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513,分235页显示  上一页  210  211  212  213  214  216  217  218  219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赵与𥲅(德渊 忠惠 )
纥石烈胡失门
释慧开(无门 佛眼禅师 别称 开道人 )
陈求鲁(质甫 )
聂子述(善之 定斋 )
陀满胡土门(子秀 )
倪祖常(子武 )
余天锡(纯父、淳父 畏斋 奉化郡公 忠惠 )
张元简(敬父、敬夫 )
赵与欢( 与权 悦道 世称 赵佛子 清敏 )
释绍隆(别称 二甘露门 )
韩大伯(云门中兴 )
赵必愿(立夫 )
王伯大(幼学 留耕 )
饶虎臣(宗召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79—1260 【介绍】: 宋宗室。太祖十世孙,字德渊。居湖州。宁宗嘉定十三年进士。历知庆元、临安、绍兴、平江、建康、扬州、镇江等七州府。理宗景定初复为淮浙发运使、知平江府。所至急于财利,时论目为聚敛之臣。卒谥忠惠。
全宋诗
赵与𥲅(?~一二六○),字德渊,处州(今浙江丽水西北)人,居湖州(今属浙江)。太祖十世孙。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进士。历知嘉兴、庆元、临安、绍兴、平江、建康、扬州、镇江等州府。理宗景定元年卒。《宋史》卷四二三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七二一二
赵与𥲅(一一七九——一二六○),字德渊,太祖十世孙,居湖州。嘉定十三年进士,主管官告院,迁将作监主簿,知嘉兴府。为两浙路转运判官,知庆元府,迁浙西提点刑狱,知临安府。权兵部侍郎,迁户部侍郎,户部尚书,提举浙西常平,再知临安府,又知绍兴府、平江府、建康府、镇江府等。景定元年八月卒,年八十二。见《宋史》卷四二三《赵与𥲅传》。
纥石烈胡失门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23 【介绍】: 金二京路女真人。章宗明昌五年进士。累官翰林直学士、大理卿、右谏议大夫。宣宗兴定初攻宋,充元帅左都监纥石烈牙吾塔参议官。官至御史大夫兼大司农。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慧开(一一八三~一二六○),号无门,俗姓梁,杭州(今属浙江)人。宁宗嘉定十一年(一二一八),入住湖州报因禅寺。后历住隆兴府天宁寺、黄龙崇恩寺、平江府灵岩显亲崇报寺、隆兴府翠岩广化寺,再住黄龙崇恩寺,镇江府焦山普济寺、平江府开元寺、建康府保宁寺、开山护国仁王寺。理宗淳祐七年(一二四七),入朝起居奉旨。景定元年(《西天目山志》作四年,误)卒,年七十八。为南岳下十八世,月林师观禅师法嗣。有《无门慧开禅师语录》二卷、《禅宗无门关》一卷,均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末附《行实》,又见《西天目山志》。 释慧开诗,以辑自《语录》及其中单编偈颂、《禅宗无门关》中的颂古编为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四一○
慧开(一一八三——一二六○),字无门,俗姓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幼出家,从天龙肱和尚受业,继谒月林师观得法。嘉定间住安吉报国寺,历迁龙兴天宁寺、黄龙翠岩、苏州开元、灵岩、镇江焦山、金陵保宁等刹。淳祐间还里居西湖北山。有旨入内演法,赐号佛眼禅师,就其居地建护国仁王寺。著有《禅宗无门关》一卷,其弟子辑有《无门慧开禅师语录》二卷,今并存。事迹见《语录》末小传,《补续高僧传》卷一九。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慧开。字无门。杭之良渚人。俗姓梁。母宋氏。礼天龙肱和尚。为受业师。闻月林观公开法于万寿。师同石霜印公。往谒之。林令看无字话。六年迥无入处。乃奋自尅责。誓云。若去睡眠。烂却我身。每至困剧时。廊下行道。以首触露柱。一日在法座边立。忽闻斋鼓声有省。成偈云。青天白日一声雷。大地群生眼豁开。万象森罗齐稽首。须弥𨁝跳舞三台。入室通所得。林叱曰。何得见神见鬼。师便喝。林亦喝。师又喝。自此机语吻合。嘉定间。出世住安吉报国。迁龙兴天宁。黄龙翠岩。苏之开元灵岩。镇江焦山。金陵保宁。淳祐间。还里。于西湖北山林木幽荫处。乐而居之。有石自山趾斗折而上。𥓂砑不合如砺。师之来其下。划然出泉。色绀而甘。洌澄若重渊。言者谓。师自黄龙移是山。盖龙随师锡而归也。遂呼其石处。为黄龙洞。而峰为黄龙峰。是凡夏雨初霁。有物蜿蜒松上。气茀茀而黄。其黄龙焉。时境内大旱。少保孟珙。丞相吴潜郑清之。奏师道行。致泉自涌龙时现。必能为苍生救枯槁也。有旨。召入文德殿演法。师升座。无所说唯嘿坐。雨应时大作。远近普洽。上喜甚。问何以致是。师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上悦。赐号佛眼禅师。被以金缕伽梨。敕祠黄龙。曰灵济侯。于黄龙峰下。建护国仁王寺。拨平江官田三千亩。命师开山。师形体矬小。其赴召也。指日观众。而后踰阈。施重墄于座级而升焉。朝士多窃笑之。师誓弘法教。惟自讳报身不伟。洞之颠。有玉峰一片。削成插天。莹如脂肪。高二丈馀。因命工肖己形。长丈许。飞云隐其足。缘背光𦦨蔚起。凿龙首蟠。绕右向虚。左窦可俛入。前施案焉。皆就石势镂之。幻若从地涌出。而登坐于空中者。私祝云。愿后有身视此。师迁化之夕。钱塘孙氏妇。梦一僧篝灯。自称开道人。寄宿。翼日产男子。后为大禅师。即中峰本公也。师法嗣为永嘉见和尚。高峰语石屋云。温有瞎驴。是也。亦为大宗匠。不坠家声者。
陈求鲁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四○九
陈求鲁(一一八三——一二五三),字质甫,乐清(今浙江乐清)人。嘉定十六年进士及第,调临海尉,再调汉阳教官,为丽水丞,知闽县事,所至皆有政声。历监察御史兼侍讲、右正言、大理少卿、江东提刑,以直秘阁致仕。宝祐元年卒,年七十一。见林希逸《秘阁提刑侍讲正言陈公墓志铭》(《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卷二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昌军南城人,字善之。光宗绍熙元年进士。累官吏部侍郎。宁宗嘉定中,为四川制置使,勋名甚著。致政归,会郡守被杀,朝廷遣将屠城,子述力陈民冤,乃止。
全宋诗
聂子述,字善之,号定斋,南城(今属江西)人。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进士。宁宗开禧中知瑞金县。累官吏部侍郎。嘉定十二年(一二一九),出为四川制置使(《宋史》卷四○)。有《定斋集》,已佚。事见清同治《南城县志》卷一○。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六七一○
聂子述,字善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南城)人。治诗赋,中绍熙元年进士。嘉定六年除秘书丞,迁著作郎。七年,以工部侍郎为将作少监,兼实录院检讨官。十二年为利州路安抚使,移任四川制置使。宝庆初以吏部侍郎兼修国史。晚年以宣奉大夫知赣州。著有文集十卷,号《定斋集》。见《宋会要辑稿》礼三○之八三、崇儒七之三三,《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八、九,《隐居通议》卷二三,《宋史》卷三九、四○,雍正《江西通志》卷五○。
陀满胡土门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27 【介绍】: 金女真人,字子秀。策论进士。累迁知临洮府。夏军围临洮,胡土门夜袭敌垒,击退之。历绛阳军节度使,元帅左监军。哀宗时为临洮府总管,城破被蒙古军所执,不屈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湖州归安人,字子武。倪思子。官大理寺正。宁宗嘉定中自毗陵易守徽州,时州民困于和籴,祖常屡牍申省,事得寝。凡除害兴利、去灾致顺,悉意奉行。州民建祠祀之。
全宋诗
倪祖常,字子武,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孝宗淳熙间中博学宏词科。宁宗嘉定十五年(一二二二),自知常州移知徽州。累官文华阁修撰兼礼部侍郎。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七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庆元昌国人,字纯父,一作淳父,号畏斋。宁宗嘉定十六年进士。丞相史弥远尝延为弟子师,使觅宗子以补沂王后,天锡得赵与莒于全保长家,引见弥远,未几遂召入嗣沂王,及即帝位,是为理宗。历知临安府、婺州、宁国府、福州,嘉熙间累官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封奉化郡公。以观文殿学士致仕。卒谥忠惠。
全宋诗
余天锡,字纯父,自号畏斋(《大德昌国州图志》卷六),庆元府昌国(今浙江舟山)人。宁宗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进士。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超除起居郎(《延祐四明志》卷五)。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同签书枢密院事,寻拜参知政事。四年,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五年,致仕(《宝庆四明志》卷一)。《宋史》卷四一九有传。
全宋文·卷七四一○
余天锡(?——一二四一),字纯父,号畏斋。庆元府昌国(今浙江定海)人。丞相史弥远延为弟子师。嘉定十六年进士,历监慈利县税,籍田令,超授起居舍人,累迁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历知婺州、宁国府、福州,召为吏部尚书、兼给事中、兼侍读。嘉熙二年,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次年拜参知政事,封奉化郡公。授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以观文殿学士致仕。淳祐元年卒,谥忠惠。见《宋史》卷四一九本传、卷四二《理宗纪》,《咸淳临安志》卷四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清江人,一云闽县人,字敬父。黄干高弟。宁宗嘉定七年进士。官县尉。后历官太府寺丞、湖南路转运判官兼知鄂州、直宝章阁知鄂州兼沿江制置副使。
全宋文·卷七四二○
张元简,字敬夫,临江军清江(今江西樟树西南)人,黄干高弟。嘉定七年进士,为南剑州剑浦县尉,累官至直宝文阁、权发遣鄂州、沿江制置副使。见《淳熙三山志》卷三一,《宋元学案》卷六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与权。宋宗室,字悦道。赵希言子。宁宗嘉定七年进士。初授大理评事。历知安吉州,设铜钲悬门,使欲诉者击之,尽平其冤。累除户部、吏部尚书,多建言整肃纲纪,裁节浮冗,所论边防战事至为深切。曾三知临安府,筑钱塘江堤,荒岁尽力赈济,都人称为赵佛子。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卒谥清敏。有奏议、诗文集。
全宋文·卷七四二○
赵与欢,字悦道,燕懿王八世孙。嘉定七年进士,调会稽尉,改建宁司户参军,摄浦城县。迁籍田令、宗正丞,以直宝章阁知安吉州。服母丧还朝,为宗正少卿兼权户部侍郎,寻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迁户部侍郎,历兵部、户部、吏部尚书,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以旧职知温州。拜少傅,卒。《宋史》卷四一三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八二五九
绍隆,理宗、度宗时闽僧,与石溪、偃溪、枯崖圆悟友善。历住喝石崖、锦溪报慈、延平含清诸寺,迁居光孝,后住鼓山。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绍隆和州含山人也。年九岁辞亲投佛慧院。六年得度受具足戒。精研律部。五夏而后游方。首访长芦信和尚得其大略而已。一日见有僧传圆悟勤禅师语至。隆读之叹曰。想口生液。虽未得浇肠沃胃。要且使人庆快。第恨未聆謦咳耳。遂至宝峰依湛堂。次见黄龙死心。然后参圆悟。一日入室。圆悟问曰。见见之时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悟忽举拳曰。还见么。隆曰见。悟曰。头上安头。隆闻脱然契證。悟曰。见个甚么。隆对曰。竹密不妨流水过。悟首肯之俾掌藏钥。有僧问于圆悟曰。隆藏主其柔易若此。乌能为哉。悟笑曰。瞌睡虎耳。后因圆悟退老回蜀。隆乃住邑之城西开圣。宋建炎结庐于桐峰之下。郡守李光延居彰教。次迁虎丘。道大显著。因追绎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为人之后不能躬行遗训。于义安乎。遂图像奉安题赞其上。达磨赞曰。阖国人难挽。西携只履归。只应熊耳月。千古冷光辉。百丈赞曰。迅雷吼破澄潭月。当下曾经三日聋。去却膏盲必死疾。丛林从此有家风。开山明教大师赞曰。春至百花触处开。幽香旖旎袭人来。临风无限深深意。声色堆中绝点埃。盖白云以。百丈海禅师创建禅规之功宜配享达磨。可谓知本矣。隆能遵行而为赞。又且发明其道。亦为知礼者欤。绍兴丙辰示微恙加趺而逝。塔全身于寺之西南隅。 系曰。北宋三佛并唱演公之道。惟佛果得其髓也。而入佛果之室坐无畏床师子吼者又不下十馀人。独后法嗣之绳绳直至我  明嘉隆犹有臭气。触人巴鼻者妙喜与瞌睡虎之裔耳。他则三四传便乃寂然无声。然此二老可谓源远流长者也。当时称二甘露门。不亦宜乎。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绍隆。和州含山人。九岁谢父母去家。依县之佛慧院。又六岁削发受具。又五岁而束包曳杖。飘然有四方之志。首谒长芦净炤禅师。参叩之间。景响有得。因阅圆悟语录。抚卷叹曰。想酢生液。虽未能浇腹沃胃。要且使人庆快。第恨未亲聆謦欬耳。至宝峰谒湛堂。叩死心于黄龙。死心机锋横出。诸方吞𦦨。非上上根。莫能当。而于师独器重称赏。众皆侧目。将趋夹山见圆悟。道龙牙。遇泐潭乾公之法子密公。相与甚厚。每研推古今。至投合处。抵掌轩渠。或若佯狂。议者。谓今之沩仰寒拾也。及见圆悟。圆悟移道林。师从焉。一日入室。圆悟引教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举拳曰。还见么。曰。见。圆悟曰。头上安头。师于此有省。圆悟叱曰。见个甚么。曰。竹密不妨流水过。圆悟肯之。自是与圆悟。形影上下。又二十年。斧搜凿索。尽得其秘。或。疑师道貌甚愞。问圆悟曰。隆藏主。柔易若此。何能为哉。圆悟曰。瞌睡虎耳。后归邑住城西开圣。建炎之扰盗。起淮上。乃南渡结庐铜峰之下。适彰教虚席。郡守李尚书光。延师居之。四年而迁虎丘。时圆悟以乱离归蜀。曩之辐凑川奔。一时后进。望山而趋。师每登座。从实吐露。一味平等。随根所应。皆惬其欲。故圆悟之道。复大振于东南。居三年感微疾。白众曰当以第一座宗达承院事。大书伽陀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所以佛法无有剩语。珍重。掷笔坐逝。绍兴六年丙辰五月也。住世六十。坐四十五夏。塔全身于山之阳。 曹洞氏之老秀公镇虎丘。明年始以官命。并西庵墟之徙其栋瓦椽梠。完寺坏屋。于是虎丘隆禅师之塔。破而复新。藩级崇宏。奥阈冥深。户容庭貌。炜焕赫奕。观瞻耸悦。如教复振。论者多秀公之义。颂声不期而作焉。惟禅师之道。于临济氏。为正胤的受。当教统之季。群宗遗支。微绝不嗣。独禅师众胄。曼衍天下。百年之间。以道德表兹山居。禅师之居者。父子弟昆。后先之踵相接也。然皆熟视其祖。凛然欲压。于颓檐仆壁之下。莫肯引手持一瓦一木。救其风雨寒暑。而秀公异氏也。独知尊教基。饬祠宇。致孝乎非己之祖。岂惟善善之公。足以灭党私。而矫薄俗。彼为人后。而遗其先者。视公之为宜何如也。 明河曰。师见圆悟。后以二亲垂白。居褒禅山。侍养者数年。住虎丘。追忆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为人之后。不能躬行遗训。于义安乎。遂图像奉安之。此二事。一载山志。一出传灯。见师隆本之厚。因读天隐修塔文。深感于中。何后嗣之不然也。故附其文于传末。示戒将来。且知秀公有作用人。恨无从考始末。可惜。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同时有韩大伯,修苦行于大阳。显时为典客,与客论赵州宗旨,大伯侍其旁匿笑。客退,显数之曰:“我偶客语,汝乃慢笑,笑何事?”大伯曰:“笑知客智眼未正,择法不明。”显曰:“岂有说乎?”对以偈曰:“一兔横身当古路,苍膺才见便生擒。后来猎火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显阴异之,结以为友。后显主雪窦,法席之盛,号云门中兴。显尝经行植杖,众衲环之,忽问曰:“有问云门‘树凋叶落时,如何?’曰‘体露金风。’云门答‘遮僧邪?为说解邪?’”有宗上座曰:“待老汉有悟处即说。”显熟视,惊曰:“非韩大伯乎?”曰:“老汉瞥地也。”于是令抠鼓集众,显曰:“大众今日雪窦宗上座,乃是昔年大阳韩大伯,具大知见,晦迹韬光,欲得发杨宗风,幸愿特升此座。”遂升座,一众大惊。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9 【介绍】: 宋饶州馀干人,字立夫。赵崇宪子。宁宗嘉定七年进士。知崇安县,兴学校,行义役,革弊政,上下称便。历知全、处、台等州,所至拨仓谷救荒,政绩大著。理宗端平间,迁太府寺丞、右司郎中等职。累迁权户部尚书,以直言迕宰臣论罢。淳祐五年,起知福州、福建安抚使,平易近民,忠信勤政,尤留意武备。
全宋诗
赵必愿,字立夫,馀干(今江西馀干西北)人。汝愚孙,以祖荫补承务郎。宁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进士,知崇安县。历湖广总领所干办,知全、常、处、泉、台等州。理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知婺州。召为宗正少卿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以事罢。淳祐五年(一二四五)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居官四年卒。《宋史》卷四一三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七四六九
赵必愿,字立夫,居馀干(今江西馀干),崇宪子。以大父汝愚遗表补承务郎,官至常熟丞。嘉定七年举进士,知崇安县。历知全、常、处、泉、台、婺等州。迁太府寺丞、度支郎中,兼右司郎中,再迁左司郎中、起居舍人、权吏部侍郎、户部侍郎,权户部尚书。淳祐五年,以华文阁直学士知福州、福建安抚使,卒。《宋史》卷四一三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3 【介绍】: 宋福州人,字幼学,号留耕。宁宗嘉定七年进士。知临江军,赈荒有法。理宗朝历枢密副都承旨兼右司郎中,进对言天下大势,请帝反省,改善朝政,又极论边事。淳祐八年累官参知政事。寻罢知建宁府。
全宋诗
王伯大(?~一二五三),字幼学,号留耕,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宁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进士。历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一之一九),知临江军,知池州兼权江东提举常平。理宗端平三年(一二三六),为枢密副都承旨兼左司郎中。淳祐四年(一二四四),迁吏部侍郎兼权中书舍人兼侍读。七年,擢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八年,出知建宁府。宝祐元年卒。《宋史》卷四二○有传。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七四二○
王伯大(?——一二五三),字幼学,号留耕,福州(治今福建福州)人,嘉定七年进士。历知临江军、信阳军、池州。端平中累迁枢密副都承旨兼左司郎中。以直宝谟阁出知婺州,迁秘书少监,进太常少卿,升起居郎兼权刑部侍郎,提举宫观。淳祐四年召还,授权吏部侍郎兼权中书舍人,擢吏部尚书。七年,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次年拜参知政事。后出知建宁府。宝祐元年七月卒。尝修《秋浦新志》十六卷。见《直斋书录解题》卷八,《淳熙三山志》卷三一,《宋史》卷四二○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宁国人,字宗召。宁宗嘉定七年进士。理宗景定元年,累官至参知政事,为言者论罢,以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寻再被劾,夺职罢祠。四年,叙复原官,提举太平兴国宫,卒。
全宋文·卷七○四三
饶虎臣,字宗召,宁国(今安徽宁国)人。嘉定七年进士,历任将作监主簿、知徽州、著作郎、左司郎中、司农卿、浙东提刑、太府卿。宝祐六年,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暂通摄吏部尚书。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开庆元年,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景定元年,拜参知政事,为殿中侍御史何梦然论罢。四年,复元官,提举太平兴国宫。卒。《宋史》卷四二○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