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13,分235页显示 上一页 206 207 208 209 210 212 213 214 215 下一页
吕大临(字 与叔 号 程门四先生、四先生 别称 芸阁先生 )
米芾(别称 颠米、米狂、阿章 黻 字 元章 号 鹿门居士、海岳外史、襄阳漫士 世称 米襄阳、米南宫、米颠 )
杨时(字 中立 号 龟山、程门四先生 文靖 世称 龟山先生 )
完颜石土门
释清远(别称 龙门远 清远 号 佛眼 李 )
谢良佐(字 显道 号 程门四先生 文肃 世称 上蔡先生 )
谭世绩(字 彦成 端洁 )
晏敦复(字 景初 )
张汝明(字 舜文 )
完颜胡十门
黄龟年(字 德邵 号 竹溪先生 )
侯彭老(字 恩孺 )
贺允中(字 子忱 清简 )
凌唐佐(字 公弼 )
其它辞典(续上)
吴天常(字 希全 )吕大临(字 与叔 号 程门四先生、四先生 别称 芸阁先生 )
米芾(别称 颠米、米狂、阿章 黻 字 元章 号 鹿门居士、海岳外史、襄阳漫士 世称 米襄阳、米南宫、米颠 )
杨时(字 中立 号 龟山、程门四先生 文靖 世称 龟山先生 )
完颜石土门
释清远(别称 龙门远 清远 号 佛眼 李 )
谢良佐(字 显道 号 程门四先生 文肃 世称 上蔡先生 )
谭世绩(字 彦成 端洁 )
晏敦复(字 景初 )
张汝明(字 舜文 )
完颜胡十门
黄龟年(字 德邵 号 竹溪先生 )
侯彭老(字 恩孺 )
贺允中(字 子忱 清简 )
凌唐佐(字 公弼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7—1097 【介绍】: 宋洛阳人,字希全。少力学,以气节自许,知名里中。尝从丁宝臣学,宝臣荐其才于欧阳修,为修所称赞。以荫补官,历知辰州,立学校,劝读书,人皆服从。后以病卜居蕲州。有诗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0—1092 【介绍】: 宋京兆蓝田人,字与叔。吕大钧弟。初学于张载,后学于程颐,与谢良佐、游酢、杨时号程门四先生。通六经,尤精于《礼》。以门荫入仕,后登进士第。哲宗元祐中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范祖禹荐为讲官,未及用而卒。有《玉溪集》、《考古图》等。全宋诗
吕大临(一○四六~一○九二),字与叔,时称芸阁先生,蓝田(今属陕西)人。大钧弟。学于张载、程颐,与谢良佐、游酢、杨时号“程门四先生”。哲宗元祐中,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七年,范祖禹荐其好学修身如古人,可备劝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二),未及用而卒,年四十七。有《玉溪集》,已佚。事见《朱子语类》卷一○一,《宋史》卷三四○有传。今录诗十二首。全宋文·卷二三八五
吕大临(一○四六——一○九二),字与叔,世称芸阁先生,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人,大防弟。初学于张载,后学于程颐,与谢良佐、游酢、杨时在程门,号四先生。通六经,尤邃于礼。元祐初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七年,范祖禹荐其修身好学,行如古人,可备劝学。未及用而卒,年四十七。著有《礼记传》十六卷(存)、《考古图》十卷(存)及《玉溪集》等。见《朱子语类》卷一○一,《宋史》卷三四○《吕大防传》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1—1107 【介绍】: 名或作黻。宋太原人,后徙襄阳,又徙丹徒。字元章,号鹿门居士、海岳外史,世称米襄阳。以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以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徽宗时召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举止怪异,有洁癖。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法得王献之笔意,尤工行草。画山水人物多以水墨点染,自名一家。有《宝晋英光集》、《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全宋诗
米芾(一○五一~一一○七),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等,因曾官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徙居襄阳、丹徒。宋代著名书画家,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襄(一说蔡京)并称四大家。以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涟水县,江淮荆浙等路制置发运司勾当公事,知无为军。徽宗崇宁间召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大观元年,出知淮阳军,卒,年五十七。有《山林集》一百卷(《宝晋英光集序》),已佚。宋岳珂辑有《宝晋英光集》,后人续辑有《宝晋山林集拾遗》。事见《宝晋山林集拾遗》附《故南宫舍人米公墓志》,《东都事略》卷一一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米芾诗,以宋嘉泰元年筠阳郡斋刻《宝晋山林集拾遗》(八卷,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宝晋英光集》(八卷,简称四库本)、清咸丰《涉闻梓旧》本(八卷,补遗一卷,简称涉闻本)、日本河山亥本《宝晋英光集》(六卷,补遗四卷,抄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简称河山本),并据补遗。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词学图录
米芾(1051-1109) 初名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太原人,徙居襄阳,后定居润州(今镇江)。世称米南宫、米颠。能诗文,善书画,书法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有《宝晋英光集》辑本。朱孝臧集其词为《宝晋长短句》一卷。全宋文·卷二五九七
米芾(一○五一——一一○七),芾或作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人称米南宫。世居太原,后徙襄阳,故世称米襄阳。因定居丹徒(今江苏镇江),故《宋史》称为吴人。以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以太常博士出知无为军。踰年复召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大观元年卒,年五十七。芾为文奇险,不蹈前人轨辙。擅书画,精鉴裁。书法得王献之笔意,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山水画师法董源,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著有《宝晋英光集》、《画史》、《书史》、《砚史》、《海岳题跋》、《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等。见蔡肇《米海岳先生墓志铭》(《清河书画舫》卷九下),《宋史》卷四四四《文苑传》六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3—1135 【介绍】: 宋南剑州将乐人,字中立,号龟山。神宗熙宁九年进士。调官不赴。先后师事程颢、程颐,杜门不仕十年。历知浏阳、余杭、萧山,改荆州教授。金人攻汴京,坚论严为守备,除右谏议大夫;又反对割三镇以乞和,兼国子监祭酒。指斥蔡京蠹国害民,力辟王安石之学。高宗立,除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专事著述讲学。卒谥文靖。与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号为程门四先生,又与罗从彦、李侗等同列南剑三先生。其学术后被奉为程氏正宗。有《二程粹言》、《龟山先生语录》、《龟山集》。全宋诗
杨时(一○五三~一一三五),字中立,学者称龟山先生,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神宗熙宁九年(一○七六)进士,调官不赴,先后从程颢、程颐学,世传有“程门立雪”之佳话。年四十后始出,历知浏阳、馀杭、萧山县,张舜民荐为荆州教授。徽宗宣和中,召为秘书郎,未几除迩英殿说书。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除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又兼国子祭酒,力排和议。乞致仕,提举崇福宫。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兼侍读,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洞霄宫,致仕。著书讲学,东南学者推为程氏正宗。绍兴五年卒,年八十三。谥文靖。有《龟山集》。事见清毛念特《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宋史》卷四二八有传。杨时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龟山集》为底本。校以清顺治八年杨令闻雪香斋刊本(简称顺治本),光绪九年延平府署刊本(简称光绪本)等。光绪本多出底本诗八首,今又从《严陵集》等书中辑得集外诗,合并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二六七五
杨时(一○五三——一一三五),字中立,世称龟山先生,南剑州将乐(今福建将乐)人。熙宁九年中进士第,调官不赴,师事程颢、程颐,杜门不仕者十年。久之,历知浏阳、馀杭、萧山三县,为荆州教授,召为秘书郎,迁著作郎。除迩英殿说书,拜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兼国子祭酒。乞致仕,除徽猷阁待制、提举嵩山崇福宫。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复兼侍讲。连章丐外,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已而告老,以本官致仕,优游林泉,以著书讲学为事。绍兴五年卒,年八十三,谥文靖。著有《三经义辨》、《论语解》、《经说》、《语录》(存)、《二程粹言》(存)、《龟山集》(存)等,东南学者推为「程氏正宗」。见胡安国《龟山先生墓志铭》(《龟山集》卷首),《宋史》卷四二八本传,《直斋书录解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2—1122 【介绍】: 金耶懒路完颜部人。一作神徒门。世为本部长。招谕诸部,使附于劾里钵。后以所部兵从攻高丽,攻辽。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号佛眼,临邛(今四川邛崃)人。俗姓李。年十四出家,尝依毗尼。南游江淮间,遍历禅席,师事五祖演禅师七年。后隐居四面山大中庵,又住崇宁万寿寺。继住舒州龙门寺十二年。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奉敕住和州褒禅山寺(《古尊宿语录》卷二九)。踰年,以疾辞,归隐蒋山之东堂。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禅师法嗣。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事见《筠溪集》卷二四《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清远诗,以《古尊宿语录》卷三○中的《偈颂》编为第一卷,以同书卷三四中的《颂古》编为第二卷,同书卷三一语录中散见各处者及见于他书者辑为第三卷。全宋文·卷二九四六
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号佛眼,俗姓李,邛州(治今四川邛崃)人。年十四受具戒,依太平演道得大悟,后历主崇宁万寿、龙门、褒禅等名刹,归隐于蒋山。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著有《圆融礼文》、《普门礼文》等。见李弥逊《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筠溪集》卷二四)。僧宝正续传·卷第三
禅师讳清远。生李氏。蜀之临邛人。出家。十四具戒。尝依毗尼师究其说。因读法华经。至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持以问。讲师莫能对。乃曰。义学名相。非所以了生死大事。遂捐旧习。南游江淮间。遍历丛席。闻舒州太平演道者为宗师第一流。往造其室。演一见深奇之。谓可以弘持法忍。壁立不少假。冀其深造。师栖迟七年。未尝妄发一语。一日因拨火。忽有省。即说偈曰。深深拨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由是洞彻超诣。机辩峻捷。莫敢当锋。衲子争归之。师益静默自晦。不自为得。隐居四面山大中庵。属天下新崇宁寺。方择人以处。舒守王涣之迎师住持。未几引去。会龙门虚席。遂补焉。示众曰。学道之士。有二种病。一骑驴觅驴。二骑却驴了不肯下。且如骑却驴了更觅驴。可杀是大病。龙门向道不要觅。灵利人。当下识得。除却觅底病。狂心遂息。既识得驴了。骑却不肯下。此一病最难医。龙门向道不要骑。你便是驴。尽大地是个驴。且作么生骑。你若骑。管取病不去。若不骑。十方世界廓落地。此二病一时去。心下无事。名为道人。所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州从此顿息驰求。识得祖病佛病。无不透得。后来遍到诸方。莫有出其右者。盖缘他识病。又曰。释迦老子在什么处。自云。作么。复云。达磨大师在什么处。自云。只在且作么生。说个只在底道理。也不妨难明。若于斯明得。始知正法常住。禅僧家多分只道那举处便是。你若身坏命终时。若病说不得时。又作么生。须是證入始得。不见。僧问德山。从上诸圣。向甚么处去。山云。作么作么。莫是作么便是诸圣么。你诸人若不将言语会。便落他声响流布。纵饶不落声响言句。便落他无言无说处。此事实无。你意解卜度。若存一丝毫。便成趣向于己疏也。直饶你将玄机妙义去。合他决定合不著。若总不思量。亦不可。须是亲證始得。明见无疑。又曰。有般宗师向人道。莫作计较道理。开口便没交涉。与他不相应。也去空劫已前认取。都无言说。又有一般宗师向人道。痴汉你这一段因何不会。先将自心做个窠臼。然后将心去取證。唤作钉桩了。绕桩走便恁么。流传将去。便恁么承当去。敲床竖拂用将去。唤作将心用心。一似坐个气毬相似。有甚安乐处。又似虾蟆努气相似。你恁么见解。面前一似黑雾罩定了也。师居龙门十有二年。道风大振。四方学者皆曰。吾必师龙门。由是云集座下。居无所容。师应机酬酢。未尝有勌色。示曲折数篇。学者聚而编之。名曰心要。其略曰。不应于无际中立分限。若立分限。是无际空乃自随。所以解空者无空想。若人以言语名状心。终不得心。不以言语名状心。亦不得心。言语本是心名状之故。不得也。无言语本是心不名状之故不得也。种种会当。皆不与自心契。上祖曰。默契而已为若此。又曰。道若为达。但无妄念耳。若人知是妄念。作意止之者。见有妄念故也。见有妄念作意观照。令是正理亦见。有妄念也。知妄元是道。乃无妄焉。故达道乃无所得也。又曰。證者绝能所也。非别有玄理。在寻常日用处。如见色时是證时。闻声时是證时。饮水食粥时是證时。一一绝能所。此非久习不假薰炼。盖见成之事。世人不识。名曰流浪。故云唯證乃知难可测。又曰。学道者明知有是事。何故不得旨而长疑。盖信未极。疑未深也。唯深与极。若信与疑。真是事也。不解如此返照。遂迷乱。不知由绪。困踬中途。能自返省。更无第二人也。既曰此事。又岂更知耶。知是妄虑。此事则不失也。又曰。道不止说与示而后显。盖体自常露。说示者方便道用耳。省悟者亦暂时岐路也。或因说而證。或因示而入。或自觉触以知归。终无异事。别得至心源而止也。又曰。人言悟了方修此。属对治门。虽禅门亦许以正知见治之。若论当人。即不须若是也。又曰。人不识问。遂依来问而答。不知乃自问耳。欲答谁邪。人不识答。遂依言起见。不知乃自答耳。何有旨趣邪。故曰。总是你好看好看。又曰。从上来有二种方便。有真实方便。所谓说无有间。有善巧方便。所谓妙应群机。若从真实方便。得入不假思量。性自神解。求无有退。妙用河沙也。若从善巧方便得入。得坐披衣。向后自看始得。未可将为究竟。此二种方便。皆一法也。不可须臾有失。学者思之。又曰。悟心见性。当如雪峰玄沙。履实践真。当如南泉赵州。今时学者。但以古人方便为禅道。不知与古人同参也。十二时中。学道无顷刻弃舍。此人纵未得入。念念已是修行也。寻常说修行。不过三业六根清净禅门。更不必如是。何故禅定之门。念念与智波罗蜜平等。一切处自无过患也。久久心地通明之日。从前并得满足。名一行三昧。今时人全无定力。复不开智眼。所以机缘语句。只成诤论。生灭心行。夫禅学不是小小。未用超佛越祖得了要超。亦不难也。政和末。道行闻于朝。有旨移和州褒禅山。岁馀以疾辞。时圜悟禅师住蒋山。与师友爱素善。因往依之。尝著三自省察。丛林共高仰之。复以近世问话者。不知伸问致疑咨请之意。后生相承。多用祝赞语。或奉在座官员。或庄严修设檀信。俱无衲子气味。师深恶之。诫曰。夫问话者。激扬玄极。不在多进语。三两转足矣。贵得生人信。不致流荡取笑俗子。又曰。诸方老宿临终必留偈辞世。世可辞耶。且将安之。宣和二年冬至前一日。饭食讫。整衣趺坐。合掌怡然而逝。春秋五十四。坐四十夏。门人奉灵骨舍利。葬龙门之灵光塔。师风仪秀异。操守严正。性淡泊寡言。笑动有规则。学者瞻形仪而服膺。其为教。疏通广大。剀切禅病中衲子之心。至入室提纲。则绝蹊径。离文字。亦不滞乎空荒漫诞之说。其徒非大有契證。不妄许可。平居以道自任。不从事于务。尝曰。长老端居丈室。传道而已。与士大夫游。不为利屈。道合则忻然造之。不尔虽过门。或不得见。君子以是高之。枢密邓公洵武。奏锡命服佛眼之号。左司陈公瓘见师法语。叹曰。诸佛心宗。众生性海。远公涵泳深矣。与灵源禅师少友善。其趣尚施设略相似焉。有三会广语偈颂数万言。行于世。 赞曰。圜悟佛眼同出东山之门。为临济十世孙。圜悟固已名盖天下。佛眼则精深醇粹。克荷正传。殆与圜悟连衡而并驱。学者疑其旋设异乎圜悟。或谓龙门尝与灵源处。而渐习使然。呜呼是何言之陋哉。盖尝三复龙门之录。观其指示心法。辩如百丈黄檗。作为偈句。词如汾阳雪窦。悟门超极。不愧雪峰玄妙。履践明验。端如南泉赵州。真一代之大宗师也。彼以颊舌为禅而欺世每生者。乌足与识龙门灵源相契者哉。要其所以不为圜悟者。譬如韩柳文章。世之悦韩者固多。然子厚非深识博雅之士。则不能窥其缊奥。此所以万世之下不凝并驱而为韩柳也。由是而观。二公之后。抑可见矣。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4—1127 【介绍】: 宋潭州长沙人,字彦成。谭章子。哲宗元符三年进士。时王氏学盛行,世绩置其书不观。又中词学兼茂科,除秘书省正字。不附蔡攸、梁师成。久次不迁。官吏部,幸臣妄引恩泽任子,持不与。擢中书舍人,上言谨命令、惜名器等六事,为当路所疾。进给事中兼侍读,改礼部侍郎。金骑南下,扈车驾至金帅帐,以十害说其用事者,金人耸听。张邦昌令直学士院,称疾不起。以忧卒。建炎初追谥端洁。有文集及《易传》、《奏议》、《外制》、《师陶集》等。全宋文·卷三一三二
谭世绩(一○七四——一一二七),字彦成,潭州长沙(今湖南长沙)人。元符三年第进士,教授郴州,又中词学兼茂科,除秘书省正字。后为司门员外郎、迁吏部,后擢中书舍人,言为当路所疾,以徽猷阁待制知婺州。进给事中兼侍读,改礼部侍郎。张邦昌僭国,令直学士院,称疾不起。建炎元年以忧卒,年五十四,赠端明殿学士。有《易传》十卷、《本朝宰执表》八卷、文集三十卷。《宋史》卷三五七有传,又见《宋史》卷二○二、二○三、二○八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5—1145 【介绍】: 宋抚州临川人,字景初。晏殊曾孙。少学于程颐。徽宗大观三年进士。历通判临江军。高宗绍兴中权吏部侍郎,请谒不行,铨综平允。除给事中,居右省两月,论驳凡二十四事。鲠峭敢言,反对和议,不屈于秦桧权势。进吏部尚书,兼江淮等路经制使。寻请外,以宝文阁直学士知衢州,提举亳州明道宫。全宋诗
晏敦复(一○七五~一一四五),字景初,临川(今属江西)人。殊曾孙。少学于程颐。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清同治《临川县志》卷三六),为御史台检法官。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为祠部员外郎,迁吏部(《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一之二○)。忏宰相串颐浩,谪知贵溪县,旋改通判临江军。四年,召为吏部员外郎,左司谏,权给事中,为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五年,为吏部侍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五)。擢权吏部尚书,兼江淮等路经制使,因与秦桧不合,出知衢州,提举亳州明道宫。十五年,卒(同上书卷一五四),年七十一。《宋史》卷三八一有传。全宋文·卷三一三八
晏敦复(一○七五——一一四五),字景初,殊曾孙,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少学于程颐。大观三年第进士,为御史台检法官。绍兴二年特命祠部郎官,以守法忤吕颐浩,出知贵溪县。改通判临江军,召为吏部郎官、左司谏、权给事中,为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五年,权吏部侍郎兼详定一司敕令,除给事中。后以权吏部尚书兼江淮等路经制使,以宝文阁学士知衢州,提举亳州明道宫。十五年卒,年七十一。《宋史》卷三八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吉州庐陵人,徙居真州,字舜文。哲宗元祐间进士。历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鹿邑丞。徽宗大观中擢监察御史,疏劾蔡京,徽宗奖其介直。为京排斥,出通判宁化军。晚知岳州,卒于官,年五十四。精研象数,学贯经史百家。有《易索书》、《太究经》、《张子卮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18 【介绍】: 金曷苏馆人。善汉语,通契丹大小字。拒渤海高永昌所招,并击败永昌于保州,以功授曷苏馆七部勃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3—1145 【介绍】: 宋福州永福人,字德邵。徽宗崇宁五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钦宗时三上章劾秦桧专主和议,植党专权,遂夺桧职。累迁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兼给事中。司谏詹大方希桧意,劾龟年附丽匪人,落职归籍。全宋诗
黄龟年(一○八三~一一四五),字德邵,号竹溪先生(《吴兴备志》卷一三),福州永福(今福建永泰)人,迁居鄞县(今浙江宁波)。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进士,调洺州司理参军。累官河北西路提举学士,入为太常博士。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拜监察御史。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为修政局检讨官。擢殿中侍御史,累迁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五、五七、六一、六五)。三年,迁给事中。论者议其阴结大臣,素无直声,罢领祠禄(同上书卷六八)。十四年,因尝论秦桧落职,隐居昌国县马秦山。十五年卒(同上书卷一五四),年六十三。《宋史》卷三八一、元《延佑四明志》卷四有传。今录诗四首。全宋文·卷三七七八
黄龟年(一○八三——一一四五),字德邵,福州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崇宁五年登进士第,调洺州司理参军,累官太常博士。建炎中,为屯田员外郎;四年,拜监察御史。绍兴二年,除左司员外郎、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寻迁殿中侍御史。劾秦桧专主和议,沮止恢复,植党专权,遂褫桧职。除太常少卿,累迁起居舍人、起居郎、中书舍人。三年,言者劾龟年阴结大臣吕颐浩,致身要地,坐罢官,寓居四明。十四年,言官又希秦桧意劾龟年附丽匪人,落集贤殿修撰,本贯居住。次年八月卒,年六十三。《宋史》卷三八一有传,又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五三、五五、五七、六○、六一、六五、六八、一五一、一五四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侯彭老,耒阳(今属湖南)人(《沅湘耆旧集》前编卷二一)。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以太学生上书得罪,诏归本贯编管。崇宁间进士(清乾隆《长沙府志》卷二五)。高宗绍兴中知藤州(《挥麈录前录》卷一),以言事降左朝请郎(《天台续集别编》卷一)。今录诗三首。全宋文·卷三○五五
侯彭老,字恩孺,长沙(今湖南长沙)人,一说衡山(今湖南衡阳)人。建中靖国时为太学生,以上书得罪归。后登崇宁末进士甲科。大观中为广西经略安抚司属官。政和初由司门员外郎谪知永新县,政绩彰著,复召为刑部郎中。绍兴三年官左朝奉大夫、知藤州,坐进羡钱罢。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三,《清波杂志》卷一二,《万姓统谱》卷六三,光绪《湖南通志》卷一六二。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贺允中(一○九○~一一六八),字子忱,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进士,授颍昌府学教授。累官著作郎,假太常少卿使金贺正旦归,迁司门员外郎。靖康改元,致仕归,寓居临海(《嘉定赤城志》卷三四)。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起为江西安抚制置司参议官,历福建路转运副使,以忤秦桧,主管崇道观。桧死,累官参知政事,以资政殿大学士致仕。孝宗乾道四年卒,年七十九。事见《南涧甲乙稿》卷二○《贺公墓志铭》。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三九八五
贺允中(一○九○——一一六八),字子忱,眉州青神(今四川青神)人,移籍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登政和五年进士第,任颍州府学教授,入秘书省为校书郎、著作佐郎。假太常少卿,迁司门员外郎。致仕。绍兴八年起为江西安抚制置大使参议官,九年入为仓部郎,转吏部。请外,除福建路转运副使。迁吏部尚书。二十九年,除参知政事,踰年告老。孝宗隆兴二年复起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俄罢,以资政殿大学士致仕。乾道四年卒,年七十九。谥清简。著有文集奏议若干卷。见韩元吉《贺公墓志铭》(《南涧甲乙稿》卷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2 【介绍】: 宋徽州休宁人,字公弼。哲宗元符三年进士。高宗建炎初提点京畿刑狱,加直秘阁,知南京。南京陷,刘豫因使为守。唐佐与宋汝为密疏其虚实,遣人持蜡书告于朝,事泄被害。全宋诗
凌唐佐(?~一一三二),字公弼,休宁(今属安徽)人。哲宗元符三年(一一○○)进士,授大名府司户参军,调夏津县令。入为敕令所详定官,历提举京畿、江东常平,知严州,以劾罢。高宗建炎初,起提点京畿刑狱。三年(一一二九),知南京。金人立刘豫,使为守,唐佐与宋汝为密遣人持蜡书告于朝,绍兴二年(一一三二)事泄被害(《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九)。宋《新安志》卷七、《宋史》卷四五二有传。今录诗三首。全宋文·卷三三五五
凌唐佐(?——一一三二),字公弼,徽州休宁(今安徽休宁)人。元符三年登进士第。政和初,为朝散郎、权发遣提举江南东路常平公事。建炎初,提点京畿刑狱,三年加直秘阁、知南京。南京陷,刘豫因使为守。唐佐与宋汝为等密疏其虚实,遣人归报。事泄,为刘豫所害,时绍兴二年。有言其事于朝者,诏赠徽猷阁待制。著《易解》一卷。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九、《宋史》卷四五二《忠义传七》、《新安志》卷七、《新安文献志》卷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