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481,分99页显示  上一页  28  29  30  31  32  34  35  36  3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阴报
阴赞
阴映
阴巘
阴识
阴识
阴映
阴霪
阴仪
一阴生
改阴
元阴
照阴
走阴
面阴
《漢語大詞典》:阴报(陰報)
(1).暗中报复。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弘 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 弘 有却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 主父偃 ,徙 董仲舒 於 胶西 ,皆 弘 之力也。”
(2).迷信谓在阴间得到报应。《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那阴报事也儘多,却是在幽冥地府之中,虽是分毫不爽,无人看见。”
《骈字类编》:阴赞(阴赞)
隋书律历志:夹钟律阴赞。又唐书李合传:始帝恭俭求治,志除凶人。然懦而不睿,臣下畏祸不敢言。故蕡对极陈晋襄公杀阳处父以戒帝,又引阍弑吴子,阴赞帝决。帝后与宋申锡谋诛守澄,不克。守澄废帝弟漳王而斥申锡,帝依违其间,不敢主也。孔武仲庙下候风诗:尊师况慈忍,善道阴有赞。
《漢語大詞典》:阴映(陰映)
深邃貌。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朱闕玲瓏於林间,玉堂阴映於高隅。” 李周翰 注:“玉堂深邃,故云阴映。”
树荫掩映。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中:“ 孝仁 指白杨曰:‘此木易长,三数年间宫中可得阴映。’”
《漢語大詞典》:阴巘(陰巘)
背阳的山峰。 唐 韦应物 《自蒲塘驿回驾经历山水》诗:“高树夹潺湲,崩石横阴巘。”
分類:山峰
《漢語大詞典》:阴识(陰識)
暗中看出。 清 龙启瑞 《陈平周勃论》:“ 高帝 之与 吕氏 论相也。首 王陵 ,次 平 勃 ,岂不阴识 陵 之守正,而欲二子有以佐之歟?” 陈三立 《遣兴》诗:“江长海断风雷寂,阴识雄人草泽存。”
《國語辭典》:阴识(陰識)  拼音:yīn zhì
古代器皿上凹入的文字或饰纹,称为「阴识」。
《國語辭典》:阴文(陰文)  拼音:yīn wén
镂刻器物或印章上凹下的文字或花纹。也称为「白文」。
《高级汉语词典》:阴映
树荫
《漢語大詞典》:阴霪(陰霪)
(1).连绵不断的雨。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夏多阴霪,秋为痢疟,地无医巫,药石万里,病者有百死一生之虑。”
(2).阴霾。喻奸佞小人。 唐 贾岛 《望山》诗:“阴霪一似扫,浩翠写国门。” 李嘉言 新校:“霪,一作霾。”
《漢語大詞典》:阴仪(陰儀)
指皇后。文选·谢朓〈齐敬皇后哀策文〉:“乾景外临,阴仪内缺。” 吕延济 注:“阴仪,谓皇后也。”
分類:皇后
《漢語大詞典》:一阴生(一陰生)
夏至后白天渐短,古代认为是阴气初动,所以夏至又称“一阴生”。《易·复》“后不省方” 唐 孔颖达 疏:“夏至一阴生,是阴动用而阳復於静也。” 唐 权德舆 《夏至日作》诗:“寄言赫羲景,今日一阴生。” 唐 白居易 《思归》诗:“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
《漢語大詞典》:改阴(改陰)
树影移动。指经过一段时间。 唐 孟简 《惜分阴》诗:“对景嗟移晷,窥园詎改阴。” 唐 孟郊 《送清远上人归楚山旧寺》诗:“山寺一别来,云萝三改阴。”
分類:移动时间
《漢語大詞典》:元阴(元陰)
(1).中医学名词。亦称“ 真阴 ”、“ 真水 ”。与“元阳”相互依存为用,同为生命的本元,故名。
(2).即玄阴。谓冬天阴霾之气。 明 杨慎 《至后雪》:“白雪晃元阴,清都带玉岑。” 清 姚鼐 《感冬》诗:“元阴蔽朝日,坚冰嗣微霜。”
《韵府拾遗 侵韵》:照阴(照阴)
李尤牖铭:天设窗牖,开光照阴。
《漢語大詞典》:走阴(走陰)
见“ 走阴差 ”。
《漢語大詞典》:走阴差(走陰差)
指巫者装神弄鬼,假作到阴间去为生人禳灾祈福,以诈骗钱财的迷信活动。《冷眼观》第二六回:“ 小雅君 ,你就没有见过他们那些走阴差的 江 北女人,到人家里去,半是在病人房内摆上一张独扇门,门上面铺垫了些被褥之类,前后地下,一头点上一盏明晃晃的油灯,只要几个呵欠一打,睡倒头,直挺挺的,就活像是真死去的样子了。”《中国现在记》第十二回:“有一位富翁,家里祭祀祖先,叫了个走阴差的去看看,到底祖宗来不来?”亦省作“ 走阴 ”。 刘坚 《“强盗”的女儿》:“认为我中了邪,请来了道士,神脚给我走阴。”
《漢語大詞典》:面阴(面陰)
面向山北或水南。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向阳则在寒而纳煦,面阴则当暑而含雪。”