊曰。向尝读沈约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诗箴。三子所论。殊不及此宜益自力。以鼓舞天下。而乃中辍。以弃其成可乎。 每夜施鬼神食。旧居京之兴国寺。军吏沈钊德清人。暮乘马抵骆驼桥。月色如练。见数人盛衣冠立。钊问其故。曰项王祠东兴国寺皎公。脩斋召我耳。长城赳卒钱沛。泊舟吕山南。见数百人。持食负帛。笑语而过。问之则曰。赴皎公斋归。 后终于抒峰。皎平生所交游士大夫。则有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薛逢吕渭杨达陆羽。其制作。则有号呶子十卷。内典类聚四十卷。儒释交游传。外有韵海二十卷。盖相国于公頔。鲁公颜真卿所脩。而皎寔裨其行云。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皎然。名昼。姓谢氏。长城人。康乐侯十世孙也。幼负异才性与道合。初脱羁绊渐加削染。登戒于灵隐戒坛守直律师边听毗尼道。特所留心于篇什中。吟咏情性。所谓造其微矣。文章俊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哉。后博访名山。法席罕不登听者。然其兼攻并进。子史经书各臻其极。凡所游历京师则公相敦重。诸郡则邦伯所钦。莫非始以诗句牵劝令入佛智。行化之意本。在乎兹。及中年谒诸禅祖了心地法门。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为道交。故时谚曰。之昼能清秀。贞元初居于东溪草堂。欲屏息诗道非禅者之意。而自诲之曰。借使有宣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终朝目前矜道侈义。适足以扰我真性。岂若孤松片云禅座相对无言而道合至静而性同哉。吾将入杼峰与松云为偶所著诗式及诸文笔并寝而不纪。因顾笔砚曰。我疲尔役尔困我愚。数十年间。了无所得。况汝是外物何累于人哉。住既无心去亦无我。将放汝各归本性。使物自物不关于予。岂不乐乎。遂命弟子黜焉。至五年五月会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负谴再移为湖守。初相见未交一言。恍若神合。素知公精于佛理。因请益焉。先问宗源次及心印。公笑而后答。他日言及诗式。具陈以宿昔之志。公曰不然。固命门人检出草本。一览而叹曰。早年曾见沈约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诗箴。三子所论殊不及此。奈何学小乘褊见以宿志为辞邪遂举邑中辞人吴季德。梁常侍均之后。其文有家风。予器而重之。昼以陆鸿渐为莫逆之交。相国于公頔颜鲁公真卿。命裨赞韵海二十馀卷。好为五杂徂篇。用意奇险实不忝江南谢之远裔矣。昼清净其志高迈其心。浮名薄利所不能啖。唯事林峦与道者游。故终身无惰色。又兴冥斋盖循燋面然故事施鬼神食也。昼旧居州兴国寺。起意自捐衣囊施之。尝有军吏沈钊。本德清人也。夕从州出乘马到骆驼桥。月色皎如。见数人盛饰衣冠。钊怪问之。如何到此。曰项王祠东兴国寺然公修冥斋。在兹伺耳。钊翌日往覆。果是鬼物矣。又长城赳胥钱沛。行役泊舟吕山南。见数十百人得非提食器负束帛怡然语笑而过。问其故云。赴然师斋来。时颜鲁公为刺郡。早事交游而加崇重焉。以贞元年终山寺。有集十卷。于頔序集。贞元八年正月敕写其文集入于秘阁。天下荣之。观其文也亹亹而不厌。合律乎清壮。亦一代伟才焉。昼生常与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崔子向薛逢吕渭杨逵。或簪组。或布衣。与之交结必高吟乐道。道其同者则然始定交哉。故著儒释交游传及内典类聚共四十卷号呶子十卷。时贵流布。元和四年太守范传正会稽释灵澈。同过旧院。就影堂伤悼弥久。遗题曰。道安已返无何乡慧远来过旧草堂。余亦当时及门者。共吟佳句一焚香。其遗德后贤所慕者相继有焉。又唐黄州大石山释福琳。姓元氏。荆州人也。父为襄阳判司。素崇释氏。琳幼好佛门恒循检操。早知割爱。就玄静寺谦著师下剃染登满足法已。躬礼荷泽祖师乃契真心。后至黄陂剪茅营舍。终成大院安集四方禅侣。琳终时年八十二。兴元二年四月入塔。
作品评论
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
吴兴长老昼公,撰六义之精英,首冠方外。于顾《释皎然抒山集序》
有唐吴兴开士释皎然,字清昼,即康乐之十世孙,得诗人之奥旨,传乃祖之菁华,江南词人,莫不楷范。极于缘情绮靡,故辞多芳泽:师古兴制,故律尚清壮。其发明之理,则深契真如,又不可得而思议也。因话录
吴兴僧昼,字皎然,工律诗。尝谒韦苏州,恐诗体不合,乃于舟中抒思,作古体十数篇为贽。韦公全不称赏。昼极捻。明日,写其旧制献之。韦公吟咏,大加叹咏,因语昼云:“师几失声名。何不但以所工见投,而猥希老夫之意?人各有所得,非卒能致。”昼大伏其鉴别之精。唐语林
楚僧灵一,律行高洁,而能为诗。吴僧皎然,一名昼一,工篇什,著《诗评》三卷。及卒。德宗遣使取其遗文。中世文僧,二人首出。沧浪诗话
释皎然之诗,伤唐诸僧之上。对床夜语
唐僧诗,除皎然、灵澈三两辈外,馀者率皆衰败不可救,盖气宇不宏而见闻不广也。唐才子传
(皎然)外学超然,诗兴闲适,居第一流、第二流不过也。《唐诗品》
皎师卧深山壑,思绕沧州,游从既胜,兴致复远。其诗深窥色相,骋其才力,在诸衲间,一公之外,卓非等等。然禅悟未彻,机锋犹近。唐诗归
钟云:僧诗有僧诗气习,僧而必不作僧诗,便有不作僧诗气习。皎然清淳淹远,当于诗中求之,不当于憎中求之。李维桢《汪文宏诗序》
皎然不能为唐初盛诗,而谈诗得唐初盛法,时代所限,难以自超。唐音癸签
皎然《抒山集》清机逸响,闲淡自如,读之觉别有异味,在咀嚼之表,当由雅慕曲江,取则不远尔。《诗辩坻》
皎然精于诗法,而己作不能称,较之清江气骨,故应却步。《唐七律隽》
皎公诗婉隽,不特为诗僧冠,可与文房、仲文并辔中原。《东目馆诗见》
皎然兴高词瞻,各体皆备,诗僧中豪者也。昔人评永师书有冷斋饭气。昼诗不然,知非菜肚阿师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睦州建德人。事亲至孝。父死,庐墓。代宗大历中,刺史萧定以状闻,诏旌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4—817 【介绍】: 唐京兆云阳人。宦官。肃宗至德初入仕。代宗大历末,擢居宣徽。德宗建中四年,为凤翔陇右节度监军判官,改荆襄沔鄂洪府宣慰使。兴元元年,为江西判官,从平安州等地叛军。贞元元年,迁荆南监军。八年,充剑南西川宣慰使。十三年,以功赐朱绂。顺宗永贞元年,赐紫,充会仙院使。宪宗元和元年,充十王宅使。七年,迁威远军监军。入朝,卒。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8—807 【介绍】: 唐僧。婺州东阳人,俗姓张。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历参诸禅师,德宗建中二年,谒石头希迁,得其禅旨,大悟,住天皇寺,精修梵行,大弘禅宗,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等均皈依之。先期告终。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婺之东阳张氏子。年十四。白其亲。求出家。亲未即许。乃弥日誓不食。以待命。亲患之。听所欲为。去依明州大德剃发。年二十五。受具戒于杭州之竹林寺。自尔谨持律捡。妙选行门。乃振锡径山。礼国一禅师有所领解。大历十一年。遁居馀姚之大梅山。如是三四年。见马大师于钟陵。再坐夏。乃造南岳石头而致问曰。离却定慧。和尚以何法示人。答曰。我者里无奴儿婢子。离个甚么。曰如何明得。答曰。汝还撮得虚空么。曰恁么即不从今日去也。答曰。未审汝早晚从那边来。曰某甲不是那边人。答曰。我早如汝来处。曰师何以赃滥诬人。答曰。汝身现在。曰虽然毕竟以何示于后人。答曰。汝道阿谁是后人。悟由是尽识从前国一马师用处。而罙入深沮。俄卜筑澧阳徙澋口。占当阳紫柴山。五百罗汉栖宿之地。以应机感。当是时。右仆射裴公方尹江陵。崇业寺状乞请悟住持。公从之。悟至而缁白趋向。施予委积。公亦躬拥徒御。日往省候。悟每以尊宿自居。揖对之际。凡贵贱未尝起。公尤叹其知大体。故天皇坊主灵鉴。谓其徒曰。吾寺方有煨烬之患。苟得悟禅师者。庶几可以起废。因夜共舁悟。坐方丈上。明日崇业等哗争之。不胜乃已。后天皇栋宇果一新。僧问。如何是玄妙之说。答曰。莫道我解佛法。进曰。争奈学人疑滞何。答曰。何不问老僧。进曰。问了也。答曰。不是汝存泊处。元和丁亥夏四月晦入灭。寿六十。腊三十五。以其年八月五日建塔。葬灵龛于郡之东隅。比丘惠真文贲崇信嗣。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悟。姓张氏。婺州东阳人也。受天粹气为王子。生而神俊长而谨愿。年十四金翅始毛麒麟方角。启白尊老将求出家。慈爱之旨不见听许。辄损薄常膳日唯一食。虽体腹羸馁弥年益坚。父母不获已而许之。遂往明州大德剃落。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以勇猛力扶牢强心。于六度门修诸梵行。常以为疗膏肓者资上妙药。开暗冥者求善知识。不假舟楫其济渡乎。遂蹶然振策投径山国一禅师。悟礼足始毕密受宗要。于语言处识衣中珠。身心豁然真妄皆遣。断诸疑滞无畏自在。直见佛性中无缁磷。服勤五载随亦印可。俾其法雨润诸丛林。悟蓄力向晦罙入深阻。实冀一飞摩霄。乃转遁于馀姚大梅山。是时大历十一年也。层崖绝壑天籁萧瑟夐无邻落。七日不食。至诚则通物感乃灵。猱㹶豰玃更馈橡栗。异日野夫操斧言伐其楚。偶所遭睹。骇动悚息驰谕朋曹。谓为神奇。曾不旬朔诣者成市。凭嵌倚峭且构危栋。赀粮供具环绕方丈。猛虎耽耽侣出族游。一来座侧歛折肢体。其类驯扰可知也。夫语法者无阶渐。涉功者有浅深。木踰钻而见火。鉴勤磨而照胆。理必然矣。是以扫尘累遁岩薮。服形体遗昼夜。精严不息趣无上道。其有旨哉。如是者三四年矣。将翔云表虑羽毛之颓铩。欲归宝所疑道涂之乖错。故重有咨访会其真宗。建中初诣钟陵马大师。二年秋谒石头上士。于戏自径山抵衡岳。凡三遇哲匠矣。至此即造父习御郢人运斤。两虚其心相与𦝮合。白月映太阳齐照。洪河注大海一味。仲尼谓颜子亚圣。然灯与释迦授记。根果成熟名称普闻。如须弥山特立大海。繇是近佛恢张胜因。凡诸国土缘会则答。始卜于澧阳。次居于澋口。终栖于当阳柴紫山。即五百罗汉翱翔地也。柽松蓊郁以含风。崖巘巉岩而造天。驾潋滟之紫霞。枕清冷之玉泉。鸾凤不集于蓬藋。至人必宅于势胜。诚如是也。洪钟待叩童蒙求我。川流星聚。虚往实归。或接武于林樾。或骈肩于庐舍。户外之屦烂其室盈矣。荆州雄藩也。都人士女动亿万计。莫不擎跪稽首向风作焉。崇业上首以状于连帅而邀之。不违愿力聿来赴请。屩及于虚落。锡及于都城。白黑为之步骤。幡幢为之轇轕。生难遭想得未曾有。彼优波鞠多者。夫何足云。有天皇寺者。据郡之左。标异他刹。号为名蓝。困于人火荡为煨烬。僧坊主灵鉴族而谋之。以为满人攸居必能福我。夫荷担大事蔑弃小瑕。乃中宵默往肩舆而至二寺夕有所失朝有所得。诤论锋起达于尊官。重于返复毕安其处。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缙绅清重。拥旄统众。风望眄睐当时准程。驱车盛礼问法勤至。悟神气洒落安详自处。徐以软语为之献酬。必中精微洞过肯綮。又常秉贞操不修逢迎。一无卑贵坐而揖对。裴公讶其峻拔徵其善趣。谓抗俗之志当径挺如是邪。悟以为是法平等不见主客。岂效世谛与人居而局狭邪。裴公理冥意会投诚归命既见仁者我心则降。如热得濯躁愦冰散。自是禅宗之盛无如此者。元和丁亥岁有背痛疾。命弟子先期告终。以夏四月晦奄然入灭。春秋六十。僧腊三十五。以其年八月五日。葬之郡东隅。灵龛建塔从僧礼也。悟身长七尺。神韵孤杰手文鱼跃顶骨犀起行在于璎珞志在于华严。度人说法雄健猛利。其一旨云。垢净共住水波同体。触境迷著浩然忘归三世平等本来清净。一念不起即见佛心。其悟解超顿为若此也先是烟焰之末殿宇不立。顾缁褐且亏瞻礼密。念结构罔知权舆。禅宴之际若值神物。自道祠舍滨江水焉。凡我疆畛富于松梓。悉愿倾倒施僧伽蓝。命工觇之宛若符契。于是斩巨栋干修楹。撑崖拄壑云屯井构。时维秋杪水用都涸。徒众敛手块然无谋。会一夕雨至万株并进。晨发江浒暮抵寺门。剞劂之际动无乏者。其馀廊庑床案。靡非幽赞。事邻语怪阙而不书其感摄灵祇皆此类也。比丘慧真文贲等禅子幽闲。皆入室得悟之者。或继坐道场。或分枝化导。时太常协律符载著文颂德焉。世号天皇门风也。又唐澧州龙潭禅院释崇信。未详氏族。信在俗为渚宫胡饼师之子。弱龄宛异神府宽然。昔天皇寺悟禅师。隐耀藏光人莫我测。信家居寺巷。恒曰提饼笥馈悟公斋食。食毕且留一饼曰。吾惠汝以荫子孙。信一日自念曰。饼是我持去。何以返遗我邪。莫别有旨乎。遂拱手问焉。悟公曰。是汝持来复汝何咎。信闻似有惊怪。因劝出家便求摄受。曰尔昔崇福善今信吾言。故名之也。由是躬于井臼供亿服勤。乃问悟云。未蒙指示心要。悟公云。时时相示。信餐禀斯言如游子之还家。若贫人之得宝。直从荆渚乃诣澧阳龙潭栖止。因李翱尚书激扬。时乃出世。后德山鉴师出其门。宗风大盛矣。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张。婺州东阳人。生而神俊。长而谨愿。年十四求出家。慈爱不听。辄损常膳。日唯一食。父母不获已许之。遂往明州大德剃落。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投径山国一禅师。密受宗要。于语言处。识衣中珠。身心豁然。真妄皆遣。断诸疑滞。直见佛性。服勤五载。转遁馀姚大梅山。时大历十一年。层崖绝壑。天籁萧瑟。夐无邻落。七日不食。猱㹶豰玃。更馈橡栗。野夫伐楚。睹骇悚息。谕为神奇。诣者成市。凭嵌倚峭。且构危栋。资粮供具。环绕方丈。猛虎耽耽。侣出族游。一来座侧。敛折肢体。建中初。诣钟陵马大师。二年秋。谒石头上士。自径山抵衡岳。凡三遇哲匠。始卜于澧阳。次居于澋口。终栖于当阳柴紫山。即五百罗汉翱翔地也。柽松蓊郁。崖巘巉岩。或接武林樾。或饼肩庐舍。户外之履常盈。荆州。雄藩也。都人士女。动亿万计。莫不擎跪。稽首响风。天皇寺者。据郡之左。标异他刹。号为名蓝。一火荡为煨烬。缁褐且亏瞻礼。禅宴之际。若值神物。祠舍滨江。富于松梓。悉愿倾倒。施僧伽蓝。于是斩栋修楹。云屯井构。时值水涸。徒众敛手。会一夕雨至。万株并进。晨发江浒。暮抵寺门。剞劂之际。动无乏者。其馀廊庑床案。靡非幽赞。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8—815 【介绍】: 唐河南缑氏人,祖籍并州文水。字伯苍。武平一孙。曾祖武载德,为武则天族弟。德宗建中四年进士。历官比部员外郎、左司郎中、御史中丞。宪宗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判户部事。封临淮郡公,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俭己宽民,比三年,上下完实。八年,还朝秉政,力主削藩。十年,裴度用兵淮西讨吴元济,王承宗请赦元济,元衡叱之。未几,被李师道所遣刺客刺死。有《临淮诗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8—815 字伯苍,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武则天曾侄孙。德宗建中四年(783)登进士第。历监察御史、华原县令、比部员外郎、右司郎中、御史中丞。宪宗元和二年(807)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封临淮郡公。旋出为西川节度使。八年复入相。因力主削藩,遭藩镇忌恨,十年六月早朝,为淄青藩帅李师道遣刺客杀害。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其诗藻思绮丽,琢句精妙。张为《诗人主客图》奉为“瑰奇美丽主”。魏泰以为“武元衡律诗胜古诗,五字句又胜七字”(《临汉隐居诗话》)。《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唐诗汇评
武元衡(758-815),字伯苍,河南缑氏(今河南洛阳东南)人。建中四年(783),登进士第。累辟使府。贞元中,历监察御史、华原令、比部员外郎。贞元末,迁御史中丞。永贞中,贬右庶子,复为御史中丞。元和二年正月,自户部侍郎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十月,授剑南西川节度使。八年,复征为相。十年六月,因力主对藩镇用兵,被藩镇遣刺客杀害。元衡工五言诗,当世流传,往往被于管弦。有《武元衡集》十卷,己佚。《全唐诗》存诗二卷。黄鹤楼志·人物篇
武元衡(758~815) 唐代官员、诗人。字伯苍,唐代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人,武则天玄侄孙。建中四年(783)进士,历官御史中丞、户部侍郎、门下平章事、剑南西川节度使,八年复为宰相。后遇刺身亡,赠司徒,谥忠悯。《全唐诗》录其诗197首,有《临淮集》《武元衡集》。所作七律《送田三端公还鄂州》,“鄂州杂诗碑”录存。全唐诗补逸
武元衡字伯苍,河南缑氏人。宪宗朝宰相,元和十年六月癸卯早朝,为盗所害,年五十八。补诗一首。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一
元衡字伯苍。河南缑氏人。举进士。德宗朝迁御史中丞。元和二年由户部侍郎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吏部尚书。充剑南节度使。封临淮郡公。八年复知政事。王承宗上疏请赦吴元济。使人白事中书。元衡叱其悖慢。承宗怒。使盗害之。赠司徒。谥忠悯。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8—836 【介绍】: 唐怀州温人,字匡谏。少骁锐。累历滕、丰、沛、狄四镇将。宪宗元和间讨吴元济,伐李师道,以功进侍御史、御史中丞。穆宗长庆初平河朔乱,诏充武宁军节度使。文宗大和初,平李同捷叛,诏拜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册拜太傅,封雁门郡王,进兼侍中。改忠武、河中、宣武三节度。卒。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8—836 字匡谏,怀州温(今河南温县)人。德宗建中二年(781)为徐州镇将,累立战功。宪宗元和十五年(820)迁沂州刺史。穆宗长庆元年(821)任武宁军节度副使,二年逐节度使崔群。朝廷无奈授节钺。文宗大和三年(829)封雁门郡王。六年徙忠武军节度使,七年移镇河中,九年移镇宣武。开成元年(836)卒。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