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郎官 拼音:láng guān
《漢語大詞典》:郎官湖
湖名。本名 南湖 。在今 湖北 汉阳 。 唐 李白 流放 夜郎 ,与故人尚书郎 张谓 、 沔州 牧 杜公 、 汉阳 宰 王公 ,觞于 南湖 。 张 请 李白 为湖标一嘉名,以传不朽, 白 因举酒酹水,改 南湖 为 郎官湖 ,并赋《泛沔州城南郎官湖》诗,有句云:“四坐醉清光,为欢古来无。郎官爱此水,因号 郎官湖 。”参阅本诗序。
《漢語大詞典》:王屋
(1).王者所居之屋。《史记·周本纪》:“﹝ 武王 ﹞既渡,有火自上復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 裴駰 集解引 马融 曰:“王屋,王所居屋。”
(2).山名。在 山西省 阳城 、 垣曲 两县之间。山有三重,其状如屋,故名。《书·禹贡》:“ 厎柱 、 析城 ,至于 王屋 。” 唐 卢照邻 《郑太子碑铭》:“左右原野,表里山河。 析城 、 王屋 , 汾川 帝歌。” 清 孔广森 《转连珠》之二:“然而 太形 王屋 , 愚公 之山或移。”
(3).相传 黄帝 曾访道于 王屋山 ,故以泛指修道之山。 唐 王维 《送张道士归山》诗:“先生何处去? 王屋 访 茅君 。” 清 宋琬 《祭沉少参岫阳》诗:“言将归 王屋 ,终老营菟裘。”
(2).山名。在 山西省 阳城 、 垣曲 两县之间。山有三重,其状如屋,故名。《书·禹贡》:“ 厎柱 、 析城 ,至于 王屋 。” 唐 卢照邻 《郑太子碑铭》:“左右原野,表里山河。 析城 、 王屋 , 汾川 帝歌。” 清 孔广森 《转连珠》之二:“然而 太形 王屋 , 愚公 之山或移。”
(3).相传 黄帝 曾访道于 王屋山 ,故以泛指修道之山。 唐 王维 《送张道士归山》诗:“先生何处去? 王屋 访 茅君 。” 清 宋琬 《祭沉少参岫阳》诗:“言将归 王屋 ,终老营菟裘。”
《漢語大詞典》:金墉
(1).西方的城。《文选·张衡〈西京赋〉》:“似 閬风 之遐坂,横西洫而絶金墉。” 薛综 注:“墉,谓城也。絶,度也。言阁道似此山之长远,横越西池,而度金城也。西方称之曰金。”
(2).犹金城。坚固的城墙。 晋 潘岳 《西征赋》:“金墉鬱其万雉,峻嵃峭以绳直。” 唐 王勃 《九成宫颂》序:“旁望斗城,金墉万仞。” 明 李东阳 《和沉地官时旸〈游城西朝天宫〉韵》:“龙盘万岭合,虎踞千山重。我昔往观之,汤池带金墉。”
(3).古城名。 三国 魏明帝 时筑,为当时 洛阳城 (今 河南省 洛阳市 东)西北角一个小城。 唐 贞观 后废。《太平御览》卷一七六引 晋 陆机 《洛阳地记》:“ 洛阳城 内西北角有 金墉城 ,东北角有楼高百尺, 魏文帝 造也。”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瑶光寺》:“ 瑶光寺 北有 承明门 ,有 金墉城 ,即 魏氏 所筑。”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洛阳县》:“ 嘉平 六年, 司马师 废其主 芳 ,迁於 金墉 。 延熙 二年, 魏王 禪位於 晋 ,出舍 金墉城 。 晋 杨后 及 愍怀太子 至 贾后 之废,皆徙 金墉 。 永康 二年, 赵王伦 簒位迁 惠帝 ,自 华林 西门出,居 金墉城 。”因亦比喻帝后被贬之所。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后序》:“ 金墉 之耻未雪, 澶洲 之盟将寒。”
(2).犹金城。坚固的城墙。 晋 潘岳 《西征赋》:“金墉鬱其万雉,峻嵃峭以绳直。” 唐 王勃 《九成宫颂》序:“旁望斗城,金墉万仞。” 明 李东阳 《和沉地官时旸〈游城西朝天宫〉韵》:“龙盘万岭合,虎踞千山重。我昔往观之,汤池带金墉。”
(3).古城名。 三国 魏明帝 时筑,为当时 洛阳城 (今 河南省 洛阳市 东)西北角一个小城。 唐 贞观 后废。《太平御览》卷一七六引 晋 陆机 《洛阳地记》:“ 洛阳城 内西北角有 金墉城 ,东北角有楼高百尺, 魏文帝 造也。”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瑶光寺》:“ 瑶光寺 北有 承明门 ,有 金墉城 ,即 魏氏 所筑。”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洛阳县》:“ 嘉平 六年, 司马师 废其主 芳 ,迁於 金墉 。 延熙 二年, 魏王 禪位於 晋 ,出舍 金墉城 。 晋 杨后 及 愍怀太子 至 贾后 之废,皆徙 金墉 。 永康 二年, 赵王伦 簒位迁 惠帝 ,自 华林 西门出,居 金墉城 。”因亦比喻帝后被贬之所。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后序》:“ 金墉 之耻未雪, 澶洲 之盟将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